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谈上语文优质课的三种对话

2023-01-23段世鹏

新课程 2022年42期
关键词:张岱课文同学

段世鹏

(甘肃省临夏市第三中学,甘肃 临夏)

一、阐释三种对话的内涵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去年临夏市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我获得了语文教学第一名,之后在临夏州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又获得了语文教学第二名。我认为一堂语文优质课,应该完美地展现出三种对话: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学生与书本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1)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引领他们自主学习、互相学习、讨论学习,能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引导,逐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2)学生与书本间的对话。课文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蕴含着作者对情感的表达。所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做到眼中有文本、心中有作者,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逐步深入其中,去寻找作者的身影。在不断向文本提问中,思考作者都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要这样做,作者是怎样传达情感的?(3)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智慧的火花往往是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当学生在课堂上与书本对话时,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弥补。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完善学生认知上的不足。

二、在课例中明确三种对话

课堂上的这三种对话能否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课堂上的教学目的是否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否切合了当下社会最关心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作用是否恰到好处。对于这些问题,我以《湖心亭看雪》一课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实现这三种对话。《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之手。文中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又有偶遇知音的欣喜,还夹杂着作为亡国遗民的痛心与无奈,而更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是作者的那份痴情、痴性、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三、在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在设计这篇课文时,就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在写雪景时以烘托为主,我就用《江雪》这首诗来导入。由于优质课竞赛是在外校举行,我与学生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我就选择唱诗的方式导入新课,一首诗唱完,我已经和学生拉近了距离,好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和我交流,我顺势就问学生听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我和学生间的对话就这样展开了,我借着同是雪景这个切入点导入《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对话中,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在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

首先,我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顺势检查了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熟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补充了作者写作的背景知识,为后面把握作者的痴心做了铺垫。我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让学生充分地与课本进行对话。一些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读课文,这时我指名最积极的一位学生读,她读得声音很洪亮,却忽视了张岱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我说你读得不错,就是少了一种心情,你能坐下来听老师读一下吗?这时候学生都安静了下来,在略有哀伤的古曲的伴奏下,我抑扬顿挫地读着,读出了大雪覆盖下的西湖,读出了满怀心事的张岱,读出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读出了偶遇知己的喜悦,更读出了客居异乡的伤感。我朗读完毕,学生用热烈的掌声回应,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表现出了异于平常的热情,整个课堂沉浸在热烈的读书声中。

这时我早已在电子白板上给出了这篇课文的重点字词,让学生四人一组朗读全文,我始终保持微笑的状态,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有了前面读课文的铺垫,学生小组间的讨论特别积极,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开始举手,等到学生的讨论声渐止,我看到教室里大部分学生举手了,所以我给出的重点字词在学生的积极回答中轻松地解决了,不仅如此,学生还有了新的发现,总之,我们之间的对话是轻松愉悦的。

我紧接着提了一个问题:“文章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同学们能找出来吗?”有学生马上回答:“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同学们能找到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吗?”在学生的回答声中,我顺手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痴”字。接着我又问:“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从中看出了张岱怎样的性格?”这时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接着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小组间讨论,尝试着与书本对话、与同学对话,而我时刻关注着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及时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时一位女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了出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接着她继续说道:“我认为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孤独的人。”我立刻肯定了她的回答,并补充道:“孤独用来说一个人的性格好不好呢?”立马有学生起来回应我:“我觉得特立独行好一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旋即在黑板上写上了“特立独行”四个字。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那天晚上看到的景色的?”这个问题显然难不倒学生,不一会儿大部分学生都举手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老师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见我眼前的一位学生很自信地站起来朗诵道:“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位学生读得甚是伤感,我们仿佛听出了张岱内心的孤独,我们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笑着说道:“看来你已经感觉到了张岱写景的妙处,那么他到底用什么方法写景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我认为_____写得好,写出了雪后西湖_________的景象’的句式写一写。”问题一提出来,教室里马上安静了,接着听到有部分学生在那里小声嘀咕着。我感觉到了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压力的,因此我笑着对学生说:“老师先做个示范,希望能引出你们的金玉良言。”我略一沉思说道:“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雪后西湖天地间混沌一片的苍茫景象。”话音一落,有几个学生轻声“哦”了一声,但要开口,却不知从何谈起。我接着补充:“同学们可以从关键词、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写景的角度、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去考虑。”

