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泸沽湖摩梭村落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2023-01-23刘俊波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刘俊波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2)

引 言

居住在泸沽湖边的摩梭人,历史上与父系制传统深厚的汉族和彝族交往密切,又吸纳了从藏族地区传入的苯教和藏传佛教文化,历经社会变革和历史激荡,仍保留其母系文化的根基。20世纪30年代始,许多国内外学者先后在摩梭村落开展调查研究,摩梭人独特的村落格局、婚姻家庭形态、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逐渐为外界所了解。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兴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摩梭村落出现了传统文化丢失、生态环境污染、传统农牧业衰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2012年始,四川省实施“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工程,以文化保护为导向,保护摩梭古村落,促进摩梭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先行探索。但摩梭村落依然面临旅游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尖锐矛盾,今后该如何发展成为困扰当地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此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实施意见和2018—2022年规划。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加细化、实化地部署了如何进行乡村振兴、如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4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使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有了党的领导管理和法律的保障监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摩梭村落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为保护独特的摩梭文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路径。

一、摩梭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现状

(一)摩梭村落概况

千百年来,分属川滇两省的泸沽湖孕育了周边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摩梭人①、纳西族、汉族、普米族、藏族、彝族和傈僳族在这里和谐共居,友好往来。其中,摩梭人是泸沽湖周边区域的主体民族,并因其独特的母系文化、古村落而闻名于世。摩梭人沿湖边居住,一湾一村,形成了依山傍水、依坡错落的村落风貌。这些古村落与当地环境融合,成为摩梭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四川省泸沽湖边的摩梭村落属盐源县泸沽湖镇管辖。全镇以摩梭人为主体,原貌保存较好的摩梭古村落有洼垮、格萨、阿洼、阿陆、扎俄洛、博树、五支洛、洛洼和密洼等。

(二)摩梭古村落及文化保护现状

四川省泸沽湖摩梭村落的旅游起步晚,发展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但汲取了云南省的经验后,控制过度发展,注重古村落、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于2012年开始实施“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工程,为此,四川省投入了大量精力,编制了包括《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规划纲要》《摩梭家园建设和摩梭文化保护总体规划》等总体规划以及《摩梭家园建设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摩梭家园生态保护规划》《泸沽湖摩梭家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3—2020)》《摩梭家园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拟定了《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控制性详细规划》《摩梭家园风貌整治概念方案》等详规和工作方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基于文化保护和产业振兴的规划体系。

立足于古村落的保护,四川省摩梭家园建设工程主要实施摩梭古村落风貌与民居保护性提升的改造,着力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涵盖30个自然村落,其中含10个摩梭文化重点保护村落——以摩梭人为主、摩梭传统文化独特性留存较好的古村落。2013年按照“摩梭家园建设应特别注重文化习俗、建筑风貌、自然生态等的保护,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划,禁止乱搭滥建和无序开发”的要求,进入工程实施阶段。2013年8月洼垮古村落作为建设试点村和示范村首先进行了摩梭大家庭传统四合院落民居保护性改造,为了避免大拆大建,也为了传承和展示传统摩梭文化,政府引导群众自主改造,实行“一户一策、量身定做”的政策。之后,按照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提供补助的方式,完成了全镇其余2000多户民居的改造。2014年至2018年间,当地政府以村落风貌与民居提升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景区提质升级等为着力点,在传统文化与古村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融合发展、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这使摩梭特色民居的格局、舒适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摩梭古村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改善。

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注重文化的保护传承。四川省启动摩梭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来推进保护项目的普查建档,认定摩梭文化传承人、开展摩梭文化传习活动,对传承人进行管理培养、发放传承补助,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甲搓舞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村落陆续建成非遗传习所,初步建立以古村落为中心的文化传习和自我管理机制。四川省通过出版泸沽湖摩梭家园文化书系、举办摩梭母系文化国际论坛及学术研讨会、建设摩梭博物馆、出台《凉山彝族自治州摩梭文化保护条例》等措施来加大保护力度。

(三)摩梭村落产业发展现状

摩梭村落传统上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摩梭村落的产业经历了从单一的传统农牧业到旅游业与传统农牧业相结合,再到以旅游业为主的发展过程。近年来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与旅游业相关的住宿、餐饮、服装、土特产、民俗表演等逐渐成为摩梭村落的主要收入来源,并吸引了较多外出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如摩梭姑娘创办了“多舍茶”②,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四川省泸沽湖景区旅游发展带动周边居民就业人数超过1.2万人,年人均增收4800元,泸沽湖镇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8767元增长至2018年的14804元。③根据笔者的调查,2019年博树村有1109人,205户,其中劳动力5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大多数人在当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年人均收入约2万元,其中旅游业收入占80%~90%,因旅游业的带动,全村较早地实现脱贫任务。

