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
2023-01-23孙应帅
□张 伟 孙应帅
(1.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在此后就是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要义和内涵。这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思索和回答。在此期间,“中国式现代化”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并成为热点课题。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
经中国知网(CNKI)初步统计,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到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的新时代10年间,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相关文献共计6500余篇,而篇名中包含“中国式现代化”字眼的期刊论文和报纸文章720余篇。这显示,在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之后,学术界的研究热度骤然上升,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于近一两年发表出来,为今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内涵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出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它的本质规定性,同时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还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
1.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出的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想要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在实践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2]P5。中国等广大后发现代化国家,多因列强入侵导致应激反应而被现代化潮流所裹挟,进入这一世界历史进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示的,资产阶级由于迅速改进了一切生产工具,并凭借极其便利的交通,从而“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P35。而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曲折的历史进程和独特的国情,决定着其只能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中国自己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能够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加以正视、及时化解、缓和矛盾。这样,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在注重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把中华文明的特殊优势和现代治理机制结合起来,从而“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活力与稳定的两难抉择”[4],使现代化进程在稳定中发展又不丧失活力。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资本逻辑的现代化,它开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它“坚持人的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协同推进,从而走出了“以人的发展为主脉的‘并联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统领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叠加式发展”[5],因而彰显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这就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义。
学者们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有学者认为,中国善治的根本优势即在于先锋性政党的领导,这使得中国善治体系“是有为政府而非有限政府”[6]。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的的历史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存在着关联。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有优势,“融合了物质的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以及“治理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更有“人的现代化”[7],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作出的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索。
3.中国式现代化在本质上与西式现代化存在着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所要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8]P123。邓小平也曾经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P29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所谓“现代化只有西方一种模式”的神话,打破了所谓“边缘国家”对“核心国家”的依附型不平等发展体系,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自身与独立性让渡之间的悖论,[10]从而开拓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全新现代化道路。学者们认为,从现代化过程看,中国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而西方式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中国是要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11]叠加发展的。
现代化不得不涉及到现代性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理性上,与西式现代化也是完全不同的。西式现代化使社会只有少数人能够富裕,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借鉴西方工具理性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它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12]。其现代化观念具有鲜明的三个特征:“强烈的实践性品格”;“鲜明的与时俱进品格”;“有效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推进方式”[13]。
4.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了百余年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中心任务。在学者们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标志性的历史性成就,更是中国式现代化优越性的充分彰显。这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下一个目标奠定了雄厚基础。”[14]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也为之实现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5],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有学者认为,无论是探索符合中国特有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是为了“推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转变”。即从近代革命开始,其最终目的也不过是要扫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障碍。而此后探索社会主义独有建设道路的最终目的,也不过是“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中国现代化”[16]。因此,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发展的历史,就“是探索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也就是探索实现现代化之路的历史”[17],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也在推进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5.中国式现代化蹚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打破“西方化才能现代化”的路径依赖,蹚出了一条后发和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有学者就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将中国的国家政治提升到现代民族国家的水平,并为全面现代化奠定国家政治前提”[1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并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19],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经济基础。
有学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给新世界秩序带来了新价值元素。在世界政治史上,中国是第一个不以战争掠夺而以和平方式发展起来的国家,这就根本地改变了西方国家崛起道路和影响世界的方式。使得“人类未来的世界秩序因中国的崛起而富有中国色彩”[20],从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也是一种全新探索。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特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明确表述: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独有的基本国情就是拥有超过14 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只能在这种基本国情和具体条件下真正做到大而强、富而强,是需要艰辛探索和艰苦努力的历史进程。
有学者认为,过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独特方式。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制造业立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同步现代化的独特路径,坚持人民为中心立场和人的全面发展”[21]。有学者提出,文明的“整体性”逻辑可以在将人口包袱转化为资源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表明,人口规模如果稳定增长,尤其是有素质和技能的人员在空间地域上的规模集聚,反而会极大加速“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的创新进程”[22]。这样一来,人口规模巨大的包袱就能够转化为巨大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3],这就点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他强调,共同富裕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24]。
有学者提出,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内在要求”[25],故而成为后发国家建成现代化强国可能是唯一的实践方式。也有学者提出,要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约有4亿人的规模存量。这“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0%,占全球中等收入群体的30%以上”。如果能进一步增加这个群体的比重,将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为此,有学者建议“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以便到2035 年的时候,“中等收入群体争取达到八到九亿人”[26],才能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不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加上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构成“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均衡推进,而非单向度的现代化。有学者认为,这就为破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心为物役、消费主义、自然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等等“现代性困境”[27],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思路。
尤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要求在“传承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起来;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在“传承先人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将“全民族道德水平”[28]提高起来。这样,中国式现代化就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基础上,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建构文化强国、信息强国,建设理性、科学、自信的现代化。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现代化的基本原则。西方现代化模式以资本为核心、以逐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总是通过过度开发、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的方式来助推现代化,从而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
学术界认为,中国在深刻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基础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把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一方面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和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则深入贯彻实施新发展战略,在“牢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制度、法律、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约束和激励并举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及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29]。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学者们认为,“通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注重推进制度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前提与基石”[30]。
中国式现代化由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面临深层困境:既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又必须防止被国际垄断资本边缘化而陷入低水平“中等收入陷阱”。有学者就提出,走出这一困境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建构立国之本;第二个阶段则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出场,以我为主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兼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31]
