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田径学生的体能训练方法探究
2023-01-23陈跃杰张海史长硕
陈跃杰 张海 史长硕
优秀的体能是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保障体育运动与锻炼安全的要素,尤其是对于学习体育田径项目的学生来说,其应当接受与自身体能相配的体能训练,这样才能够提升机体力量、耐心、反应力等,帮助学生在体育田径项目学习与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体育教师更加应该重视体能训练,从学生体能锻炼、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能现状以及提升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满足学生个体对于体能提升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田径运动技巧,实现分层体能训练与体育教学。本文将从体育田径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体能训练对于运动发展的意义,分析当前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田径学生体能训练的建议,以供参考。
強大的体能是开展田径类运动的基础,只要加强田径学生的体能训练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为学生开展田径运动技能学习与训练提供体力支持。大部分田径类运动项目均体现出竞技性、爆发性等特点,对学生基础体能、速度、肢体协调度以及反应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运动教练和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为其定制体能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的运动耐力以及反应速度,为其开展运动技能学习提供体能支持,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运动素养。
1 体育田径学生体能训练的意义
只有具备一定的体能基础才能够完成各项体育运动,其中力量素质是决定运动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体育田径学生训练运动技巧、提升运动成绩的基础。在有效的体能训练下,体育田径学生能够克服体育运动中的阻力,体现出强大的体能,更加顺利得开展田径运动。尤其是对于小学或者初中的田径学生来说,其年龄较小,身体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专业体能训练指导下提升自己的基础力量,逐渐提升运动技能。除了力量训练之外,体能训练的内容还包括运动协调能力训练、灵敏度训练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能情况以及提升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运动内容与训练强度,避免学生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等问题,这样才能够实现全面体能训练,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全面、均衡发展。此外,多样的体能训练模式与内容还能够丰富田径学生的运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促进田径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体育田径学生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2.1 训练目标不够明确
体能训练是运动开展各项运动必须进行的训练,但目前很多教师在组织田径学生体能训练时并未关注田径项目的特性以及运动员自身的需求,未能设立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缺乏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更多得是开展常规的、普适性的体能训练,缺乏对应田径项目相关的专项体能训练内容。这样的体能训练对于田径学生的技术提升作用较弱,难以改善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可能还会出现强度设计与训练频次不合理等问题,严重的会加重运动员的身体负担,导致运动损伤。强度过低的话则达不到体能训练的效果,难以提升田径学生的运动表现。对于田径学生来说,体能训练与专项训练内容应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使其适应田径运动模式,达到田径项目培养的要求。但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将两者分开进行,这样就会延长某项的训练时间,出现挤压体能训练时间的情况,影响学生体能的训练与提升。
2.2 体能训练意识不足
体能是开展各项运动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内容,包括很多学校都缺乏基础体能训练的意识。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校和家长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将体育课程看做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并不关注学生自身体能的训练与提升,学生也缺乏体能训练的机会,这就导致院校内体能训练课程难以开展,不受教师与家长的重视。其次,体育田径学生自身对于体能训练的认知存在片面的问题,其受到传统体能训练模式的影响,自动将体能训练与枯燥单调的重复肢体运动联系起来,无法对体能训练产生兴趣,也很难理解体能训练对于田径运动开展的意义。在这样的学习理念下,很多田径学生不愿意在体能训练中花费时间和精力,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并未按照要求开展体能训练。从学校发展以及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来看,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缺乏体能训练的相关内容,比如体能专项训练、体能训练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这样就会影响体能训练的开展。
2.3 训练方法效用较低
经过调查总结能够发现,当前很多田径学生接受的体能训练都存在训练方法单一的情况,无法满足其全面体能提升与体质改善的需求,甚至还存在训练方法不科学的问题。当前田径学生的体能训练大多为力量训练,且训练频次与内容缺乏科学研究。耐力训练的主要形式为长跑,但却并未在训练过程中追踪运动员的心率和呼吸频次等数据,完全根据运动员自身运动感知判断体能训练的成果。大部分中学、高校以及单位的田径运动部门都缺乏体能训练的专职教练,无法落实个性化体能训练,导致体能训练不够合理,难以提升运动队整体体能。大多数情况下由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能训练,这样就会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影响到田径专项训练,难以实现技术的提升与突破。
2.4 存在运动损伤风险
如果学生在专项运动或者体能训练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就有可能出现运动损伤,造成身体的负担,影响其之后的专项训练。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如体能训练指导不足、体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不完全、学生缺乏运动防护意识等。经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学校在运动健康知识教育以及安全防护教育方面有所缺失,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在专项训练或者体能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影响其后续训练活动的进行。此外,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能训练的时候并未关注田径学生个体实际的体能情况,导致体能训练运动量过大或者运动强度过大等问题,这样也非常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3 体育田径学生体能训练的关键要素
3.1 速度训练
常见的田径运动项目中不乏对爆发力、速度有要求的项目,如50米短跑、三级跳等,针对此类田径项目学生,教师应展开针对性的体能速度训练,提升学生的速度,帮助其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需提前调查和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据其真实体能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合理安排训练时间,着重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以及动作速度,为其在田径项目中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针对短跑项目,教师可在体能训练中增加反应速度训练、起跑姿势训练等内容,同时增加50米专项速度训练项目,控制学生的训练时间在5-6秒内,提升学生在短跑项目中的爆发力与初始速度。另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信号开展起跑练习,选择小步跑、后蹬跑、跨步跳作为辅助训练内容,提升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
