APP下载

“全民偶像”苏轼的旷达人生

2023-01-23陈磊

小星星·阅读100分(高年级) 2022年12期
关键词:密州宋神宗旷达

陈磊

有一天,宋神宗问身边的大臣,苏轼可以和哪位古人比肩。

大臣回答:“李白。”

宋神宗却说:“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意思是,李白有苏轼的才气,学识却不如苏轼广博。

且不论苏轼和李白到底谁更厉害,客观地说,苏轼正如宋神宗所说的那样,有“才”又有“学”。苏轼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有过人的才华,年纪轻轻就跟着父亲和弟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他看了苏轼的文章后甚为惊艳。后来,苏轼一直称欧阳修为老师,而欧阳修也很赏识苏轼,经常夸赞苏轼的才学,苏轼一下子名震文坛。

王安石变法开始后,苏轼认为王安石操之过急,反对变法,但是他的反对改变不了现状,看清现实的苏轼申请外调,来到杭州做通判。

到了杭州后,苏轼写下很多著名的诗词,其中,一首赞美西湖的诗成为千古名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年后,苏轼又被调到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做知州。他在密州任职期间,正值西夏入侵大宋。有一天,苏轼和朋友一起去打猎,写下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觉得自己这首词有别于当时流行的词绵软的风格,不应该由歌伎来唱,而应该配上笛子和鼓,由壮士边击掌、跺脚边唱。

苏轼在无意中扩展了词的边界,开拓了豪放、旷达的词风。

初来密州的苏轼有一天梦见了自己的亡妻王弗,醒来后,苏轼格外想念她,于是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由于长期在各地做官,苏轼一直没能见到自己的弟弟。有一年中秋节,他仰望明月,特别思念弟弟,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蘇轼因思念弟弟写下了这首词,但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弟弟的思念,他围绕着明月展开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结合在一起。同时,苏轼想起这几年仕途的不如意,产生了复杂且矛盾的情感,但即便如此,在词的最后,他依然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以上提及的两首词,一首写给亡妻,一首写给兄弟。在苏轼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苏轼拓宽了词的内容,开始在词中表达人伦之情。

密州之后,苏轼又相继在其他地方担任知州。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面临巨大的转折。苏轼过去写了很多反对变法的诗词,这让改革派一直怀恨在心。时隔多年,他们编织罪名,陷害苏轼,苏轼因此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在被关押期间,苏轼的朋友们纷纷出手相救,王安石也写信给宋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

出狱后的苏轼被贬斥到了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此时的他情绪极度低落。初到黄州,他就写下了内心的独白: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在黄州一共待了五年,这是苏轼人生当中最艰难的时光,但这里却成了他的精神地标。他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宋神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哲宗继位,朝政由太皇太后把持,太皇太后起用了反对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上位后召回了苏轼。司马光准备废除新法,但苏轼又反对,他认为新法并不都是坏的,一些好的政策不应废除。

苏轼这样特立独行的个性让他总是把自己置身于党争的旋涡之中。苏轼自己也看明白了这一点,于是,他再度主动申请外调,来到杭州。

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筑起了一道堤坝,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堤。苏堤是西湖十景之一,除了苏堤之外,三潭印月也是苏轼指挥建造的。

宋哲宗亲政后,他立誓要完成父亲的变法大业,于是,曾经的反对派成员苏轼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遭遇三连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最后被贬到琼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

当时的琼州是蛮荒之地,可是达观的苏轼来到这儿并没有消沉。他生活得有滋有味,直到宋哲宗去世,他还倔强地活着。

朝廷一纸诏书,把苏轼召回。此时的苏轼已经年老,他自知时日无多,于是向朝廷申请去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养老,却在去常州的路上生病了,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苏轼的词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批评。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点评苏轼的词:“不协音律,句读不葺之诗。”意思是苏轼的词不合音律,拗口,很难唱出来,只能算句子长短不一的诗。

然而,如今大量的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他这样写词只是因为他不在意词是不是可以唱出来。这也正是他作词的风格之一:豪放。

事实上,“豪放”不能代表苏轼的风格,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是“旷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把作者超脱世俗的旷达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如此评价苏轼:“东坡之旷在于神。”

猜你喜欢

密州宋神宗旷达
苏东坡:超然台上笑人生
宋神宗的处下
密州在哪
苏轼密州诗文研究的新成果
——评《苏轼密州诗文编年》
旷达者
旷达者
宋神宗的处下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苏东坡说三个祖师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