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3-01-21薛诗琪
■文/薛诗琪
幼儿园生成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基础,以教育改革为推动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幼儿为本,对幼儿思维的开发和创造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简单谈谈幼儿园生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应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课程方案。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层面,还是从现实的教育需求出发,将幼儿园课程由教师为主导的预设课程转向以幼儿为本的生成课程势在必行。因此,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开展生成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生成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一)生成课程的内涵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生成课程”这一概念也进入教师的视野。
生成课程是充满不确定性、尊重幼儿需要的弹性课程模式,它既不是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计划,也不是幼儿无目的、随意的、自发的活动。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幼儿的需求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幼儿更加有效学习的课程发展过程。与传统的课程模式相比,生成课程是一种由儿童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建构经验的动态课程,它不受计划局限、没有规定范围,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还能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生成课程的特点
生成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在课程设计上,生成课程需要教师树立“以儿童为本”的课程观,强调课程设计要以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依据,由师幼共同协商创造,而不是教师个人主观预设。其次,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生成课程强调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在情境交互过程中由师生共同产生生成性目标,以幼儿为目标主体,结合师生互动情况,依据情境展开教学。最后,在课程反思上,生成课程强调在情境中结合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和个体差异,关注师生互动情况,将师幼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中考虑课程实施情况。
生成课程虽有其独特的课程特点,但这并不等于完全脱离传统的预设课程,这两种课程是相互包含、互相影响的关系。教师的事先预设能为生成提供框架和步骤,而情境中的随机生成能为预设提供灵感和创意。
三、生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生成课程已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但由于生成课程对教师、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往往在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下面,笔者从教师、幼儿及教育环境三个维度谈谈生成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层面
1.对生成课程了解不足。许多教师在入职前对生成课程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对生成课程的实际接触也有限。入职后,大部分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涉及传统课程模式,教师缺乏关于生成课程的学习、分享和教学反思的机会,关于课程设计的进修机会更是屈指可数,这使得教师对生成课程的了解不足。
2.缺乏生成课程的实践能力。幼儿园教师在五大领域课程教学之外,还需要承担保教与环创等多重任务,繁重的工作量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部分教师选择直接按照园所教学计划和教材实施预设课程,对生成课程教学计划敷衍了事。这些教师在观念上虽认同教学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但在实践中无法抓住对幼儿有意义的瞬间想法,无法做到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讨论与反思,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与幼儿在情境中形成良性互动以及评价反思的能力,无法与预设课程结合形成有效的生成课程。
3.忽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成长,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还能增强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当前,大多数幼儿园都能保障幼儿每日的游戏需求,但少部分民办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受家长需求的影响,对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比如,在民办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集体教学活动时间占比更多,教师习惯性地按照园所课程固定进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缺乏灵活性,幼儿缺少游戏时间,生成性课程缺少形成机制。
4.角色意识存在局限。幼儿是课程的主体,但是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自己研究者和观察者的身份。教师角色意识的局限性,使得其在教学中难以“蹲下来和幼儿平视,倾身聆听幼儿的话”。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幼儿的想法,不尊重幼儿的教育主体性,就无法与幼儿有效互动,从而无法有效设计生成课程。
(二)幼儿层面
1.缺乏主体意识。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核心特征。生成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幼儿具有主体意识,主动参与学习,在课程中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部分幼儿缺少独立发展能力和主体意识,在集体活动中不敢说、不会说,缺少对环境的认知和好奇,难以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2.互动态度消极。生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需要与预设课程相结合,但是如果教师的课程预设部分照本宣科,就难以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注意力有限,如果长时间关注乏味的事物,难免产生消极态度。幼儿在互动中的消极态度,不利于教师设计和实施生成课程。
(三)教育环境层面
首先,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和园内布置都是成人设计并装扮的,即使以幼儿为主体也难免存在成人视角,这会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其次,教学材料由幼儿园统一购买或组织家长收集,材料的可操作性较弱,对生成课程教学情境的支持度较低。最后,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三方合作方式单一,未形成教育合力,三方携手将某件事物引入生成课程的可能性较低。
四、影响生成课程有效实施因素
(一)内部因素
1.师资力量不均衡。生成课程的构建水平与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相关。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但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并不均衡,加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中涉及生成课程的内容有限,致使各地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无法达到同一水平。
2.幼儿的兴趣有待提高。当今是网络时代,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幼儿接受的资讯非常丰富,这有助于幼儿开发智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过于丰富的资讯也限制了幼儿对自然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幼儿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兴趣不大。比如,当笔者问幼儿“为什么飞机能飞上天”的时候,幼儿并不好奇,而是回答:“我坐过飞机,它有两个机翼,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能让它在空中飞,它还有推进器,把飞机推着前进。”幼儿过早地明白科学道理未必是一件好事,幼儿好奇心逐渐消失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二)外部因素
1.幼儿园环境。部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设置缺乏创造性,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幼儿的直观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提供环境支持。
2.家长和社区。由于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幼儿园缺少来自家长和社区对于生成课程的主动支持和配合,家长和社区为生成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的支持较少。
五、有效开展幼儿园生成课程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认知
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关于生成课程的教研活动,如培训讲座、教师研讨会和公开课等,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在职教育,提高教师开展生成课程的认知和能力,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推动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幼儿园要着重培养教师创设、关注、把握情境,因地、因班、因人而异,科学设计生成课程的实践能力。
(二)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情境的吸引力和适宜性息息相关。生成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重视教学情境性,主张在丰富且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中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多听、多看、多想,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材料创设教学环境,也可以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幼儿在大自然、公园等开放性环境中探索。在日常教育和生活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实践活动、创造活动和游戏活动等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理解、鼓励幼儿,与幼儿形成良性互动,逐渐改善部分幼儿消极的互动态度,让幼儿从“逃避互动”到“爱上互动”。另外,良性的同伴互动也有利于促进生成课程的开展,教师在活动中可以以小组合作和自由讨论等形式,增强幼儿互动的积极性。
(三)建立并完善幼儿园生成课程评价机制
幼儿园在生成课程实践中,应建立科学的生成课程评价机制,依据评价内容和评分结果,有针对性地提高生成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自身也应提高在生成课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使自己能根据幼儿的回馈,及时、灵活地调整师生互动方式和课程组织形式。
(四)增强幼儿园环境的可探索性和趣味性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第三位老师,能帮助幼儿全面地认识、了解世界。幼儿园环境的重要性,更多体现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上。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应努力增强幼儿园环境的可探索性和趣味性,利用开放式的材料将室内与室外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游戏和生活环境。比如,幼儿园内的音乐区、体智能发展区、科学区和沙水区等区角创设,既要满足幼儿游戏的需求,又要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同时,区域内的材料要具有可探索性和趣味性。
(五)发挥幼儿园和家长、社区的教育合力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者紧密合作,对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不仅能提高生成课程的有效性,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合力的形成要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社区进行多种渠道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三方的实践合作,携手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生成课程,为幼儿创造健康良好的教育条件,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