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2023-01-23刘一南
刘一南
(盘锦市盘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辽宁 盘锦 124000)
前言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对学习缺乏正确认知。因此,教师要进行具体的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授课模式的设计和规划,仔细研读教材,制定多元化的课堂,进而提升课堂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
1.准确把握教材,超越教材
中职语文以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制定,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专业需求,也是以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基本内容,根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不可脱离教材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保障完成课程教学。每个单元的课程内容都是不同的,教师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是否需要加入一些社会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学习[1]。
例如,以语文应用基础为例,全书共分为6 个单元,全书以文章的题材和教学主题进行划分,第一单元是“品格和胸襟”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培养;第二个单元是“勤学与笃志”,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三个单元是“明理与感恩”,注重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第四个单元是“求索和创新”,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五个单元“情思与雅韵”,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最后一个单元“世态和人生”,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深深的体会,才能在学习课程的同时感受到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精神和丰富内涵。除此之外,每个单元模块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分别从“语文阅读与鉴赏”、“语言表达与交流”、“基础语文知识”和“综合实践活动”这四大类进行了细致划分,通过不同的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鉴赏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基本语文素养和口语交际内容的培养,让学生在不同模块的学习中提升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2.充分分析学生、学情,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学习基础也是不同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进程中做好学情分析,进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结合分门别类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2]。
例如,《永远的校园》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基本知识,能够理清楚文章的基本脉络,学会进行自身的理解和加工,用丰富的感情去认真体会,同时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整体的文章脉络,鼓励学生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不同,在本节课上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前知道去了解文章的故事背景,了解作者谢冕的生平内容,在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时能很快的就被带入到文章当中来,更深层次的感受“五四精神”。有的学生对文章的故事背景就缺乏了解,认为了解文章的故事背景跟学习课文有什么关系,这么做是多此一举,何必浪费时间在没用的事情上。在读课文时嘻嘻哈哈,对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及内涵丝毫没有同步,最后在朗读内容时没有真情实感。学生学习意识的不同也是影响学生成绩和语文知识素养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缺少了解文章背景意识的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渗透,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一种情境的营造和渲染,把谢冕的生平作以详尽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北京大学的景观荟萃和文化内涵。还有的学生不仅对文化北京不感兴趣,对朗读课文和学习也是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组织学生用多样化的方式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学习功底,改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传统认知。
3.采取多样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点,教师要设计好导入的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这节课的导入课堂能不能吸引住学生的目光,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和本领,而是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3]。因此,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互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关注力转移到课程上来。
(1)问题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设计提醒幸福导入环节时,教师可以用提问题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要结合故事的情节设计线索问题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你们想象中的幸福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展开交流和探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则要认真地倾听,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认识作者独特的幸福观,感受毕淑敏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修辞手法表现自己的幸福。(2)创建故事悬念,进而引导学生逐渐的沉入学习。在讲授《好雪片片》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创建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师常见的故事情境里感受作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切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流浪老人”的形象画播放给学生观看,然后再从课文中提取部分片段创建“流浪老人”的形象:“有一位老人在炎热的夏天身穿一身厚重的中山装,里面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红色毛衣,腰上系着一根又长又粗的皮带,皮带的后面系着一个实木椅子。他的这副样子与炎热的夏天显得格格不入,这天中午,这位老人走到了一个自助餐贩的自助车前……”,学生在听到了教师创建的故事情境中,在听到教师结束讲授时可能会猜想:“这个老人后来怎么了?”、“他是精神方面有疾病吗?”、“他有什么难言之隐?”、“他和自助摊贩有什么关系吗?”、“他为什么要把椅子系在自己的腰上?”等等。然后教师把故事的悬念留在课文中,让学生在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本节课的主旨。无论现实如何,要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在温暖了自己的同时,也不忘为他人带去心灵上的一丝光亮,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4.多元化的授课模式,提高效果和效率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播放视频、音乐、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和开展课堂游戏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以成长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多元化的授课模式。(1)借助多媒体教学提升整体的情境感和氛围感。在文章的初读阶段,教师在网上查找了优秀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沉浸到具体的环境之中,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我”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描写进行模仿,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在结合教师播放的音频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然后教师在文章中的“我”的不同成长阶段播放母亲照顾孩子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对文章中母亲的种种安排有什么看法。让学生联系自身情况,说一说自己是否也遇到了“我”的遭遇,在今后应该如何跟自己的母亲相处,从文章引申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中,让学生体会这种矛盾的爱。(2)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升互动性。在学生上课遇到分歧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的重难点,体会作者的中心思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先初步圈画出文章中母亲对“我”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然后讨论母亲对“我”的态度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等小组讨论结束后,找小组代表发言。(3)开展课堂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会让课程内容更程序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效果不彰,进而失去探究的兴趣,感到枯燥和乏味,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课堂游戏。在朗读课文时,教师组织学生以“S”型接龙的方式进行朗读课文、分角色阅读、男女生竞读或者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课文朗读等,比一比谁读的课文更有感情,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朗读的乐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5.适时巩固拓展,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无论是什么学科的学习,都必需注重知识的应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水平不断提升,丰富知识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提高语文学习的应用能力,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
例如,在《威尼斯》教学中,讲到游记散文的写法时,教师可以在学习完重点句式、了解了“特征概括式”的写作手法后,让学生尝试着模仿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写两段话。然后再让学生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或者印象深刻的地方,体会“移步换景”的写法和“由远及近”整体写法的不同,感受游记散文的美感和通俗化。然后筛选优秀的学生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对写作方法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练习。学生模仿句子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仿照“从…向西北去…,有……,再往前走有……,只看见……”、“漫步……中,两侧的……交相呼应,让我不禁驻足观望,只见……”等句式写一段话,适当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修饰字词,在语句通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增加语言的优美和诗意化,锻炼写作能力。教师还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然后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适当的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有素材可以借用,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专业技能课程语文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中职学生的发展方向,充分的分析学生、学情,精准的解读教材,用多元化的授课模式,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社会培养出语文知识素养扎实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