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学共情”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研究

2023-01-23陆建飞

当代体育 2022年43期
关键词:共情体育教师

陆建飞

初中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把学生限制在单一运动技巧上,使其身心俱疲,注意力涣散,缺乏运动积极性。长期必然会使学生对体育课有畏惧之心,更不能培养自己专业素养,提高整体水平。采用“共情共学”方法,可以使师生之间积极交互,提高体育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教学实验表明,实施共学共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课堂运动热情,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 共学、共情概念

1.1 共情概念

在我国,有翻译成以下几种:“同理心”“感情移入”“移情”“共感”和“同感”。对于这种现象,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分歧,而对于其研究侧重点也不相同,从而造成人对于其概念不同界定。数百年来,人一破直在研究“共情”,认为“同感”具有多维特征。举例来说,史密斯(1759年)把共情与直觉同情心作初步区别,把它描绘成一种快速、无意识、似乎是对别人经验的一种情绪回应,同时也是一种理性同情心,或者能够辨别别人情绪经历。斯宾塞在1870年也有类似区别,把它分为直觉、后天、认识和情绪。德国哲学家罗伯特·维舍尔(1873)提出一个德文词汇“Einfü hlung”,是一种由人类积极地把自己感情投入到所观测到东西中的一种表现形式。1909年,Edward Titchener第一次用英文词汇“empathy”来描述这个问题。以往大部分共情研究都是把情绪感染、同情和观点选择区分开来。这种区别建立在体验基础上,可以帮助人进行分类,但是过于注重分散注意力。也反映出更深层问题:缺少类似共情机理。以下是关于“共情”和与之相关联概念:“情感传染”:“对象的状况来自于对别人的境遇的认知。”怜悯:对对象产生抱歉。更多地注意精神状况多于身体状况。共情:由了解观察对象状况所认识。认知同理:主体从上到下对别人状况进行观察。亲社交行为:为减轻对象苦难而进行的一种行为。

对“共情”的探讨有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方式,即 Dymond(1949)的“认知角色”,具有高度同情心的人,可以将学生人的角色具体化,从而可以了解和精确地预言学生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所以 Dymond及其传统的研究者认为,“共情”是一种语言的力量。在另一种方式中,同理心被界定为对别人所感受的感情经验的一种替代性的感情回应。早期关于“同感”的表述大都是一些抽象且晦涩的概念,例如“将自己置于别人的环境中”。霍夫曼(2000)把“共情”概念界定为:在任意一种情况下,主体对于另一种情况理解都会使其形成一种更为适合情感,取代原对象自身状况。霍夫曼(2000)和其他很多人所界定的“同感”,集中于对象回应。然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把重点放在“共情”的进程上。一种进程模式使得共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类型,包含情绪感染、同情、认知共情、助人行为等行为,而这种行为与其自身的行为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Thompson,1987)。

在此基础上,郑日昌、李占宏等人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三种不同的研究方向:(1)以“共情”为主要特征的认识倾向,即把“共情”看作是一种特殊个性或普遍技能,可以帮助人了解别人心理经历,并感知别人的情感。(2)在特殊情况下,把“共情”视为一种认识与情绪的状况,使主体在被知觉的物体上作出替代的回应。(3)多元的视角,看作是一个多阶段的进程,更加注重生成与传播。

1.2 共学概念

關于合作学习研究,国内外已有学者如:卡扬、约翰逊、斯莱文、霍鲁贝克、沙伦、古斯基等;国内的专家则有盛群力、王坦和李森。国内外的体育界有本·戴森、阿什利·卡西、李京诚等著名的运动学者。英语中有“Cooperative learning”“team group learning”等英文词汇,而在我国,则有“合作学习”“合作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词汇。其中,“合作学习”和“Cooperative learning”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Holubec等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为目的团体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目标最大化;约翰逊兄弟相信,合作学习是将团队合作方式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一起参与,从而达到自我和他人合作最佳效果。GeorgeJacobs和 Michael A.Power总结合作学习的理念和技巧,以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噶斯基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不同类型的小组。特别规定2-6个人的学生参与合作和相互合作的学习,以配合教师的工作。而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以集体表现为衡量指标,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育行为,而且认为这种教学行为要求不同的群体。台湾林生傅提出,协助学生学习是一种以集体行动为目标、影响集体荣誉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李京诚、孙伟(2004)等人也赞同噶斯基的看法,认为学习小组是一种以集体表现为衡量的合作学习的组织方式。尽管许多专家对其定义和词语的表述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同,但多数人都将其视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动态的双向教学活动。

总之,共学是一种以整体团体的综合表现为基础,具有一定的作业流程和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技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分组是基本,而实施关键在于运用活动要素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为基础达到共学的目的。

2 共情共学教育在中学体育课中的意义

2.1 转变教育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逐步过程,要善于引导,教师要做到行为规范,成为学生楷模。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了解和同感。教师教学中反映出学生真正情感,多思考自己教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反映自己身体状况,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需要。教师要将教室还回去,做好学生指导工作,才能更好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想要自己有一个明确思维模式,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投入更多时间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状态,与学生之间产生交流,明确教学目标,转变自身教育方法。