学生会意似的向我点点头,铺开课堂笔记本开始写了起来。有的学生写一会儿读一会儿,有的学生斜着眼睛看同桌完成的情况,有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写着。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用关切的目光关注着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这个过程被几个举手的学生打破了,由于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我就叫语文课代表起来回答,语文课代表是一位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只见她很自信地站起来回答道:“我觉得‘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字用得好,写出了雪后西湖天地融为一体的景象。”其他学生仿佛受到了启发,争着把自己写得句子读给大家听,其中有一位学生回答得很精彩,他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句子中的量词用得好,写出了雪后西湖朦胧的景象。”我乘机补充道:“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量词之间的规律呢?”这时班长起来回答说:“我觉得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仿佛把眼前的景物缩小了,而且是越来越小,不仅如此还把自己的小舟也写进去了,似乎茫茫天地间还有一只眼睛在看着这一切。”我不由得鼓起掌来,其他学生也跟着鼓掌,眼睛里还流露出崇拜的眼神。随后我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幅简笔画,动情地说道:“张岱觉得自己太孤独了,所以他想把自己也融入眼前的景色中,是为了营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啊!”说完我随即在黑板上进行了板书。我接着说:“作者写景的这种技法和柳宗元《江雪》中的烘托手法有所不同,他只是用简单的笔法对眼前景物进行勾勒,而不加任何渲染,这是怎样的一种手法呢?”学生上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白描。”“那同学们能记一下吗?”我提醒道,学生随即唰唰地写了起来。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相聚是一群人的寂寞。”学生发出阵阵惊叹声,并在课堂笔记上记录下来,我接着说:“一场不期而遇的遇见,足以慰藉作者孤寂的心情,雪后西湖的那天晚上作者遇到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时有学生回答“亭中人”,也有学生回答“金陵人”,但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张岱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天气下遇见金陵人的?”有学生嗷了一声,马上起来回答:“我知道了,他们有共同的情趣。”我说:“对了,曲高应和寡,情高亦自雅,他们有的是一份高雅脱俗的痴情啊!”我接着说:“西湖雪夜,他们把酒对盏,为的是坚守心中那份孤傲呀!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一部分,去体会作者的那份痴情。”学生一起朗读起来,读得声情并茂,仿佛把我们带入那个热情的场面里去了。

“不知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篇文章里有一处对话答非所问。”我的这一问题又把学生带入了思考状态中。不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找到了,当问到姓氏时,回答却是金陵人。”“不错,那谁知道金陵在哪里啊?”“金陵就是江苏省会南京的旧称。”一位学生回答。“那谁能借助历史知识告诉我们,作者为什么要强调金陵呢?”这时历史课代表起来回答道:“金陵是明朝的旧都,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曾建都于此,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强调自己是明朝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呀,这是张岱在证明自己的身份啊!那么同学们还能从哪些地方发现呢?”这时学生开始交流起来,一会儿就有学生起来说:“写作的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写作时已经到了清朝,却还在用明朝的年号。”我满意地向他点点头。“老师,我觉得从客字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作者即使在西湖做客,也是清朝的一位旧客。”我不由得鼓起掌来,下面的学生也一起鼓掌。我满怀深情地说道:“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他选择归隐山林,隐姓埋名,为的是坚守那份对故国的痴心啊!”说完我转身在黑板上完成了这节课的板书。

课外拓展这一环节,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有着似张岱一样痴心的人,学生的思维彻底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说了许多著名的作家。这时我的一句话让学生惊讶了起来:“其实,老师也有这样一份痴心。”同学们停下了手里的事情,静静地看着我。我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出了自己上课前写的一篇文章,这时整个课堂上酝酿阵阵热烈的气氛,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辛丑年八月初晨,余亦慕痴人之景,遂独往东郊公园赏景。东方熹微,路灯荧荧,河水轰轰,几无行人。步入东郊,旭日欲出,秋香之色,了然于前。水汽氤氲,游于映月湖之上,湖中影子,有远山一廓,大剧院一顶,万木一片,皆倒悬于天光之中,恍若月宫。未几,旭日升、秋风起,湖面乱、雾气散,眼前之景,不复见矣!不知广寒宫里,吴刚在否?欲问之于三位宇航员,又为己之痴想而笑。幸明日中秋,约三五亲朋赏月,可慰吾心矣!”话音刚落,学生及评委老师的掌声久久地响了起来。

“同学们,其实你们也可以的,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作业:试用白描的手法自选物象进行片段描写(人物、景物、场面均可),语言要简练自然,100字左右。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完成的,是吗?”在学生的应和声里,在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声里,在悦耳动听的下课铃声里,我结束了这堂课的内容。学生微笑着向我说再见,坐在后面的评委老师频频向我点头示意,有位评委老师甚至跑过来询问我的一些情况,我毫无悬念地拿到了最高评分。

五、三种对话的重要意义

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当赞誉的浪潮扑面而来时,我清醒地知道,这堂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我成功地用好了三种对话,在三种对话中凸显了这堂课的三维目标。这堂课,确定的知能目标是表情朗读、掌握文言词语;过程目标是反复读、品“痴”味;情感目标是领会作者情感,感悟作品内涵。诵读课文后,通过问答的形式正音、释词、译句,完成了目标一;诵读感知之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围绕文眼“痴”,师生共同赏读品析,并且穿插了白描手法的学习,充分领略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和作者孤傲清雅的人性之美,完成了目标二;品析之后,通过思维拓展这个环节,师生互动,温习文人名句,进一步领会其中的“痴”味,使学生在理解作者精神世界的基础上,丰厚了情感体验,从而完成了目标三。由此可见,优质课上的三种对话,有效地将语文学习中的“字词句篇章,听说读写书”串联起来,有效地凸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堂对话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说,三种对话的准确运用,的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张岱课文同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背课文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