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在食品安全知识科普中的 应用探讨
2023-01-22曾逸凡于金辉曾秀珊陈子凡
曾逸凡,成 莲,于金辉,曾秀珊,陈子凡
(河源市食品检验所,广东河源 517000)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根据我国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以上,而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高达99.6%。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不断发展壮大,移动网络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泛知识类科普视频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生产链,成为信息技术迭代下的一种新文化新形态,同时也在我国科学界掀起一股浪潮。
1 科普发展现状
1.1 科学传播发展
根据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规划“三阶段论”,科学传播的发展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1-2]。第一阶段——科学普及,即以文字或口头方式,用浅白的语言向公众传播和解释科学进展,社会早期的科学传播活动基本是形式存在;第二阶段——公众理解科学,此阶段以英国皇家学会于1985年发表的《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为标志,报告认为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水平是促进国家繁荣、提高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质量、丰富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公众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第三阶段——在信息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公众对科学传播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更注重的是科学传播者与公众的互动过程[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传播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迅速跃迁到第二和第三阶段。2008年,一个名为“科学松鼠会”的互联网科普社群横空出世,通过线上讨论、线下活动等方式联结了专业学者、学生、爱好者等人群,各成员以个人名义为媒体提供科普文章,开创了依托互联网社群组织的科学传播新模式[4]。2016年,习近平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5]。”自此,我国科普工作也被列入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更进一步加速了科普传播的发展。
1.2 泛知识类科普视频兴起
2021年1月,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在京发布。报告显示,74%的公民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6]。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科普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相较传统媒体文字结合图片的科普传播模式,新媒体融入视觉传播,以多元化的内容和娱乐性的叙述迅速席卷大众视野。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异军突起,一举占领了绝对的优势,成为大众最为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2021抖音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7],2020年抖音平台上科普类内容数量增长207%,各种泛知识类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掀起了一次知识科普热潮。大量从事科普工作的企业及个业人也踊跃投身到各社交媒体平台之中,争相创作泛知识类短视频[8]。《2020年中国在线知识问答行业白皮书》显示[9],2020年中国泛知识内容行业已经成长为千亿级别的市场,而线上泛知识内容平台移动端网民渗透率已达86%以上。这一环境催生出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科普视频生产者。其中就有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毕导THU”为代表的科普视频博主最为大众所认可。他们用诙谐的解说和接地气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不但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通俗易懂,还给网友带来了无穷乐趣,并在与网友一次次的互动中,把科普视频的热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水平。
1.3 食品安全类科普视频发展现状
《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0》将科普短视频主题分为八大类别,其中食品安全类科普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一个主题。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民生与人民福祉,食品营养和食品质量更是与人的身心健康高度相关,可以说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的普及推广对于促进人们的健康具有关键作用[10]。由于我国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食品原料、食品种类不胜枚举,但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持续冲击着整个食品行业,同时也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我国食品安全知识科普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网络上有关食品类短视频主题主要集中于食品文化、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社会热点上。而这部分视频存在内容重复率高、形式同质化严重、视频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食品安全主题本身具有体系庞杂、知识点分散、内容专业等特性,相较于其他食品类视频的制作有较高门槛,故现今网络上食品安全主题科普视频存在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具有进一步优化的内在需求。
2 泛知识类短视频特点
科学知识的传播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通过通俗直白的表达方式、生动有趣的场景设计、简洁明快的叙事节奏以及沉浸式的用户体验,让网民在碎片化时间内获得了丰富的信息[11]。由这些特点出发,发展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与挑战。
2.1 优势分析
2.1.1 传播形式优势
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以视觉为纽带,让人们从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中解脱出来,使原本严肃、高深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现实[12]。这极大地释放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开辟了一条科学普及新思路。
①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具有直观、形象、口语化等特点,它打破了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固有壁垒,让知识能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传递给受众[13]。科普视频可以使用图像和动画特效将抽象的科学概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也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把科学原理以视觉语言表达出来,让科学知识由抽象转为具体,从隐性变为显性,降低了人们理解知识的门槛,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②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科普视频,能使人们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和技能[14],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截至2021年8月,抖音平台知识创作者数量超1.5亿,创作科普类知识视频数量超10.8亿条,累计播放量已超6.6万亿次[15]。如此大的播放量直接打破了传统科学科普传播的局限,也让各种学科研究实现“破圈”,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16]。
