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滴提升

2023-01-23殷涵

当代体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小学生体育

殷涵

随着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小学体育的教育成果逐渐受到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添设体能训练,让点滴提升渗透到教学当中成为了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依照当前社会发展形式来看,急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这也恰好证明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学体育文化环境并没有达到一定标准,仍然在按照传统体育教学理念进行实施,缺乏优质体能训练的课程。基于以上观点,本文首先进行了小学体育训练现状以及体能训练价值的分析,其次探讨了小学体能训练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对相关研究做出参考性建议。

1 小学体育训练现状

1.1 忽视了体育训练的重要价值

体育课程是小学生发展强健体魄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政策明确规定,必须要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既要抓住文化学习,同时也要加强体育训练,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但观望眼下小学体育教育现状,并没有达到预期标准,甚至大部分小学学校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认为文化课才是教学重点,并且每周没有按照要求开展两到三节体育课程,保证不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体育运动量。而且很多学校以及教师也缺少对于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缩短了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更有甚者,直接将体育课程改成了文化课程,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完全没有体能训练时间。而且在校期间开展的运动会等活动也是应付了事,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与新课改体育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所影响,大部分教师以及家长只注重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即将面临的小升初考试当中,忽视了体能训练对于小学生的重要价值。

1.2 体能训练方法不够标准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小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但是依照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来看,很难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进行体能训练时,没有规范的训练方法。当前,我国小学体能训练的普遍方式就是教师进行动作讲解、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但是这种训练方式小学生不易理解,模仿动作也不够规范。而且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不可能仔细检查到每一个学生的动作,这会出现肌肉拉伤等隐患。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运动,所以在训练时体力跟不上,会造成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

1.3 训练内容以及训练环境不够规范

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关键之处就是构建合理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环境,但是当前大多数学校都无法满足这一条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能训练的内容目标不够明确,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训练时没有系统的训练流程。此外,体能训练环境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训练效果。可以发现,在进行体能训练时,教师并没有传授给学生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学生不清楚如何进行训练之前的准备工作。再加上学校体育器材以及运动场地的缺失,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进而达不到预期的训练目标。例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如果教师没有告知学生准备运动鞋,那么学生在跑步时可能就会因为鞋子不适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2 小学开展体能训练的主要作用

小学体能训练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体能训练不但能通过引导为学生设立积极向上的发展目标,还能进一步强化小学生身体素质。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塑造品德。小学生除了在学校中要获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品德,而完善的体育环境可以较为有效的进行学生品德锻炼。小学体能训练活动中具有十分关键的桥梁效应,借助体能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一系列的优秀品质,如勇气、坚韧等。而坚韧的意志更可以幫助学生从容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学业上的各项压力,最终形成完善的人格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小学体能训练活动都是以个体或者团队形式展现出来的。而团队体育活动更能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责任感。

(2)价值导向。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并不完善的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对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小学体能训练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可以最大程度的树立学生正确三观,并且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明确价值追求。

(3)减少小学生学业压力。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不够健全,所以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面对学前到小学阶段的转换以及父母过高的期望,这些都可能是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出现了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起挫折与失败,容易心理崩塌这一现象。对此,强化小学体育训练这一策略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放松心情、强化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最终促进其健康发展。

3 小学体能训练的应用策略

3.1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规范体能训练模式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体育教师要不断创新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以此达到教育目标,同时将小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借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翻转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后一种效率较高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作用为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则在一旁正确引导。而且翻转课堂有效的对传统教学做出了转变,要求教师重新分配课堂内外的时间,颠倒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顺序。在体育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预习。例如,在解释仰卧起坐这一训练内容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关于本节课有关的视频资源让学生进行观看。虽然教师可以在真实教学过程中通过解释和示范来解释这一动作,但因为动作过于快速所以学生很难做到清楚掌握手部以及腰部的动作。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进行预习,在视频中不仅可以清楚地让学生看到整个仰卧起坐动作过程,还可以了解动作要点。而且体育教师还可以播放、放慢或快进视频,帮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建模,让动作更加准确地传递到学生的脑海中,最终有效的规范学生训练动作。

另一方面,在小学体能训练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进行体能动作的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加深对于体能动作的记忆。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情况,这一策略能够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模式探讨问题。大部分的实践证明,在学习中如果有学习伙伴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提高。尤其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模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团体荣誉感,小组之间不同学生对于体育动作的思索也不同,切入点可能也有所出入。所以,在互相探讨和结合过后,体能训练效率会有大幅度提升。

