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心理学在视觉传达设计配色法上的应用
2023-01-21姚敬延边大学
姚敬(延边大学)
一、色彩产生原理
色彩与人们的相遇从眼睛开始,直通心灵。在每天的生活中,从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如何放松自己等,人们能意识到与色彩相关的决策情况只有20%,而大多数时候,是不自知的。因此,真正理解如何运用色彩,并使其发挥最好的效果,需要了解,色彩是如何在精神、身体和情绪层面通过设计原理,对生活行为产生影响的。这些理论的核心是“色相环”,所色相环,是把各种不同色彩排列在一个圆环里,从而体现出原色、间色(二次色)和复色(三次色)之间的关系。色环最初是牛顿发现的,作为一个物理现象,虽然对于色彩,人们有个性化的回应方式,但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才能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色彩就是光。从太阳发出,直刀眼睛的光的波长。由牛顿从阳光穿透玻璃棱镜时候,分离发现。色彩一共有7 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条彩虹称为“色谱”。牛顿之所以选择7 种颜色,源自古希腊种关于人的信念——色彩、音符、太阳系和每周的天数之间都存在联系。牛顿所证明的色彩,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的一种属性,而不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色彩被看到,取决于物体表面反射到眼睛的光。物体之所以看起来色彩不同,因为会吸收某些波长,而把另一些波长发散出去,眼睛只看到被反射回来的光的色彩。
眼睛作为色彩体验最重要的条件,取决于眼睛的构造。尽管眼睛可以区分1700 万种色彩,实际只能探测到绿光、红光、和蓝光。眼球后部,三种针对不同色彩或者说不通波长的视锥细胞:第一种针对长波长的光(红色),第二种针对短波长的光(蓝色),第三种针对介于前两者之间的光(绿色)。这三种细胞合作,再向大脑发出信号进行解读,是眼睛看到色彩的全部过程。因此,夜间,不借助光反射的情况下,比起白天能够看到的色彩和颜色就非常有限。
二、色彩感知分析
自然界中,色彩有三种用途:吸引、伪装、警告。作为哺乳动物,人类对色彩的隐含信息的理解是本能的,是出于潜意识的,是生存的核心因素。吸引,是色彩的主要用途之一。伪装,是利用色彩保护自己,避免被捕食,或悄悄接近猎物。例如北极的北极熊可以利用色彩,与环境融为一体。警告,是用色彩发出警告。因此,大自然中,黄色、橙色、和红色代表着危险、色调越深代表危险程度也越高。对色彩的理解,更多是出于潜意识,不过色彩仍然有非本能的回应,即理解色彩对心理映射后,需要被关注和设计的部分。因为色彩会唤起心理精神层面的潜意识行为,因此色彩具备情感的力量,就意味着色彩的使用和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刺激,而是通过视觉引起生理变化,从而从心理学角度,带来一种情绪体验。
第一个已知的色彩理论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提出所有色彩都源自白色和黑色,即色彩源自光和阴影。该理论依据是,人们望向暗处时,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蓝色;望向光时,看到的第一种颜色,是黄色。
在2000 年后,牛顿创立色相环之前,色彩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创立的线性色彩体系排列,白色和黑色,分别位于线性的两端。
1810 年,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对牛顿的色彩无理论提出不一样的解释,他认为,色彩是一种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有不同感受。在他的指引下,才有了现代色彩心理学的开端。精神科医生,卡尔·荣格,又在气质性格的基础上,做了颜色的定位,把不同血型、气质的人群所属性格及颜色倾向,做了分类。而后,随着包豪斯学院的成立,1911 年康定斯基发表了色彩理论,解释画家如何选定自己使用调色盘的心理诱因——是出于眼睛看到色彩效果还是色彩对于画家产生的心理作用,也解释了画家与色彩之间的联系,每种色彩在绘画中都有一种内在倾向,因而创造出了震撼心灵的作品。同是该学院教授的思想家,约翰·伊顿认为,色彩有一种能量,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他是第一个把色彩调色盘与性格类型联系起来的人,也是第一个把性格与四季一一对应起来的人。
20 世纪70 年代,安吉拉·赖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统一的色彩心理学和色彩调和理论,并给出色彩行为系统的基础信条:
