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3-01-23李云
李 云
(兰州市城关区教师进修学校附设小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前言
爱因斯坦曾说过,“明确一个崇高的目标,即使慢,只需不停的努力,定然收获成功。”而当今小学生缺乏的就是坚定的信念,即使设定了目标,也是三分钟热情,这是由于小学生挫折承受的能力普遍较弱,无法持之以恒朝着目标努力导致的。有些小学生在挫折面前不知如何应对,有些挫折承受力弱的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意志磨练和信心培养;在家庭中,作为家长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地进行调节,促进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良性发展。
1.培养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意义
当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受到未预料到的阻碍或者干扰时,会有明显的情绪变化,此时能够摆脱这种情绪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就是挫折承受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人生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没有经历过的,因此小学生将会常常遇到挫折,这些挫折或大或小,或对身心有严重影响,或只是清风拂过,但终究会给小学生的身心带来一定影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怕难,面对困境不畏惧,面对挑战敢于挑战,即使失败了,此失败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块不起眼的“石头”。挫折教育并不是一味地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其总是难以获得成功,进而习惯挫折、面对挫折。这样的挫折教育是片面的,是浅显的,是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
2.培养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略研究
2.1 结合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对挫折树立正确的认知
巴尔扎克曾说:“挫折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当代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容易受到挫折的影响,较难正视困难的存在,当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受到强烈的挫折感和不良的情绪影响时,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应挫自信,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因此,挫折教育对低年龄的学生来说是有着必要的意义的,教师应结合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感受挫折带来的正向力量。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敢向前的应挫品质,让学生在挫折中激发起前进的动力,越挫越勇,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挫折观。
当代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无论外界对她如何评价,她始终坚信能够突破一切困难,在赛场上,普通人都会感到十分紧张,而谷爱凌气场强大、淡定自若,在镜头前仍旧能淡定的吃着韭菜盒子。从这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出,谷爱凌对任何变故都会云淡风轻,而这正是抗挫折能力强的一种表现。尤其在2021年的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展现了极高的运动能力,一举击败了世界第一。而这一切都是谷爱凌运气好,凭空获得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谷爱凌开始学习滑雪的年龄是3 岁,参加美国滑雪比赛的年龄是9 岁,常年坚持刻苦训练才有了今天傲人的成绩。面对国外记者的提问,她沉着大气、不卑不亢,展现了对滑雪的无限热爱,而这也更是从侧面反映了谷爱凌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较比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临学习困难时,缺乏坚持的信念,更缺乏抗挫折能力。因此,为扭转这种现象,教师应让学生在周边的榜样示范作用中发现努力进取、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更应以谷爱凌这种具有正能量的人为榜样,鼓励学生要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不放弃,在积极面对挫折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经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可以明显的发现,许多自暴自弃的学生在情绪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他们的眼睛中看到了学习的热情,对学习的上进心也明显加强。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数以万次的失败奠基,学生只用自己强韧的意志和不怕困难与挫折的信心,才能在日益严峻的挑战中获得成功与收获。
2.2 创设劳动教学情境,在劳动中渗透挫折教育
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经过一次的挫折教育就能培养出良好耐挫力的。大多数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就陷入负面情绪,总是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借口,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挫折与自身态度、意志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耐挫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说教式的教育进行,要学会为学生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挫折教育。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挫折带来的动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种植劳动情境,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自主选择一种种植方式。比如,选择在花盆中种植花朵,校园的角落种植一棵树,或在校园开垦一块小小的花园。在设置了多元化的劳动情境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展种植劳动。由于种植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因此,可以制定种植周期,包括种下种子或树苗后,可以定期观察,并做好浇水施肥工作,还可以用图片、视频、文字记录种子或树苗的生长过程。通过对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收获劳动果实的快乐,能够让学生懂得,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以此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懂得坚持的力量。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种植方法,只有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才能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好,积极地鼓励学生,让学生鼓励中获得战胜挫折的信心,在不断的尝试中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让学生真正的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动力。
2.3 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挫折承受能力
学生都喜欢参加一些课外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由和放松,教师应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应挫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建环保小组,开展清理垃圾,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回收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环保主题活动,比如,垃圾清理与回收、阻止乱画乱刻现象、爱护绿色家园活动、节约一滴水一度电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就会逐步发现开展环保活动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比如,顶着炎炎烈日清理垃圾,比如,看到公园有人蓄意破坏公物却很难阻止等,学生的这些行为甚至会受到质疑与白眼,但应明确的是,这些困难也正是培养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的根本。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更应鼓励学生坚持,这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让学生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不是来自成功本身,而是在于战胜困难与挫折,不断培养自己的信心与能力的过程,只有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害怕、不退缩,才能在挫折中越战越勇,最终磨练出自己坚强的意志。
2.4 借助体育训练比赛,致力于培养和提升挫折承受能力
体育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教育,尤其是在倡导全民健身锻炼的当今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教育的开展与落实,可以借助体育学科教学顺利实现。体育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挫折能力非常有效、又非常适合的学科,可以自然地向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其抗挫折能力。除日常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以外,可以借助体育训练比赛,运动会等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通过紧张的、强度较高的体育训练以及比赛活动逐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使其在强化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形成不畏困难、坚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体育训练是体力上的劳累,比赛竞争是精神上的磨炼,学生在体育训练比赛中,将会有效提升抗挫折能力,形成顽强的意志力。
例如,“跳山羊”这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将学生按照一定划分规律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体育比赛。一些弹跳力、平衡力以及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体育训练内容,而一些运动能力较差,身体协调能力不佳的学生则在尝试几次都失败后,会灰心丧气,尤其对比成绩较好的学生,其会感受到浓浓的挫折感。此时,教师鼓励小组成员互动讨论,交流成功与失败经验,此时,学生知道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成功路上的一个小点,不气馁、不骄傲,互相帮助,合作才能共赢,最终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跳山羊”体育比赛中,每一个小组都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提升挫折承受能力。
结语
总之,对学生的挫折教育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悉心教导,教师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结合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用实际的教学情境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与人生观,磨炼学生的意志,在面对挫折时越战越勇,在家校共同的努力下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提升应挫自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