2.1.2 解释内容优势
正如前文所述,科普视频以其直观、具象的表达方式较好地解释抽象晦涩的科学原理[17]。其优势在食品安全知识科普上显得尤为重要。现代食品科学已经从传统简单的烹饪、发酵进入到食品工业时代[18],而食品工业中的加工工艺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也已超出人们的常识范围[19]。因此在内容方面,科普视频很好地绕开了传统科普对受众知识储备的要求,可以引入更多复杂的硬核科学知识,从原理开始充分展开讲解,避免人们出现“看不太懂”的情况发生。此外,视频这种形式也能让作者的个人特色与人格魅力融入知识的讲解之中,让内容更有温度,从而与用户建立起一种信任感[20],进一步化解人们在食品安全舆情中的负面情绪。
2.1.3 互动交流优势
近几年,由于5G技术的实现,各种短视频平台迎来了大发展。抖音、B站、微信、微博和知乎等平台针对不同受众的特性制定了不同的传播策略,吸引了大量用户。而这些平台大多具有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科普活动之中。这种把“内容接受者”与“传播者”合二为一的做法极大促进了科普短视频的裂变式传播。2021年9月,微博名为“一只煮鹅”的科普博主在食用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平台送出的礼盒月饼后导致腹泻,从而引发了一次食品安全舆情[21]。经过调查,原因是知乎委托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低糖月饼配方中麦芽糖醇含量过高[22]。在这次食品安全事故中,人们在与众多科普博主交流沟通中了解到了代糖的优势与禁忌。这说明科普视频作者与其受众的良性互动可以拉近人们与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取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2.2 短板分析
2.2.1 视频内容亟待规范
科普视频的发展为我国科普事业增添了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也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其本身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降低了科普传播的门槛。非传统专业人士也可能涌入科普行列进行大众知识分享,视频内容信息混杂,准确性与专业性得不到保障。与此同时,由于人们总体知识水平不高,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有限,在面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时,如视频作者应用了未经证实或者非权威来源的信息,有可能会导致人们陷入认知错误,进而引发恐慌等社会问题[23]。
2.2.2 难以建立知识体系
食品科学是一门集合多个基础科学的应用科学,其中包含了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中国科学技术学会2021年1月发布的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较2015年提高了4.36%[24]。科普视频虽然不像传统科普一样要求受众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但食品科学知识具有的多综合学科知识的特点仍对受众的科学知识储备有一定要求。
此外,我国青少群体、中老年群体以及低文化程度人群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科普内容的选取和科普视频制作上也要因人而异,才能真正让科学知识普惠民众[25-26]。
2.2.3 表达过分娱乐化
传统科普在内容上注重传递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而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短视频具备的“娱乐”特性推动了科普短视频的发展浪潮,但同时“打着科普旗号制作娱乐视频”的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视频作者为提高作品的点击率盲目迎合大众的喜好,在选题上哗众取宠、博人眼球,内容制作趋于肤浅庸俗,精品作品越来越少,极不利于科学知识传播和良好科普市场氛围的形成[27]。如何避免泛知识类科普短视频的“娱乐”基因喧宾夺主,是科普视频发展的所面临的一大 难题。
3 短视频科普的应用展望与建议
现今,泛知识科普短视频作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影响并推动着科学与现代新媒介的有效链接和深度融合。如何保证作品的科学性、提升内容趣味性、增强作品吸引力,进一步推动科普短视频创作品质的提升,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也成了专家学者和创作者共同研讨的话题。
3.1 形成高效完善的信息发布体系
有研究表明,一些人认为政府部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相较科研机构较弱,人们更愿意信任由科研机构发布的消息[28],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仍希望能够从政府部门的宣传渠道获取相关知识[29]。另外,实际上只有不到1/10的人能够获取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30]。人们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仍待加强,同时,人们又希望能从官方渠道了解相应信息。不难看出,我国仍未形成一个高效、完善的信息发布体系。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方面,政府发布的信息往往得不到人们的认可。针对这个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可鼓励科研单位、科研工作者或科学协会等开设相应的科普短视频账号,通过邀请业界的权威专家入驻,有计划地产出系统性、专业化生产食品安全科普内容,再由各地各级主流媒体进行发布宣传,构建一个由政府监管部门主导、专家学者指引、人们参与的食品安全知识科普系统。
3.2 紧跟新闻热点与社会事件
《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明确提出了8个科普选题方向,其中包括回应社会热点和澄清科学谣言。2022年我国的食品安全热点不断涌出。从“3·15晚会”曝光的“土坑酸菜”到热度持续不减的“预制菜”,从火烤不化的“雪糕刺客”到无处不在的“科技与狠活”,每一个热点事件都折射出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担忧,但每一个事件也都需要从食品工业、国家标准等方面综合论述分析。所以食品安全科普短视频也要主动把握新闻热点和社会事件,及时跟进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这样既能普及科学知识,又能解决人们实际生活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3.3 编织科学知识网络
传统的科普作品着重于单向的知识传播,而科普短视频的高互动性打破了传统科普里“科普人”与受众之间的“次元墙”,科普受众在一次次互动中升级,逐渐培养起了对科学“干货”的需求。2018年,中科院物理所成为第一批正式入驻抖音的科普创作者,这也标志着短视频科普进入“硬核”时代。在食品安全科普方面,人们将食品检测方法制作成系列科普短视频,循序渐进、由易向难讲解食品检验的科学原理,不仅可以揭开“食品检测”的神秘面纱,在潜移默化中将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传达给受众[31];还可以从中引申出食品选购、保藏等相关知识,编制一个连续、立体的食品安全知识网络。
3.4 营造个性化特点和风格
泛知识类短视频在2020年前后迅速发展,像其他快速扩张的市场一样,泛知识类短视频在繁荣的表象下也存在野蛮生长的情况。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数据,63.9%的受访者遇到了短视频内容同质化问题[32]。88.9%的受访者希望能见到更多优质的泛知识类短视频[33]。例如,一位名为“无穷小亮”科普博以其硬核的生物知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获得了超过2000万的粉丝[34]。其成功大体归结为两点:①其视频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博主以其随性的解说和“京片子”口音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表达形式,既可以加深受众的印象,又唤起受众的愉悦体验,从而将趣味性贯穿整个科普过程[35];②他把自己童年经历和求学的趣事也融入科普内容之中,在满足受众基础科普认知需求的同时,还充分调动受众情感,与受众形成情感共鸣,进而加深大家对知识的喜爱。
4 结语
从口口相传到文字叙述,从纸质印刷到电子网络,由静态图文到动态视频,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科学知识的普及注入了无限动力。如何利用好科学技术进行科普宣传也要随着历史技术的变迁而不断创新,食品安全知识作为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亦是如此。积极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形成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专家学者指引、人们广泛参与的局面,才能强化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而提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