最后,在课后检测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平台发布课后体能训练任务。并要求家长进行监督,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将视频发送给教师,教师进行检测,从而了解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带动家长的运动积极性,让家长充分意识到体能训练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进而有效开展家校联合教育模式。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但是学生更占据整个课堂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师要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不断创新教学环节,以此来达到开展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3.2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认知

在开展体能训练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运动习惯,以此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理念。对此,在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进行及时改正,并根据科学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训练方式。例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睡眠情况以及身体机能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最大程的避免因为运动过量导致学生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体能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有一定要求,许多学生对某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有一定特长,但在其他运动项目上可能表现力不够,成绩不够优异。基于这一层面,体育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强化自身认知,最终找到小学生热爱的运动项目,进而锻炼意志品质。比如,在开展跳高活动时,可鼓励擅长跳高的学生进行发言,并鼓励该学生配合教师进行动作讲解,帮助其他学生调整动作或传授技巧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信的体育状态,在自己擅长的运动中发光发热。

3.3 增强小学生体能训练意识,优化体育训练环境

小学生对于体育理念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明确体能训练的真正意义,才能让学生自主积极的参与到体能训练当中。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体育价值观,将体能训练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于学生的体育精神渲染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体育场馆、浏览中外运动员竞赛视频、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向学生弘扬正确的体育精神,营造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文化氛围。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实现新时期背景下体育精神育人理念。

与此同时,小学领导人要不断加强校园的基础体育设施,保障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发展。体能训练具有实践性特点,所以在体能训练中场地、健身器材是体育课堂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可直接感知体育的直接要素,科学的体育课堂离不开科学严谨的教学内容更离不开教学时相对应的器材。但是完善体育课堂离不开物质基础的加持,基础设施也需要不断更换。因此,校园应该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引进符合小学生需求的体育场地和健身设施,将体育物质文化与体育文化同步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体育环境,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进一步达成体育教学成果。

3.4 采用分组训练模式

如何让小学生由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训练是当前的主要教育难题。在以往的体育训练中,班级内所有的学生被视为一个整体,体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只是笼统的针对所有学生,由于班级人数过多,老师在教学时很难顾全到每一位学生,因此会出现学生训练动作不规范的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整体授课方式显得过于古老,缺乏新意,也很难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会出现“厌学”的情绪。而分组合作训练模式能够给学生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同一小组中思想相近、兴趣相同的学生可以互助学习、自由讨论,在训练中和同学交换思路。并且这种活泼轻松的训练环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训练效率。但是在分组时体育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从而使得分组更加科学合理,充分发挥每一位同学的特长。对此,教师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接受能力、个人特长等方面情况,再针对这些基本概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组合,使得组内的学生在人员组成上更加均衡。以乒乓球训练为例,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乒乓球操作技能,再根据他们的表现粗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较好的,另一类是基础相对较差的。这个初步分类是接下来进行分组学习的一个参考,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两个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结合在一起,但水平相差不能过于悬殊,这样在学习中才能互相帮助,形成公平性和互补性,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对基础薄弱的同学进行指导和帮助,也能让学生在这种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同时教师也要清晰的意识到,分组训练不仅仅是简单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集体,更需要将管理的思想融入其中,建立健全小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的训练活动有序展开。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首先以班级所有学生的现有基础作为依据,遵循强弱合理搭配的原则,每五个人分为一个小组,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分配好小前锋、大前锋、控球后卫、得分后卫和中锋五个位置的人选,明确每个人的责任,然后再从中选举一个组长,这样一个责任明确、有领导、有秩序的小组就完成了。在分组完成后教师给每个小组的组长分发一个笔记本,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记录自己小组内组员的训练及进步情况,组内成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解的问题,可以向组长进行反应,组长再将该问题总结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各组反应的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再统一的时间进行统一解答。另外,教师还应每周要求各小组进行组内自由讨论,总结本阶段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下一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和改进方法。在分组完成后的两到三周时间内,根据各组的表现,选拔出优秀合作小组,加以奖励。对于成绩稍微靠后的小组可以成立帮扶机制,开展各个小组间的帮扶工作,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中共同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这种有序的小组训练方式是科学合理并十分有优势的,即明确了各同学在组内的责任,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于集体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从而增强了集体责任感,一旦产生集体荣誉感学生就会在体能训练中更加认真努力。而且合理的奖励机制也能激发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最终让分组合作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对于小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当下的趋势与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尊重小学生身心特点,不断与学生沟通互动,了解学生深层想法。以此来创新多样化体能训练模式以及帮助小学生找到適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将点滴提升理念充分渗透到训练当中,最终提升当代小学生身体素质,充分发挥体能训练应有效应。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新桥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小学生体育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我是小学生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