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成就与经验

2023-01-23赵雅祺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全国代表大会全党党章

□韩 强 赵雅祺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中国共产党在迄今一百余年的历史中,共召开了二十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自党的七大起,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一直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但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新时代要进一步开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有必要从历史视角正确认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进程、取得的成就与成功经验,为今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借鉴。

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历史进程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指以几年一次的规范会议形式召开的全党性的代表大会,集中体现为党从一大到二十大召开的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时28年,期间我们党共召开了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代表大会既难以完全定期召开,也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议程。

1921年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在完成全部会议议程后结束。当时参加会议的共有13名代表,代表着全党50多名党员。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

1922年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12名代表,代表全党195名党员。会议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定实行民主联合战线政策,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并作为其中的一个支部,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圆满完成。

1923年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会议第一次修订了党章,着重讨论了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问题,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1925年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20人,代表党员994人。会议第二次修订了党章,第一次设党的总书记。会议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规定党的基础组织是支部,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927年党的五大在武汉召开,这是在大革命生死关头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大会第三次修订了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员会,此外,还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1928年党的六大在莫斯科近郊召开,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大会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讨论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会议距党的六大闭幕整整相隔了17年,这也是党的历史上相距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755名,代表121万名党员。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听取了毛泽东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最后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作为闭幕词。大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首次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史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召开了四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其中党的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特殊年代召开,因此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党的八大。

党的八大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大会由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会议确认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由过去的阶级斗争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全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的八大作出的一系列正确判断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种种原因,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其后不久出现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改革开放之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党一共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按照每五年召开一次的频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制度化规范化有了显著提高。

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有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5人,代表全国3900多万党员。开幕式上,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大会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奋斗目标和正确纲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至11月在北京举行。这是部署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有正式代表1936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大会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大会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出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在北京举行。这是“八九风波”及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有正式代表1989人,代表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9月在北京举行。这是面向新世纪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有正式代表2048人,代表全国58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大会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于2002年11月在北京举行。这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有正式代表2114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江泽民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大会闭幕后召开的一中全会选举胡锦涛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完成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接。大会明确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党的指导思想地位,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有正式代表2213人,代表全国73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胡锦涛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召开了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会议。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68人,代表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胡锦涛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大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大会闭幕后召开的一中全会选举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完成了中央领导集体的又一次顺利交接,会议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在北京召开,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80人,代表全国89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习近平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大会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部署,第一次提出并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二十大于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96人,代表全国9600多万名党员。开幕式上,习近平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了全面部署。

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取得的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深深地镌刻着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烙印,正是通过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不断回答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党领导的各项事业,为坚持党的领导、发扬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普遍真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等理论品格,不断推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道路,历经百年探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飞跃,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概括为十条基本经验之一。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坚持和实现“两个结合”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始终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往往又成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正式提出并得以确立的标志性会议。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后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的十九大上被确立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1],但同时又是具体的,是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实现的,是通过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保障的,集中体现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其中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领导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

党章规定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等六项职权。[2]这些职权集中体现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党内最高领导机关地位,为党正确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领航,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胜利的根本所在。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以社会革命作为党的根本任务,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历史从此书写了新的篇章。党的七大为迎接抗战胜利,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统一了思想,总结了经验,作了充分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把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二大即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并提出了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翻两番的总目标。党的十三大得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结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二十大把党的中心任务聚焦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P21再一次吹响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新号角。

(三)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基础上实现了党的团结统一,促进了党同人民和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

党的团结是指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这种团结只有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这也是从七大起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始被冠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团结,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4]P11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指出:“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夺取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5]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实现全党团结中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党的八大首次将“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的所在”[6]P199写入党章,表明了党对于团结的高度重视和一致认同。新时代我们党从政治建设高度强化党的团结,把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明确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

我们党始终把形成稳定的领导集体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作为党的团结的首要前提,要求全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7]P365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什么时候形成了稳定的领导集体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事业就会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必然会出现失误,遇到挫折。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始终以形成稳定的领导集体和坚强的领导核心为使命,形成了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现党的领导集体正式确立、有序交接的传统。

党的团结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思想、组织和行动的高度统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统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只有建立在党内充分表达意见、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集中全党的意志和智慧,形成正确的决策,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发挥党内民主的最佳制度设计。从代表选举、会议议题确定、政治报告的起草到会议的正式召开、充分讨论、正式选举,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把发扬民主放在基础位置,明确民主要求,规范民主程序,保证意愿真实,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最好途径,真正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党的二十大在发扬民主、增强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仅以党的二十大党章修改工作为例,党中央把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作为修改党章的一条重要原则,成立党章修改小组,在征求意见基础上提出党章修改方案,把党章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在党内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提交党的二十大审议的党章修正案,最后通过党章修正案。党章修改工作集中了全党智慧,凝聚了全党共识,体现了全党意志,巩固了党的团结,是党中央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

