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23-01-23张艳秀
张艳秀
(靖远县第八中学 甘肃 靖远 7306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在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师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再加上教学资源不太丰富,美术教育理念不够先进,因此绝大部分小学生并没有机会进行系统性的动手实践练习。动手能力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系统性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1.赏析作品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兴趣
小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直接影响着其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精选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优质的教学内容和生动形象的美术作品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教师需要充分展示美术作品中的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热爱美工,热爱手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实际认知能力和审美特,科学选择一些美术作品。并以课堂观赏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寓意。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美术课本的需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利用多种途径收集和整理美术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美术创作才能,针对具有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进行后期加工。从而使美术作品更符合学生的天真童趣,让学生深入欣赏美丽的画面。最后,教师还需要从学生群体中选择优秀的个人美术作品,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创作意识,并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有关小泥人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著名的泥塑作品,以及著名的泥塑文化传承者泥人张。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的优秀雕塑作品,并展示我国的著名雕塑。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所造就的各种雕塑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不同泥人作品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名人背后的文化故事以及其造型设计的艺术内涵。从而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用橡皮泥和简单模具,自己动手创作泥塑作品。并在课上优秀作品的激发下,积极展示各式各样的泥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泥塑作品,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2.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美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艺术元素,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丰富的情境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现在教育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从而使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今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可以从以往的平面开展转变为三维立体形式。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营造真实的体验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视、听、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1]。
例如在恐龙世界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小学生对恐龙这一生物有着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只能依靠想象来了解恐龙这一生物。而教师则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趣味性课堂导入,在微课视频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有关恐龙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恐龙这一古代生物有着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而在视频的播放中,学生将会处于一个身临其境的观赏氛围,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恐龙的外貌以及生活习惯,这种多媒体设备所创设出的情景,为学生开拓了更广泛的认知空间。而这时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有关恐龙的外形画法,而学生则会全神贯注投入到恐龙的绘画中,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趁热打铁,在这一过程中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看过的有关恐龙的微课视频,并在自己的想象中画出不一样的恐龙。自己设计恐龙的外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而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下,学生所设计的恐龙将非常具有创意性,在设计造型和颜色与花纹方面也非常丰富多彩。
3.丰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舞台
小学美术课堂具有非常明显的灵活性和自由性。教师可以搭配教材的多种内容,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的舞台。同时教师还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收集各种课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动手创作的平台。利用多样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需要明确本次课堂活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学习和实践美术知识。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掌握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美术学科品质。
例如在教学有关端午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打造相应的动手舞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端午节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有着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虽然很多小学生都喜欢过端午节,然而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一些文化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剪纸等多种方式,将自己心中的端午节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方式画一画在端午节自己的家里会做些什么事情,或者画一些有关粽子或者赛龙舟的图画。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剪纸的方式来自己制作有关端午节的相关美术作品。在有趣简单的美术课堂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欲望[2]。
4.开设手工课程深入强化动手能力
手工课程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最直接反映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开设多样化的手工课程,深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手工操作时受美术的创作乐趣,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欲望。学生可以边做边学中感受美术知识的魅力,学习多样化的手工知识。并将其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打扮相框的相关知识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次课程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程,因此需要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自己制作一个相框,并让学生进行观察明确相框的具体构成,并了解如何去打扮相框。而学生在学习之后会明白相框由背板、支架以及整体的框架三个元素构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可以打扮相框的工具。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小相册,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将相册放在相框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挂历、纸布料或者手工报纸等等进行装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而且还感受到了动手创作的成就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意识。而在利用多种材料进行装饰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术,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3]。
5.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元素。并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既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美术思维。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基于足够的灵感创作出优质的作品。
例如在剪贴组拼小村庄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一个小村庄应该拥有哪些元素。并让学生利用剪纸和颜料等一起进行小村庄的拼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动手才能,探索出村庄的拼接方式。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学生在今后的美术课堂中能够积极和其他人互帮互助,交流协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学生动手实践的载体,激发学生的动手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动手实践元素,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系统性动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丰富课堂活动、开设手工课程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