2.2 更新教育观念

想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应当对教学进行细致规划,以达到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共情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从而保障教师正常工作。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学生潜能,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想。通过研究发现,“共情”能够有效地降低师生的矛盾与冲突,使其获得激励与支撑的需要,帮助学生发展,共学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取长补短,教师在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制定解决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3 基于“共学共情”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3.1 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自觉性培养。教师可以在一些困难方面进行点播和指导,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自己工作之中。“共情”是一颗“种子”,它是一位教师的个性与教养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才干,对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不能总是对学生讲课,会使学生有反抗情绪。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平和交流,理解学生思想。教师协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协助学生设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及期望的结果。教师要多加激励,走进学生的视野,从学生视角来进行体育教育。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体育基本功、体育爱好、体育专长进行全面的认识,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群。由于科学、合理地组织,可以营造出一个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同时,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团队合作,克服班级之中有部分学生不参与活动的缺点,使每个人都能主动参加运动,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程度。此外,要选出一位组长,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总结,以便教师能够对那些基础不够好、体质较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比如:初中体育课的田径项目—跳远,在教师指导下,应坚持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思想,学生在运动的同时,充分地体会到运动快乐。通过对学生进行共情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跳远基本要诀,掌握好节奏,而不能盲目地追逐距离。通过讲述跳远经历,了解跳远灵魂,注重情绪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搞好体育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自身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积极营造合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体质是培养学生学习根本条件,适应全面发展,适应现代教学思想和人文教育需要。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课程活动,既是对教师的尊敬,也是对自己负责。通过对教师进行“共情”的学习,可以让教师在有限课堂中教授学生自身全部的体育知识与技巧。学生智能水平差别不大,其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体育观念。在完成运动技术训练后,教师要对其进行点播和改正,让学生交流经验,累积运动技能,共同提高,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永远不会降低。对不规范动作问题,要科学引导,合理纠正,在评估中要注重多样化评估,以避免学生焦虑不安。与常规合作学习相比,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堂气氛有明显差别,合作能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充满活力,学生身体素质得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以提高,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体育乐趣,充分地体验到运动快乐。同时,在实施共学共情过程中,要在教学中形成良好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快乐。在开展篮球、乒乓球等合作學习,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录像,提高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能力打下基础,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这个项目学习中,教师制订一套激励制度,鼓励优秀学生进行竞赛。通过实施合作教学,可以培育学生集体精神、提升运动技巧、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比如:在初中体育课上,当学生学会三步上篮后,教师就可以逐步地对学生运动姿态进行矫正。把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竞赛录像,使学生对运动技巧有基本认识。教师使学生了解运动先决条件,确保学生进行适当运动,避免肌肉拉伤等损伤。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把握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3.3 在共情共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开展多样化学习活动

在初中体育课上,应该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共情共学下吸收更多知识,掌握更多运动技巧,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3.3.1 小组共学

小组共学是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团体方式进行教学,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对不同小组制定适当教学计划。可以是三人一组,也可以是六人一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训练成绩、身体素质、发展潜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不同组,让学生一起进行小组共学。在共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形成比、学、敢、帮、超氛围。教师也可以挑选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领队,让学生领导较差学生,学生相互激励,相互督促,互相帮助,找出缺点,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3.2 团体竞争共学

体育课程最大特色是比赛,采取团体比赛方式,使学生按一定的组别进行模拟练习和比赛评定。初中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潜能。分组比赛,就是将班级划分为同等水平团队,在团队合作中,队员紧密配合,完成各自的工作,然后按照每个人的运动表现来评定分数,最终确定团队得分。团体比赛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体育潜能,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集体荣誉感。团体比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加,进而改善学生课堂教学。

3.4 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促进每个人综合发展

体育与其他科目相比,共性在于以学生学习和知识为依据进行教育。在共情共学下,根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健全教学评价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充分发展,打破“一刀切”教学评价制度,立足于学生现实,发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个人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体育素质、合作意识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系统的剖析,从而加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精神上设立精神奖、合作奖等奖励,以此来激发学生在班级中的优秀成绩,也可以和量化考核相配合,使学生得到充分鼓舞和自信,使学生对运动产生兴趣,从而养成终生运动习惯。

3.5 提问策略

在初中体育课上,提问是一种常见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所提出问题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品质和教学效果。课堂上问题,从苏格拉底“产婆术”开始,到孔子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都是回答问题。从那个时候开始,提出问题教学方法被广泛传播。

在体育教学中,提出问题方式也很普遍,比如:在一节课上,教师经常会问你有没有听过什么明星球员?你也愿意像学生那样在场上奔跑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提问之后,还可以帮助学生更专注与体育课堂,每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当中。通过对问题解答,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表扬,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体育课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当用简洁的话语来进行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不要进行过多交流。问答时间要贯穿于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尤其是在课程的开头和结尾。

例如“快速跑”,在体育课上,当学生开始学习快速跑步时,教师就会说:“怎样跑的更快”,然后让大家自己想一想,仔细想一想,学生就会回答说:“走直线,速度就快,有人说步伐迅速,速度快,有人说步子距离变大速度就越快。”然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尝试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运动方式,大大增强学生参与感。在共学共情下,教师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实践操作,使体育课程教学取得圆满成功。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共情共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既要突出学生主体性,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运用“共情共学”的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共情共学”基本含义,并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发挥好“指挥者”“协调者”作用,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个人能力,提升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滨海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共情体育教师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最美教师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