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探究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1-23李生发
李生发
(陇南市武都区城关中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学生与所学内容的深度交互,要求教师构建民主对话空间,营造轻松愉悦且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优化改进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探究、讨论与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在高效率汲取地理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思维品质、地理实践力、地理观念、社会责任感的综合提升。而互动探究模式契合新课程理念,通过多维互动以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探究式学习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方式,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此,初中地理教师要灵活互动探究模式的内涵、把握好其实施步骤,并将其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
1.互动探究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 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讲解、分析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开动脑筋、解决复杂问题。而在互动探究模式下,教师将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学生拥有充足的合作、实践、思考机会,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储备的知识以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个性且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1.2 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传统地理教学模式下,由教师的解读讲解代替学生的深入思考、自主探究,使得教学氛围压抑、教学手段单一。而在互动探究模式下,师生、生生间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双向传输,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课堂空间更加开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以理解地理概念,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推理论证的探究过程以总结得出地理规律,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
1.3 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及同伴合作下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在交流沟通、探究讨论中获得综合思维的提升,在合作互助中形成团结友善、乐于助人、欣赏他人、接纳他人观点的道德品质,在总结归纳及课堂检测中反思自我,弥补自身不足。可见互动探究模式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成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2.互动探究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2.1 创设情境,目标定向
互动探究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前端环节为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地理学习要点并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创设情境能够将生活化资源、生活化场景引入到课堂之上,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般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学科与生活、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间的关联性,消除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抵触、畏难、厌倦等负面情绪,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学生身边挖掘情境资源,积极利用生活实例、多媒体、实验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筛选问题,逐步明确探究目标。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创设故事情境,即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利用冬季有利条件向德国发动全线反击的故事,揭示在战争中了解天气变化的重要性,由此引出生活中的天气变化,请学生思考天气变化与交通出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间的关系。在情境的带动下,学生开动脑筋,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初步实现课堂互动,当学生提出气候与天气两大概念时,教师顺势提问:气候与天气有何区别?多变的天气有何影响?如何预测天气的变化?以此确定探究任务,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
2.2 合作互动,深入探究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虽然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涉及到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对生活中地理规律的揭示,但部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较为抽象、笼统且复杂,会加大学生学习难度,导致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畏难心理。针对此种情况,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展生生互动,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导入阶段形成的探究任务以设计好探究计划方案,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分享学习经验、共享学习信息及资源、共同探讨问题,在集体共识的基础上保留自己的个性化看法、理解,对小组成员的想法进行整合,形成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果。此种合作探究方式能够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且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再通过教师的点拨启示,以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综合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中,在导入阶段确定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位置范围、气候、地形、河流、人种五大探究任务。接下来教师便可以科学划分合作探究小组,指导小组成员制定并执行探究方案,采用本小组喜欢的方式形成探究成果,如绘制思维导图、绘制表格等。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状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解决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在确保学习活动有序开展的同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3 展示交流,发现规律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请各小组代表对本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其余小组对此进行分析,在汇报后由学生共同提炼关键性问题,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深入探究,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推理论证等思维方式提出个性化见解、说出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实现学生间思维、信息的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互动,引导学生逐步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点燃学生讨论热情,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超越自我,积极参与至小组间的讨论中,并总结学生个性与共性问题,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在生生互动的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以此帮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在《地形和地势》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分布图》上连接走向相同的山脉、合作探究占据最大比例的地形以及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在小组合作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其余小组结合所获成果予以补充,教师则呈现我国开发及利用山区资源的政策与举措,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拓宽视野、获得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2.4 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以掌握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下来的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基础、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于此,初中地理教师要采取合理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关键知识点,或是由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筛选整合,或是由教师呈现地理知识思维导图,突出其中应当重点注意的问题。以此为前提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训练题,开展小组竞赛、抢答等趣味性活动,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评自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自主改进,以此实现一课一得、当堂内化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自然特征与农业》互动探究模式下,教师可以呈现以“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中心词汇,以“黑土地,黄土地”、“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为分支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结果自主填充思维导图分支细节,如黑土地与黄土地的位置范围、地形与土壤、气候;重要旱作农业区的春旱解决措施、重要农作物、发展条件等。在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探究性训练题,如读图题、材料题等,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学习效率,还能够激活学生思维。
2.5 综合评价,促进发展
互动探究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逐步改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活动形式、改进教学资源投放方法,以此实现互动探究模式的良性循环。而教学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并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促发展、促教学改进的作用。例如在《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送自评单、互评单,请学生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内对学习责任的承担情况、交流讨论情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贡献率、探究任务完成程度等;相互评价小组成员间分工是否合理、经验及资源共享是否及时、互动是否频繁、任务是否达成等。教师依据学生自评单与互评单对本节课学生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引入赏识教育理念赞赏学生进步、学习成果,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结果调节教学流程,让互动探究模式更加有效。
结论
互动探究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显著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在理解互动探究模式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初中生特点及本班学生地理基础水平以灵活机动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好教学流程,注重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创造充足的探究机会,以此充分发挥互动探究模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