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大班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2023-01-21徐建芳

幸福家庭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羊小鸡小狗

■文/徐建芳

与其他学段的教育方式不同,幼儿园教育具有全面性、启蒙性的特点,根据课程内容可划分为五个不同领域,且各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因此,在构建课程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视角出发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技能,进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在大班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感知音乐节奏、旋律的过程中用语言表达出音乐传递给人的情感,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意识导向:教师要有意引导,逐步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能力

教师是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支持者,其在音乐活动中的有效引导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幼儿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接下来,笔者以大班音乐活动“王老先生有块地”为例,通过意识导向在音乐课程中逐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课前导向,创造“说话”机会

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旋律活泼、歌词简单,趣味性的歌词给歌曲增添了无限韵味。在课前导向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挖掘歌词中的画面内容,引导幼儿展开想象,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做好音乐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不断增强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及组织能力。

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的欲望,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及画面内容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元素。因此,在音乐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询问幼儿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鼓励幼儿将音乐画面中的元素编排成趣味故事,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做好准备。比如,在音乐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对幼儿说:“老师有一个好朋友,大家都叫他王老先生。王老先生的日常生活可丰富了,他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在王老先生的土地上会发生哪些故事呢?”

教师根据歌词中的元素展开课前导向活动,通过歌词中的内容引导幼儿构想音乐故事画面,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图片,讲一讲自己看到的元素和内容,并将各个元素有效串联起来,通过师幼共同讨论,创编一个完整的音乐故事,在音乐活动开始前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

“王老先生的地很大,他种了很多蔬菜,我看到了茄子、白菜、西红柿”“地里还有其他小动物,边上有一群黄色的小鸡,它们在帮王老先生捉菜地里的虫子”幼儿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孩子们能准确地讲述自己在图片中看到的画面,并根据王老先生的动作、不同动物的神态展开想象,在共同的合作下讲述画面中可能发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二)互动导向,提供“讲话”契机

在课前导向中,教师利用音乐画面引导幼儿创编音乐故事,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在此活动基础上,教师要加强互动教学,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讲话”契机,采用“由表及里”的提问方式,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幼儿逐步走进音乐活动,将语言表达与音乐课程完美融合。教师可以问幼儿:“大家都说出了音乐中的画面,并根据小动物的动作和王老先生的活动讲述了趣味故事。老师还有一些疑问,这些动物是怎样和王老先生沟通的呢?它们说起话来是什么样的?它们会对王老先生说什么呢?”接着,教师可以播放伴奏,通过欢快的音乐节奏激发幼儿的讨论兴趣,让幼儿在互动交流中说出歌词中的关键词,如“小鸡、小羊、小狗、小鸭的叫声”。

教师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模仿了不同动物的叫声!那请大家结合动物们所处的地点,完整地说出这些小动物们是在哪里和王老先生对话的吧!”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再次引导,鼓励幼儿说出关键词“在田边养xx”,从而引出歌曲的歌词“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哟;他在田边养小鸡,咿呀咿呀哟,这里叽叽叽,那里叽叽叽,这里叽那里叽到处都在叽叽……”。

(三)游戏导向,玩中“谈”歌词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获取生活技能及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大班音乐课程中,教师要重视游戏教学的独特魅力,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围绕歌曲元素大胆想象、敢于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唱了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后,幼儿准确地掌握了音乐节奏及歌曲内容,通过课前导向与互动导向两个环节的铺垫也掌握了演唱技巧,达成了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教师可以延伸课程内容,拓展大班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讨论歌词,并鼓励幼儿创编新的内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问幼儿:“音乐中都有哪些动物在唱歌?王老先生都唱了什么呢?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动物?他们是怎样唱歌的呢?”教师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结合歌曲节奏及歌词内容展开讨论,立足幼儿的原有经验,让幼儿通过讨论的方式创编新的歌词。

幼儿通过自主讨论,一边创编新的歌词,一边展开音乐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身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讨论中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增强了,语言素养提高了。

