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3-01-21湖南益阳张雪文

现代企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 湖南益阳 张雪文

职业教育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类型教育,其办学离不开企业主体。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释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巨大潜能。职业学校要准确应变,更新思想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求变,对接省内外产教融合型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过政府和相关机构审核认定的有引导性、推广性和示范性的各类企业。其内涵至少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企业资质方面,要求企业拥有独立民事经济活动能力、资质齐全、各项规模指标符合所在行业的基本标准,具有参与教育培训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基于资本、技术、设施、设备、场地和管理等要素,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教学实施等方面与职业院校合作,积极参与合作院校的实习实训安排,定期派遣技术骨干进行实训指导。三是培训内容方面,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重点将先进制造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社会领域的新知识、新规范、贯穿到教学实训中。四是企业投入方面,企业投入一定资金,用于采购实训设备、建设教学资料源等;设立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购买实习责任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支付工资薪酬;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生企业文化认同感。

二、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培育的现状

自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以来,有63家企业入选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一些省份已相继公布了省域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但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培育还有欠缺。一是遴选条件要求较低,以中部某省份为例,该省只要求具备9个条件之一,且个别条件的标准还不够精细化。二是培育政策制度不完善,当前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完全是自愿行为,其给予财政、金融、税费减免等政策仍未真正“落地”。三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对于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一概念,社会上不是很知晓,有些企业甚至是由学校多次邀请才去申办的。

三、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突出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两年多的时间里,课题组成员调研了超过20家学校企业,发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一是激励政策不具体,各级政府很少制定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具体措施,行业参与也不够,大多停留在学校与企业直接谈判的基础上,企业也很茫然。二是培养目标不清晰,依然采用传统的做法,是当企业有用人需求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会与学校联系,争取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实习内容根据企业生产需求临时制定,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打算,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三是企业内生动力不足,没有及时转变用人观念,将招生招工、育人就业一体化考虑,甚至认为与其花大力气培养不如直接引进,担心“赔了夫人又折兵”。学生到了企业以后,企业师傅也是“看菜下饭”,教了些最基础的技能,担心学生干不长久。

四、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接省内外产教融合型企业,按照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搬进生产车间、企业师傅走上讲台、教师下到生产一线。产教融合型企业主动参与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以产教融合政策为依据,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对符合认定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土地、财政、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旨在充分发挥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促进校企协同中优化人才、技术、管理等创新要素供给,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开展涉及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园区、企业和学校等,各主体间应相互协调,统一培养目标、明确合作方式、创新合作模式,落实产教融合政策。如益阳市人民政府、益阳高新区管委会联合行文,出台《关于加强园区企业产教融合的若干指导意见》,明确了产教融合各主体的责、权、利,从政策上保障产教融合的推进。由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辖区内学校,以益阳现代制造职教集团名义,制定了产教融合育人实施方案,要求专业负责人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融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元素,重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在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课中开设2~4门企业课程。

2.以整合信息资源为基础,搭建人才培养平台。①搜集信息。政、校、园、企应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运用信息技术,搭建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信息平台。产教融合信息平台包括基本信息、教学实施、教务管理、毕业审核、就业信息五个组成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校企开展教学活动所需的学校信息、企业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政策文本、行业产业资讯。教学实施包括在线教学平台、校企合作教学资源、教学场所等。教务管理包括专业信息、课程信息、课表信息、教学形式(理论、实操、理实一体)、考试管理等。毕业审核包括成绩管理、学生岗位实习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与完成情况等。就业信息包括用人单位信息、毕业生就业状态、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薪酬等。②用好数据。从多个维度抓取、筛选和分析各类数据,为政府、学校、园区、企业及相关业务部门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信息。通过平台,构建产教融合综合考核评价模型,挖掘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评选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充分发挥优质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形成产教融合闭环。目前学校与三一中阳机械有限公司、奥士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控股集团、中南电商产业园等多家园区及企业实现了信息互享互用。