(四)摩梭村落生态环境保护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四川省就着手开展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其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编制了生态保护规划及水污染控制规划,在环境缓冲区及核心保护区禁止建设工业项目,关闭了保护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禁止在保护区内集约化养殖,禁止湖面使用机动船。21世纪以来,开展退耕还林、退塘还湖、生态修复、绿化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部分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垃圾收集处置设施,清理湖面垃圾,这些措施对保护泸沽湖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实施摩梭家园建设工程以来,四川省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力度,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规划先行、基础先行”的原则,编制完成并实施《四川省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总体方案》《四川省泸沽湖一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等,全面推进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这些方案和不同的自然类型,将泸沽湖及周边区域划分为亮海水体、草海湿地、后龙山森林、南北山体景观等几个生态保护区,分类分区实施保护,精准施策。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恢复建设湖周生态;二是改扩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三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草海湿地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四是生态环境分片包干管理工程,加强环保宣传;五是川滇两省建立跨省河湖保护治理联动机制,形成“1+3”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框架协议④,形成两省“一张图”管总、“一盘棋”治理的新格局。

(五)摩梭村落乡风文明现状

摩梭人社会内部有和谐共处的核心价值观。在摩梭人的观念中,通过母亲联系起来的血缘亲属是同一条根上的亲人,他们永远共同生活,互相扶持并相处融洽,母系亲属的纽带是牢不可破和延绵不绝的。摩梭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家户的兴旺祥和,幸福就是能和睦地与母系亲属共同生活在一起。每一个摩梭家户尽量为每个成员提供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老弱病残得到特殊照顾的生活保障,“形成了一个微型的、和谐的社会保障机制”⑤。这是摩梭母系家户内部关系的核心所在,也是摩梭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摩梭村落也移风易俗,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构建了民主、和谐、美丽的村落。

一位远嫁泸沽湖的汉族这样描述摩梭家户的和谐共处:“阿妈心胸宽广,很多事比我们看得远,看得开,真的不是一般人,特别佩服。在这个家里没有什么分得特别清,就是能者多劳,做少了也没有人说你,花钱啊什么的没有人计较,我觉得要合理很多。亲戚互相帮忙是很自然的,不会说要开口找才帮。我觉得摩梭家很多人生活在一起,运作很良好,包容性比较强。它也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只不过就是人多,肯定也会有小的摩擦矛盾,但是这种互相间的帮助真的很多也很自然。”⑥

二、摩梭村落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

“摩梭家园建设暨摩梭文化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四川省摩梭村落面貌得到了较好的恢复,政府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摩梭特色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及其他服务业,通过不断做实、壮大集体经济来保障村民受益,吸引外出民众返乡就业创业。同时,通过弘扬摩梭母系大家庭和谐共处机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摩梭村落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但摩梭村落振兴面临的矛盾,仍然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给摩梭村落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大量外来资本介入摩梭社区发展,对摩梭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传统产业、社会治理、聚落格局带来强烈冲击。此外,传统文化、村落保护与旅游发展无法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还有恶化趋势、规划和法规相互冲突、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管理执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当地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一)传统村落和文化保护困难重重

旅游业的发展会促使更多房屋的修建,但这与古村落保护规划存在突出矛盾。按照规划要求,重点摩梭古村落要保留传统建筑特点和四合院格局,外观要维持原木叠垒墙体的风貌,在对传统建筑进行翻修改建时,只能对破损建筑、母屋等进行修缮改造以提升内部生活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大量外来资本的进入推动了房屋重建,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重点保护古村落乱搭滥建、改变原有建筑风貌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一湾一村”的自然聚落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在进行宅基地审批和生态保护搬迁过程中,建房用地标准不能满足建造传统天井和四合院格局的需求,不利于摩梭古村落和母系文化的保护及传承。

受到保护力量的限制,摩梭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未达到预期目标。摩梭历史文化遗迹有的被遗忘,有的被过度开发,有的与文化脱节,其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逐渐被淡化,如土司府遗迹被荒废,老草海桥被拆除等。非遗方面,只有少数项目被列入各级非遗代表性名录,据初步统计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州级项目1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1人⑦。摩梭人的猪膘肉制作、建筑营造、医药、美术、民间文学、达巴文化等传统技艺和文化资源,尚未得到全面系统的整理和保护,传承后继乏人。摩梭社会结构与文化的核心——母系大家庭,其数量急剧减少或者“空壳化”,核心家庭的数量增多。在笔者2015年调查的40多户家庭中,一半以上家庭因各种因素分家,母系文化仍然面临着挑战。