3.2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关键内容,田径运动项目对学生力量素质的要求较高,只有强化基础力量训练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尤其是在投掷类的田径项目中,力量训练更是重中之重。对此,教师应从较小强度的力量训练开始,根据学生的适应情况逐渐增加力量训练的强度,同时辅助开展四肢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提升投掷技巧打下基础。比如杠铃卧举就是很好的力量训练方式,但在训练之前教师应讲解注意事项,强化学生的安全运动意识,并循序渐进增加卧举重量,帮助学生适应不同的力量。根据学生的实际体能以及提升情况,教师可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与训练周期,科学安排训练内容,提升学生的力量素质。对于力量训练中出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其充分的鼓励,适当减少卧举时间与重量,逐步提升其力量体能。
3.3 耐力训练
田径运动中有很多项目都考验学生的耐力素质,因此教师需针对学生的耐力素质设计开展体能训练。根据训练目标的不同可以将耐力训练分为一般耐力训练和专项耐力训练两种类型,前者大多为负重训练、耐力跑训练等,后者则是针对于具体田径项目设计开展的耐力训练。比如,在中长跑项目教学时,教师就应重视学生耐力的提升,为学生介绍和普及耐力与长跑之间的关系,同时讲解有关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强化学生的耐力训练意识。在实际的耐力训练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训练,如竞走、越野跑、耐力性变速跑等,多样的训练方法能够丰富专项训练的内容,提升运动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增强起耐力素养。
3.4 灵敏训练
对于田径运动项目来说,反应力和灵敏度也是影响最终成绩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重视学生的灵敏训练,不断创新训练的模式,制定与其能力相比的体能训练计划,提升学生的运动灵敏度。灵敏训练的方式包括跳台阶、负重跑、高抬腿跑等,教师可通过这些常规的灵敏训练方式提升学生的体能。此外,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的田径项目开展個性化的灵敏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以及关节灵活性,提升学生的运动技巧。
4 体育田径学生体能训练的创新策略
4.1 制定科学训练计划
体能训练的内容比较灵活,只有符合实际训练需求与运动科学理论的训练计划才能够达到体能提升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关注不同阶段、不同田径项目学生的实际体能需求,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科学运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体能训练目标与计划,摒除传统体育运动教学的弊端,提升学生的体能素养,作出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规划。首先,教师需明确不同田径项目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不同要求,根据项目特征制定体能训练的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安排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锻炼提升学生体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健康运动、安全运动意识。其次,教师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能情况。教师可以通过采集相关体能数据信息或者开展专项比赛的形式了解学生真实的体能情况,对于体能比较好的学生则考虑适当提升体能训练的强度,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则一般从简单的体能训练项目开始,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在保障学生运动安全、维护学生运动自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体能素养。最后,教师还应与田径学生进行沟通,与其共同制定体能训练的目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纳入体能训练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能训练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起到专项指导的作用,根据学生的体能现状对其目标提出建议,提升学生体能训练目标以及计划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体能训练目标应当是阶段性的,这样每次达到目标之后学生就能够获得成就感,提升其运动的自信心,鼓励其持续努力并不断超越自我。
4.2 落实分层体能训练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专项教学以及体能训练中也采取传统教育形式,不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难以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对此,教师应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如学生自身体能素质、学生选择的不同田径项目、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等,进一步落实分层体能训练,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体能训练的作用,最大程度促进每个学生个体体能的提升。体育教师应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个性化训练与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田径项目较多,参与不同项目的学生往往体现出不同领域的天赋与优势,比如有的学生擅长长跑,具有较强的耐力,但其短跑爆发力与速度就比不上其他同学;有的学生擅长跳远,具有较强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弹跳力,但其肢体力量可能比较弱,在铅球等投掷项目中表现不如其他同学。对于以上情况,教师应保持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并在体能训练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优势与劣势,根据其身体素质与项目能力进行分组训练,落实个性化训练与分层教学。对于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体能训练强度,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则应适当降低训练强度与难度,根据其锻炼提升的效果调整训练内容。对于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布置其简单的体能训练活动,比如慢跑、走圈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缓冲的阶段,逐渐提升其身体素养,积累自信,促进学生体能的提升。
4.3 积极预防运动损伤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体能训练过程中存在较大运动损伤风险,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能训练时应避免运动损伤情况的出现,维护学生的安全。首先,教师应自主学习和补充体能训练相关的知识,了解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学习不同体能训练动作的技巧和规范,避免因训练过程中指导错误或者指导不足而导致运动损伤。其次,学校开始加强对体能训练相关设施设备的管理,避免因外界因素影响出现运动损伤情况。除了关注运动指导以及体能训练强度问题之外,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运动休息的间隔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时间,帮助学生在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后恢复肢体功能,缓解运动酸痛,拉伸四肢关节,避免出现疲劳累积的情况。最后,学校还应制定运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教师更加应该观察体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现象并进行干预和处理,避免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有益身心健康,其中的田径项目体现出有合作性、竞技性等特征,而充沛的体力和优秀的体能则是开展田径运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重视田径学生体能的训练与提升,不断创新体能训练模式,科学制定体能训练计划与目标,为田径运动员技术学习与发展提供体力保障。
(作者单位:1.北京市房山区运动学校;2.北京市顺义区第六中学;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房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