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化育人功能 助推核心素养培育
——小学教育中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3-01-23魏喜珍
魏喜珍
(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甘肃 定西 743000)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其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文化阵地的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很强的锻造动能。而核心素养又是新时代每一位未来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应具备的,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能服务其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其不仅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基本能力、关键意识、重要品质领域,同时更是对其价值观念与人生定位的直观反馈。而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来实现对多元化教育文化、丰富性环境文化的构建,则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感染与熏陶下,积极融入班级,并更好发展自我,来助推其核心素养深度培育。基于此,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落实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究时,应始终本着时代性、感召性、浸润性、科学性原则,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塑造为核心,来加强对特色性、多元化、丰富性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定位、导向的重构与优化。在抓好细节的过程中,将其与学生的认知现状、身心特性、发展诉求等有机结合、深度衔接起来,从不同领域、层面、视觉对学生进行熏陶、洗礼、感染,来凸显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各类形态、内化、功能的文化氛围感召下,逐步获得健全人格重塑与完备意识发展。
1.小学教育中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小学学生极为显著的身心特性,使得其班级文化的建设效度、精度、准度等,便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且对于和谐育人生态的构建,以及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也具有积极重要的驱使与引领作用。
1.1 可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培植
学生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合作意识、自律品质、团结精神等,也会得以逐步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也具有积极影响。特别是面对多元化、丰富性的班级文化助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自会切实调动,这必然更利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
1.2 可助推班级的和谐生态构建
实现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衔接,让学生在其浸润、感染、熏陶中获得认知发展需要满足,可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积极、愉悦的成长生态,来引领其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则可切实凸显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来助推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生命力提升,则会为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提升自我而铺设广阔路径,来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教育中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需要,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实情,教师在小学教育中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以切实凸显其时代性、感召性、浸润性、科学性原则为统领,使班级成为建设成为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塑造的坚实保证。
2.1 时代性与感召性原则
应结合时代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实情,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定位、导向等予以逐步更新,使新时代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更好服务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并借助其感召性作用发挥,来提升班级文化氛围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并从不同领域、视觉、层面、角度对学生给予感染与召唤,熏陶与引领。
2.2 浸润性与科学性原则
对于不同班级文化阵地的开发,必须切实凸显其浸润功能,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实践、应用的机会与条件,来引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在切实凸显其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使每一项文化园地、板块的构建,更具延展性与丰富性,来助推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发展,使其成为引领学生自我实现的坚实保证。
3.小学教育中立足核心素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融入丰富、鲜活、多元的班级文化生态,学生的协作意识、团结品质、参与意识等,必然会逐步发展,其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也会逐步得以达成。因此,教师应以深度构建内涵化、特色化文化氛围为引领,将辅助性教育活动、育人项目等,以多种形式迁移至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领域,以切实凸显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坚实保证。
3.1 借助班级文化培育学生的自律意识,为其核心素养发展而助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核心素养塑造与培育的关键期与奠基期,而每一位学生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程度,与其自觉意识、自律素养、自主习惯的彰显有着紧密关系。而只有所有学生均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并为班级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自然会顺畅、有序推进。因此,教师应以做好对自律班级氛围的营造为契机,来加强对班级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让班级学生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切实履行自己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责任与使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尤其在班干部的选定,班委会的确立等方面,更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权与决策权,使可为班级文化建设树立标杆的学生勇担重任,协同其他学生共同为班级的自律氛围营造而服务。例如,可采用“流动班干部”制度,在学生与班干部之间建立其互相监督的管理机制,来加强对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切换中,获得自律意识的全面强化。而且,对班级的卫生打扫,教室布置、阵地建设、橱窗美化、氛围净化等,也应以学生为主体,来凸显其特色性与丰富性,以更好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使班级文化成为引领学生自律意识形成的有力助推。
3.2 利用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为核心素养培养而奠基
实现丰富性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内在品质锻造的深度衔接,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其核心素养的培育,不仅可切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可全面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为班级发展与自我发展贡献力量中更好提升自我。因此,教师应从全面了解学生实情出发,并结合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来确立精神文化构建方案。和学生一起提炼出可彰显出班级特色,且有助于班级内涵升华班级口号、名称、班训、班歌等文化元素,并将其逐步迁移至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以帮助学生找到精神支撑,并更好引领特色班级文化的建设。例如,在进行班级名称确立时,可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研讨与交流,在充分遵从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将班名与班级精神追求衔接起来,来增强其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同感,使班级各项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以班名为统领的班级精神指引下得以高效落实。而在班歌、班训,以及班级发展目标等确立上,则应充分兼顾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定位与发展诉求,来确保其感召力与引领性,为向上、健康、积极、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生态构建而注入活力,使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深度衔接起来,来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重塑。
3.3 通过班级文化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为其核心素养塑造而铺路
众所周知,班级是学生求知、成长、发展的舞台与乐园,更是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塑造的阵地。而班级文化建设的丰富性,除了必要的隐性文化氛围浸润外,更离不开显性的活动引领。因此,教师应以多元化、丰富性、深层次的班级活动构建为抓手,将特色文化置于活动视觉,让学生在参与多类活动中增进交流、沟通,互相协作、分享,彼此互助、帮扶,来激发其融入集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其找到在班集体内的存在感与归属感,使班级特色文化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并能更好作用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塑造。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激发的多样性活动构建。让学生在参与展演、分享、协作中进一步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来引领其核心素养塑造。例如,可在“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组织学生通过开展诗文朗诵、情景表演等活动,引领其重温历史岁月,深刻感受革命前辈为新中国成立与华夏民族复兴而付出的血汗,来培养学生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应以组织一些公益性、实践性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例如,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其进入社区、敬老院等场所,参与环境美化,进行慰问活动,使公益的种子被深植其心灵。让学生在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驱使下,逐步获得核心素养的逐步升华。
结论
总之,班级文化所独具的强大育人功能,使得切实加强对特色性、多元化、丰富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深化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又是促进学生全面性、个性化发展的核心。其不仅事关班级和谐育人生态的打造,而且关系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而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实施,则更是对“以人文本”理念的深度践行,同时对学生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结合学生身心特性、认知现状,以及其核心素养培育需要,教师在落实班级文化建设策略探索与研究时,应以切实加强对多种资源、素材的开发为契机,多种活动、项目的设计为抓手,不断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通过对其潜能的挖掘、创意的借鉴、热情的激发,让学生积极融入班级,更好发展自我,并在互相间的协作、互助、共赢中获得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的培育,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而奠基铺路。使学生在班级文化的驱使与引领下,更好提升发展自我,开启全新认知发展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