二、歌曲探索:看、听、讲,基于幼儿理解讲述音乐

(一)多看,在观察中感知音乐语言

5~6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利用音乐活动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时,教师可以利用歌曲中的元素引导幼儿展开探索,让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及自然氛围,在观察中感知音乐语言。

以音乐活动“春天在哪里”为例,这首歌曲描写了自然环境中的景色及动物的状态,通过欢快的音乐旋律向人们传递了春天的美好。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向户外,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内容,并将之与音乐活动相融合,在讲述的过程中增强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对幼儿说:“今天我们学习歌曲《春天在哪里》,请小朋友们仔细聆听音乐,说一说你们听到了哪些元素,并仔细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看一看还有哪些景色与春天有关,你发现了什么?”

随后,教师可以播放音乐,让幼儿捕捉到关键词“青翠的山林”“红花”“绿草”“唱歌的小黄鹂”等,并引导幼儿在户外环境中寻找这些元素,鼓励幼儿说出更多关于春天的内容。

幼儿A说:“春天到了,黄色的迎春花都开了!”

幼儿B说:“春天到了,小燕子都回来啦,树上的鸟巢更热闹啦!”

通过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幼儿对春天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讲述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的方式感知音乐语言,不仅能为音乐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二)多听,在聆听中讲述音乐情感

幼儿的有意倾听不仅仅是发展其音乐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的先决条件。在音乐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将“听”放在首位,鼓励幼儿仔细聆听音乐中的元素,让幼儿跟着节奏、旋律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表达情感。

以音乐活动“同唱一首歌”为例,这首歌曲能让幼儿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聆听歌曲,鼓励幼儿分析歌词中的内容,在讲述中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对幼儿说:“请小朋友们仔细聆听这首歌曲,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歌唱了哪些民族?你听完后有什么感受?”

音乐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听到的内容,如关键词“少数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并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延伸,询问幼儿:“除了歌曲中提到的四个民族外,我们国家还有哪些民族?一共有多少个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区别?小朋友们是哪个民族的?”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了幼儿的讨论热情,鼓励幼儿在聆听中讲述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多讲,在旋律中构建音乐情境

音乐活动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幼儿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幼儿能在欣赏旋律的过程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析在音乐中获取到的信息,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让幼儿通过构建音乐情境,提高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音乐活动“淘气的小猫咪”为例,这首歌曲伴奏内容丰富,常常会传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声音,如“小猫咪碰响了录音机”“小猫咪跳进了洗衣机”“小猫咪打开了电冰箱”等。教师可以以此歌曲为契机,让幼儿分析不同声音构建出来的音乐情境,鼓励幼儿说出音乐故事。

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并对幼儿说:“有一只淘气的小猫咪,趁主人外出时在家中上蹿下跳,碰坏了好多家具,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说一说听到了哪些声音,想一想小猫咪都做了什么事情。”

幼儿A说:“我听到了录音机的声音,小猫肯定是脚不小心踩在了录音机上!”

幼儿B说:“我听到了洗衣机的水声,小猫咪肯定是不小心碰到了开关,让洗衣机开始工作了!”

通过讨论,幼儿分析了在歌曲中听到的元素,并结合小花猫的形象构建了音乐情境。在幼儿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播放歌曲的第二段,并询问幼儿:“主人回来后会对小猫咪说什么?”

幼儿A说:“主人回来后看到房间乱七八糟的一定很生气,他会告诉小猫咪下次不可以这样做了!”

幼儿B说:“主人应该会像爸爸妈妈一样,给小猫咪讲好多道理!”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自己对音乐旋律、节奏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使用丰富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内容,不仅提高了音乐欣赏水平,还增强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幼儿阶段是语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音乐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将其巧妙地融合在不同教育领域中,能给予幼儿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合理运用课程优势,通过音乐的趣味性让幼儿在活动中讲述音乐传递给人的情感及歌词构建的故事画面,让幼儿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幼儿的综合素养得到稳定提升。

猜你喜欢

小羊小鸡小狗
毛茸茸的小羊
闪电小鸡
小鸡想飞
狼和小羊
小狗的憧憬
小狗
小狗走丢了
小鸡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