一段时期以来,虽然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冲击和结构性调整等多重风险影响,但中国“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更因为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根本依托”[32]。针对现代化困境和危机,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指出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33],从而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条本质要求。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术界认为,中国共产党以鲜明的“根本性的价值定位”“前提性的理论引导”“主导性的制度支撑”“目的性的价值牵引”以及“关键性的政治保障”,将“自身价值与中国现代化融为一体并发挥统领性的主导作用,以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最独特的实践特征和最显著的文明贡献,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34]。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体现归结起来,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有学者提出,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使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开辟出一条“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35]。
2.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1]。学者们认为,新发展阶段明确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使新发展理念之贯彻、新发展格局之构建有了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原则”,为新发展理念之贯彻、新发展格局之构建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和应对新发展阶段之机遇挑战,以及新发展理念之贯彻的“战略选择”[36]。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而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它被实践证明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1]的民主。学者们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是仅限于政治领域的民主,而是还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国家和社会生活,因而是“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生态民主”[37]有机统一的历史范畴。有学者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框架设计中“形成了多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要素结构”[38]。
精神文明为文明形态提供根本的价值指引与智识支持。有学者认为,作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轴心,资本使西方现代文明产生了与精神的极端对立。“资本翻转为主体,人与自然被‘贬’为客体”,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人与自身的精神之间的关系遭到了异化,而人之精神的回归与文明化,只能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实践才能得以体现”[39]。而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转变传统中国的民族国家为现代国家,“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持存、再度青春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40],从而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
4.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学者认为,现代发展理论所包含的“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和新自由主义发展理论分别以解决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现代世界体系和发达国家的发展问题为直接理论目的”。而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主张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其思想内涵可以阐释为“和平发展论、安全发展论、共同发展论、多元发展论和永续发展论”。这就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支配现代发展理论的思维方式,即西方文明中心论”和世界与本国发展冲突论,以及“最为关键的资本逻辑主导论”[41],准确诊断了现代世界的新挑战及其根源,为推动世界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方案,从而形成了现代化发展另一种理论。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基础。它“既是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也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42],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样态、新创造、新模式。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其中,它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选择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现代化道路”[43],因而其取得的成就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总体评价
总体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状况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从平缓到骤热。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为界,近一两年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骤然兴起,成为研究热点。当然,在此之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也始终在学术界的研究视角之内,其研究相继承接,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
二是从争论到共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争论中、选择中、实践中逐步确定的。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以及中西方现代化建设的优劣对比,学术界在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等问题上,已基本达成共识,从而为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是从单一到系统。现代化理论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点到面、由单一领域研究到系统研究,逐步发展了起来。随着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意义、内涵特征、本质要求等方面的阐释,学术界将继续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从而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科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不足
考察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状况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推动了关于现代化研究的持续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深度有待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目前以宣传阐释为主、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大部分文章,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中央文件为理论框架和论证依据,确保了资料的权威性、准确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研究深度不足的情况,使文章多呈现宣传阐释党的相关理论的特点,而对某些论点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学者们应当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现状发展的如何,实践路径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哪里,群众的思想脉搏、百姓生活需求在哪里,要对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阐明道理、解疑释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目前以批判西方式现代化缺陷的研究多,研究借鉴西方式现代化先进之处的研究少。在西方现代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的异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化、价值观崩塌的情况下,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批判其劣根性、落伍性的情况下走出一条新路。然而,走过数百年的西方式现代化在全球文明形态演进中,也曾取得过一些积极的成果。尽管学术界认可吸收借鉴西方式现代化的一些积极成果,但到底积极成果具体有哪些,可以吸收借鉴的有哪些,却语焉不详。
学术界只有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创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正确对待西方文明和现代化建设中被实践检验过的有益做法,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没有什么先进经验可以有所借鉴的,冀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研究。
(三)中国式现代化具体举措的研究有待深入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目前提供给后发国家能学的原则多,但具体经验和举措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那些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但这种方案和经验多是以原则性的方案和经验为主,在许多具体建议和举措上则多未涉及。尽管理论文章大多是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论述,但也未必拒绝就某些具体经验和举措给出相应建议。
学术界应当以更沉稳的研究心态、更扎实的调查研究,给出中国式现代化更具体的实践路径,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提出更切实的决策建议和可操作的具体举措,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三、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展望
(一)挖掘规律,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体系
今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深化,就应当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新时代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党的创新理论也在不断深化这一认识,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略显滞后。这是学术界研究不能为党和国家相关决策提供更有效的前瞻性认知,只能停留在宣传阐释层面的部分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8]P123。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振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无法照搬照抄任何外国道路,因而不能指望找到现成的什么教科书。学术界今后需要对现代化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找出现代化怎么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设计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版本,并在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加以系统梳理,从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体系。
(二)直面挑战,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深化举措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深化,就应当直面挑战和不足,给出更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议。目前的研究,提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特点和经验的居多,但其问题、挑战和不足鲜少涉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口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8]P47。在未来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需要学术界更加注重对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问题、挑战和不足方面的研究,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以便于党和国家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有清醒预判,才能对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合作,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深化,就应当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形成现代化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30—4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都曾出现过现代化研究的高潮。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后,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潮再次掀起。而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现代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学术界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立足点。学术界据此才能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44]P325。这需要中国的学术界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运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刻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义、科学内涵、实践路径和作用意义等,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此,建议在未来酝酿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并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攻关和团队作战优势,争取在未来能形成国际一流的、研究现代化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总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益于创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再次起到引领作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学术界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为党中央决策部署出谋划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