(二)传统农业衰落,村落发展不平衡

受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当地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从事农业的人员也越来越少。在多年的田野调查中,笔者观察到村落宅前屋后以低矮土墙围合的耕地因扩建房屋、建造宾馆客栈及基础设施等而缩减。2005年泸沽湖镇有耕地面积1.7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6亩⑧。2019年全镇耕地面积降至1.595万亩,人均约1.3亩⑨。农田灌溉设施亦不到位,边坡地带没有抽水设施、水窖、沟渠等,村民只能自购水泵抽湖水灌溉,离湖较远的地方还需用拖拉机运水灌溉,农业成本过高,影响了群众耕种的积极性。

重点保护村落限制性开发,而非保护村落可以开发,导致村落、农户间发展不平衡,内部矛盾突出。加之限制性开发前,临湖、临路的一些保护村落、家庭先期已发展旅游业,这对限制开发后需保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摩梭村落及家庭产生了影响,进一步加大了村落、农户间的矛盾,古村落保护受到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泸沽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州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数量逐年增多。现今每年有100多万游客进入泸沽湖景区,给泸沽湖及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因污水处理体系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旅游高峰期和雨季污水处理量的需求,无法实现长期稳定的达标排放。大量民居、旅游设施、旅馆、餐厅等沿环湖路、湖岸而建,加之村落三级化粪池建设不完善,管控难度大,仍存在生活污水等污染物直排入湖的问题,导致湖滨生态环境恶化。草海湿地存在退化现象,水体流动性降低,水质和水生环境受到影响。

(四)规划不统一,协调管理薄弱

多规冲突导致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四川省已制定针对泸沽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保护区、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等方面的规划,但保护和管理标准各不相同,使景区具有多重身份和定位,相互冲突,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核心区保护,制约着泸沽湖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景区总体规划早于自然保护区批准时间,在保护区成立后未及时进行调整,导致景区总体规划存在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问题。

协调管理薄弱。河湖长效管护机制尚未健全,人员和经费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程度低,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常态化制度不完善,部门单一执法较为普遍。例如四川省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仅有稽查大队,执法权有限,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及时处罚,综合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和装备不足。川、滇两地在旅游规划、资源开发、线路设计、景点宣传、市场促销等领域缺乏深入的协调,依然是“一湖两制”“一湖两策”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泸沽湖自然生态与摩梭古村落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

三、摩梭村落振兴发展的路径建议

针对摩梭村落在振兴发展中存在的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产业等问题,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有关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方面的要求,为处于困境与矛盾中的摩梭村落能有进一步的优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激发摩梭村落振兴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提升川滇两省联动机制,提高协调管理能力

泸沽湖作为跨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交通、环保等方面已建立川滇两省部门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率先在全国建立跨省湖长高层次议事协调平台⑩,但涉及领域不全面。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川滇两省对景区管理的联动机制,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来统一保护,建立省级层面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两省系统性保护治理工作,扩大保护管理和资源开发协作领域。加强两地政府和管理委员会的交流与合作,统筹推进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保护、景区规划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国家5A级景区及世界双遗产申报等工作,努力把泸沽湖打造成长江流域跨省共抓大保护的绿色发展典范。

从长远发展来看,作为规划、调控和规范层面上的行为主体,政府应统一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法规及规划,及时进行调整与完善,避免在建设开发与保护中相互冲突。同时,四川省应加强与云南省的合作,就泸沽湖保护条例、治理规划、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统一内容和标准,形成“一湖一策”。四川省应借鉴云南模式成立凉山州泸沽湖综合执法局,制定执法条例,加大执法范围和力度,提升综合执法效率,促进景区有效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二)加强摩梭古村落保护,维持文化空间载体格局

乡村振兴要维护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井式四合院木楞房是摩梭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摩梭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应“坚决控制湖区开发建设,严格审批居民宅基地建房,全面杜绝违规非审批建房”,对老宅基地翻修建房时应严格审批和监管。同时,依据“民族自治地方农村村民的宅基地面积标准可以适当增加,具体标准由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定,结合摩梭传统民居格局,科学合理制定摩梭大家庭建房用地标准,解决建房矛盾。通过这些方式维持摩梭古村落传统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和母系大家庭的房屋格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摩梭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维持传统院落生活模式,促进文化的不断繁衍和传承。

加大摩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摩梭传统文化保护应以维护母系大家庭形态为核心,让其维持在一定的比例之内,较完整地保留母系社会结构,使摩梭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得到应有的保护。建立摩梭文化活态传承机制,明确传承人的权益和义务,突出当地老百姓的文化主体地位,“通过生产性展示激发摩梭文化传承的内在活力,鼓励、支持人们把传统产品开发转化为具有摩梭文化特色的、市场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如在旅游开发中激活和发挥传习所的功能,发展特色文创产业,通过展示、互动体验形成二次消费,调动传承人和老百姓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开展传习活动,培养后继人才,把传统手工产品转变成一种创收资源,让农户增收,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收发展双赢。