以党的团结促进党同人民的团结、实现全民族大团结是党的团结的重要任务。事业越伟大,任务越艰巨,越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毛泽东指出:“一种是党内的团结,一种是党同人民的团结。这些就是战胜艰难环境的无价之宝,全党同志必须珍爱这两个无价之宝。”[8]P22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既是党内团结的大会,同时也是党同人民团结的大会,全民族大团结的大会,党内团结充分发挥了核心和引领作用。

党的百年历史都深刻地打上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烙印,正是在一届又一届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在党的接续奋斗中,党的性质更加彰显,纲领日益明确,道路愈加通畅,力量更加汇聚,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三、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经验

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成功推进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这一制度的健全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最高领导机关作用得到了充分实现。

(一)始终坚持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根本定位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革命的领导权,这是革命胜利的前提,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改组正义者同盟、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确立了盟员代表大会的同盟最高权力机关地位,在领导第一和第二国际的过程中也坚持了这一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也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自己的第一个章程上即明确规定:“全国代表大会为本党最高机关;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6]P141。无论是宣告党的正式成立,通过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和党章并不断加以修订,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机构,规范党的原则和组织,还是选举产生党的最高领导集体,制定党的奋斗纲领和斗争策略等等都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实现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自觉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积极宣传党的主张,落实党的决策,开展党的工作,壮大党的力量,使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党的七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地位更加为全党所认同。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并确立了“四个服从”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把“四个服从”进一步规范化和具体化,并写入党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会期也进一步明确为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此外,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也更为明确。所有这些,使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地位进一步明确和巩固,党内权力架构逐步理顺,党的领导也得以更好地实现。

(二)始终坚持推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制度化规范化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一项根本组织制度,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同其他制度一样,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也有一个逐步健全完善的过程。从党的一大到二十大,我们党始终推进其制度化规范化,从会议准备、代表选举、会议议程、政治报告、分组讨论、投票选举、对外宣传等各方面,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制度化规范化都有了显著提高,为这一制度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证。

从会期看,建党初期我们遵循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第二国际时的年会制度,因此在党的一大召开后,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但随着国内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我们党才具备了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条件,于是在时隔17年后,党的七大才得以顺利召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面临巩固政权和国内建设的沉重任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停顿了11年,直到1956年才召开了党的八大。但此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间仍然不够规律,党的九大于1969 年召开,与党的八大相隔了13年,此后虽然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召开一次,但1973 年召开党的十大、1977 年召开党的十一大均相隔4年。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隔5年召开一次才真正严格落实下来,召开的时间也更加固定。

作政治报告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最重要环节,政治报告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是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起初,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虽然也有若干报告,但并不具有政治报告的属性,只是具体意义上的工作报告,党的六大上,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的《中国革命与共产党》报告成为党史上的第一个政治报告。此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主报告逐渐被称为政治报告。直到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党的政治报告才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无论是起草、内容还是报告人都逐步固定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制度的健全完善提供了又一范例。

当然,类似的方面还有很多,会议准备、代表选举、会议议程、分组讨论、投票选举、对外宣传等均有极大改进和完善,标志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显著提升,也为发挥好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始终坚持“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目标追求

从党的七大开始,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打上了“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政治烙印,追求团结和胜利,成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根本任务。党的团结是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没有党的团结,我们党将一事无成。党的团结也是党同人民团结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正是由于实现了党的团结基础上的党同人民的团结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

党的团结的前提是民主基础上的共识,因此,用什么统一全党的思想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党特别注重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充分发扬民主,形成在重大问题上的共识。党的三大在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论,但是大家最终服从共产国际意见,统一了思想,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党的七大召开恰逢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的三天之后,会议代表更加畅所欲言,讨论极为热烈,这也成为会议一再延期闭幕的主要原因。党的八大在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上形成了全党共识,使党的八大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党的十二大以后,党形成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稳定的领导集体,使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达到新的程度,党的团结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任务都是为了更加明确及更好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因此,一方面要制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斗争策略,另一方面也要总结经验、增强信心。从党的一大开始,我们即确立了自己的纲领,党的二大逐步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最高纲领虽然是始终不变的,但是最低纲领则随着党所处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党的基本路线,从而使全党进一步明确了奋斗目标,凝聚起强大力量,增强了全党信心。特别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以《愚公移山》作为闭幕词,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激励全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9]P11。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最后也发出号召,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从而激励全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总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虽然经历了日益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但是其地位和作用是始终如一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定期召开,会议议程的规范有序,会议成果的全面落实,充分体现了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光辉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必将展现出更持久的生机活力,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全国代表大会全党党章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罗亦农——“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楷模”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我家开(下)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
党章的历次重大修改
党章关于发展党员的有关规定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