3.以打造教师队伍破瓶颈,夯实人才培养团队。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优秀人才难以引进、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技术能手奇缺等比较突出的矛盾。因此,学院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建设与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遴选和管理办法》《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3个文件,构建学院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建设优秀教师团队。一是共建互用,企业大师到学校传授技艺,学校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到企业开展科研技改,实行校企人才双向互动。如校企共建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站、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在楚天科技建立了“邓剑锋名师工作室”, 参与企业设备技术改造,企业在学校设立了“龙定华大师工作站”,企业技能大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二是内引外培,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学术研究,指导专业建设,教师定期到公司实践。如学校引进太阳鸟游艇有限公司刘卫斌副总裁担任兼职教授,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指导学生技能竞赛等;船机系教师利用寒暑假期参加楚天科技合作项目培训,教师获得企业职业资格认证。三是培育团队,让行业企业领军人才或教学名师作为教师团队带头人,在领军人才或名师的带领下,从团队成员年龄、学历、职称、专业、学缘结构等方面考虑,组建并培育专业化教学团队。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学校教师队伍水平取得了明显进步,近3年来,教师参与企业技改项目16项,企业培训教师120余人次,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职业能力竞赛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成立院级专业教学团队10个,立项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1个。

4.以改革教材教法为载体,提高人才培养水平。①开发新技术新形态教材。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改到深处是教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教材建设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开发产教融合教材既要考虑学生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又要考虑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和质量意识等的渗透。以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该专业与伟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订单式培养,学校邀请伟源公司技术经理、车间技术主管、人力资源部总监、一线技术骨干,组建教材开发团队,团队成员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岗位标准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课程对应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要求,共同开发了《数控铣削编程》课程教材。课程内容包括数控铣床操作基础、数控铣削加工编程基础(FANUC系统)、应用子程序编程加工、轮廓加工、腔槽加工、钻孔加工、非圆面加工7个模块。教材框架包括导语部分和学习任务部分。导语部分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学习评价4个方面;学习任务部分包括学习情境、咨讯计划、任务分组、任务实施、评价反馈5个方面。由于该公司数控铣削机床全部采用FANUC 系统,在编制教材时,着重强化了FANUC编程基础这个模块,使之完全适应企业的要求。同时该专业教师还与伟源公司共同编写了《机械制造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注塑工艺与模具》等8本新形态教材。

②创设新场景新理念课堂。传统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上完课学生一头雾水,教学效率低下,新形态课堂应该是虚拟、现实二重凑,可模拟可实操,教学直接、效果明显。借助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法也要突破传统课堂的做法,大力推进改革,创设新场景新理念课堂生态。近几年来,学校多措并举,助力教师改变课堂形态,一是大力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部分专业课程实行线上教学;二是加强虚拟仿真实训室建设,满足耗材成本高(如焊接)的课程教学;三是在产教融合型企业独立开设或建设微型生产线,满足学生实践操作。以焊接技术专业为例,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切实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5.以完善评价体系为抓手,夯实人才培养质量。现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机构不健全、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形式较落后、评价主体太单一等问题。因此,构建政府推动、园区参谋、行业指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学校实施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权重很有必要。

①科学设置评价指标。课题组成员通过跟高职院校的领导和师生代表、企业的高管和员工代表进行访谈,最终确定了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包括学校、政府、园区和行业企业的实质性推动或指导作用,微观层面包括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师(师傅)发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评学、就业质量、毕业生评价、社会(第三方)评价等12个方面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

②合理设置评价权重。权重分配最终反映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性。以楚天科技国际合作班为例,各微观层面指标权重分别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占10%、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占4%、专业规划占3%、课程设置占5%、教材开发占15%、教师(师傅)发展占4%、教学设计占4%、教学实施占12%、学生评学占10%、就业质量占15%、毕业生评价占8%、社会(第三方)评价占10%。企业根据产业链、需求链与学校商讨专业设置、共建实训基地、合作研发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参与教学过程、跟踪就业形势,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近几年来,企业投入2600余万元支持学校完善实习条件,合作共建专业(方向)18个,合作开发专业教学标准18个。学生专业水平、社会认可度大幅提升,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0个、二等奖33个;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大赛,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国赛三等奖2次;学生毕业后留在产教融合型企业就业的达93.76%;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22%;学校获批湖南省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

五、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1.健全融合机制,畅通信息渠道。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机制僵化,学校办学呈现出对内教学资源封闭、对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足、教产两张皮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校的办学声誉。政校园企只有通过建章立制,才能扫清制度壁垒,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畅通信息渠道,服务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2.建好产业学院,协同校企利益。学校应抓住产教融合政策大好环境,主动与行业内上规模、有影响力的园区及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学院的建设。校企应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协同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园区及企业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

3.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教师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引导教师参加企业项目开发研究,特别是要消化企业高新技术,呈现到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上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

4.培育工匠精神,强化价值认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企业应该让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深入学生头脑,学校应该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质量安全、品牌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对企业价值认同感。

利益共同体的建立是产教融合的基石,基于产业发展需求,政府、园区、学校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解决传统产业人力过剩而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