(三)发挥和谐共处的乡风文明,实施利益共享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顶层设计顺畅地变成乡村层面的行动,这需要行政系统向村庄层面的延伸。”因此,当地政府、村委要提升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发挥和谐共处的文明乡风,利用村规民约,建立群众参与村落事务决策渠道,深化摩梭村落村民自治实践。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村落,合理规划现代农业、旅游业,并让村民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给处于弱势或劣势的村落及村民创造条件,使他们能享有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让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其中让非重点保护、非旅游区的村落、农户受益是关键。政府在推动摩梭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的同时,还应将周边其他民族村落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开发,缩小差距,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政府与村落、村落与村落、村民与村民之间要利益共享,要扭转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达到“共享式增长”。

(四)加强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振兴要秉承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实施泸沽湖智慧环保信息化工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在线监测湖体及入湖河道水质及水量、摄像监控覆盖、数据共享接入等,实现泸沽湖全面数据沉淀、分析、管理、调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完善湿地保护网络,加强湿地生态监测体系、科普宣教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管理能力,打造提升泸沽湖湿地的生态品牌。适度恢复摩梭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保理念,如收割和打捞湿地水草的习俗,开展草海区域死亡水草的打捞,减缓湿地退化,减少内源污染,保证泸沽湖水体流动性。严守生态红线,在公路沿线建设草海及亮海生态隔离带,沿岸建设游船生态码头等。推进泸沽湖地区垃圾、污水的治理,有效利用畜禽粪污。

(五)推动智慧乡村、智慧旅游建设

推动摩梭村落智慧乡村建设,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智慧化地应用在农村产业、基层管理、生产生活、环境治理等诸多领域,服务于乡村振兴及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乡村治理”“互联网+村级公共服务”,加快摩梭村落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摩梭村落实用人才的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和电商技能的培训,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时代农民。完善摩梭村落电商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特色产品出村进城,推进现代物流业与当地农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完善智慧摩梭家园信息平台建设,开发“一机游”手机移动客服端,提升智能化购票、酒店预定、摩梭文化展示、信息资源共享、虚拟体验互动等服务功能。完善景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景区智慧化管理,构建景区应急指挥、人流实时监控系统。

(六)留住和培养农耕人,守住农耕文化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是我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好处于春节旅游黄金季,疫情导致泸沽湖景区关闭,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全部歇业停工,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摩梭村落有大家庭,有土地,有退路,有基本保障,并未出现因疫情造成的社会混乱。当地村民还发挥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文明乡风,自发减免房租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共渡难关。可见疫情期间农业、农村为摩梭人的生活提供了生计保障,为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摩梭村落的基本产业和根本保障,因此,要守住农耕文明,保障农业稳定,“坚持食物本地化、自主化”,坚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保证在高风险时期的粮肉能够自给自足,使农业与旅游业形成互补,有效维持当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要留住和培养农耕人,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以保护摩梭传统生产耕作方式为前提,根据泸沽湖周边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土地承载能力,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使农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促进摩梭村落的振兴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告诉我们,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风险时代,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一个总原则就是:要敬畏大自然,敬畏乡村,切不可走乡村城市化的邪路”,让泸沽湖美丽的自然环境与多彩的民族文化,相互映照,使摩梭村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家园。

注释:

①自称“纳日”或“纳”,四川境内为蒙古族,云南境内为纳西族,本文采用摩梭人这一学术界通用的称谓。

②参见《摩梭姑娘与多舍茶的故事》,凉山广播电视台,2019年05月18日,http://www.lsiptv.cn/show-6-103645-1.html。

③数据由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2019年提供。

④即《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工作方案》《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实施方案》《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联席会议制度》和《川滇两省共同保护治理泸沽湖联合环境巡查督察制度》。

⑤参见陈柳:《永宁摩梭人婚姻家庭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133页。

⑥案例笔者访谈于2015年7月。

⑦根据中国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发布数据进行统计,http://www.ichsichuan.cn/。

⑧参见盐源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盐源县志》(1991-2005),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⑨数据由泸沽湖镇政府2019年提供。

⑩《泸沽湖川滇共治显成效,“一张图”管总“一盘棋”治理》,云南网-丽江日报2019年9月3日,http://lijiang.yunnan.cn/system/2019/09/03/030370043.shtml。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泸沽湖
泸沽湖组诗
四川摩梭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研究
Mosuo on the move
MOSUO ON THE MOVE
泸沽湖之恋
情歌对唱
静美泸沽湖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