1.每种色彩都会对应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而产生影响。
2.色彩心理学的影响普遍存在。
3.每种色彩与同类型中的间色色彩搭配在一起的时候,都会很和谐。
4.每个人的性格都可以归纳为四季性格类型中的一种。
5.并对应其色彩类型中一种天然的偏好。
6.色彩搭配的回应会受到人的性格的影响。
应用色彩心理学的基础,把色彩调和的科学与人类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对视觉设计中通过色彩应用搭配,塑造参与者行为的目标,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三、色彩情绪分析
根据眼睛的结构分析,人类肉眼可以辨认出的颜色有1600 多万种,其中没有哪一种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有时会被意识到,更多时候不会被意识到。认知色彩之前,首先需要理解这种影响的客观存在。如大自然中的色彩,阳光使人产生幸福感、从而引发积极乐观的情绪;绿色森林让人感觉到平和宁静,深呼吸后,会产生松弛舒缓的情绪;雨中,望着灰色的天空,如果恰好在温暖的被窝,会让人产生慵懒空虚的情绪,从而很难爬出被窝,这些都是人类在潜意识和无意识状体中,对色彩做出的回应,从而产生了“色彩心理情绪”。
色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基于色彩能够给人带来独特而微妙的情绪效果,探究色彩对心理情绪的影响,还需要结合色彩出现在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色彩本身的饱和度和用量。首先,需要找到心理“原色”,原色是根据个人的血型、体质等生理特征,而形成的客观心理色彩,是非后天养成的属于“潜意识”或“无意识”层面的色彩反映,是每个个体对色彩的回应,而产生特定情绪的心理出发点。心理原色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红色所能激发的行为,主要是身体做出回应。如心跳加速、脉搏加快产生时间过快的生理反应。可激发出较为强烈的身体反应。黄色所激发的,主要是情绪上的回应。会对大脑和身体部分之间信号的传递及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从心理学角度,黄色是最强大的色彩。蓝色,对智力有着较为明显的激发作用和响应机制。绿色正如眼睛看到波长时候,属于最长波长和最短波长的中间,因此绿色的位置,也在红色对应的身体和蓝色对应的智力及黄色对应的情绪之间,绿色能处理大脑、身体和情绪之间的自我平衡。综上,对于心理原色的分析,可以理解在某些环境中,所固定使用的颜色,是如何在无意识状态下,约束、激发、管理人的身心。
四、色彩性格分析
对应不同心理原色,把色彩的饱和度和用量进行延展,会形成相应的色盘即一系列颜色,人们感觉会对某些色彩有天然的吸引力,这就是基于心理原色而产生的色彩性格。人们会对某一种颜色或色系更为偏爱,不管深浅明暗,如每个季节都会有一个确定的调色盘,每一种性格都有一种色彩倾向或偏爱,把情绪所对应的行为的发生或反应频率进行总结,即可得到人的色彩性格。与之对应的自然中的四个季节,四个季节有不同的调色盘和不同的能量特征,可以帮助划分和找到对应的色彩性格。某些色彩让人感觉很棒,某些则无法带来这种感觉,是因为其来自不同的调色盘,因此不搭调的色彩组合就会让人产生不和写的感觉。例如,秋天的落叶,出现在盛夏的花园,正是因为色彩不能独立存在,是依附于场景和人类的视觉经验而出现,因此当色彩落实到具体的场景时候,色彩性格的倾向会更容易被理解,而只是单纯谈论或识别色彩的时候,人们很难解释喜欢或者不喜欢背后的真正原因。
然而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程度或人生经历等等,造就了每个个体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因此人的性格通常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性格类型的组合。一级性格决定了色调盘,而色彩风格则受到一级、二级性格类型的共同影响。一级性格是人们的心理色彩意义上真正的“自我”;二级性格是经外界塑造后形成的心理色彩性格,或称之为“保护色”,是人们认为自己应该称为或是更被外界接受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表现出来的是二级性格。
例如:一级性格为春天的人,性格中具备温暖、调皮的属性;而二级性格是冬天,则呈现出极简,“生人勿近”的即视感。以上色彩性格的形成,将直接影响人们在穿着打扮、家居设计直至与之相关的生活模式的形成。
五、色彩应用分析
色彩不是一层不变的存在,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持续演变,因此色彩与人的联系和互动也在不断演变。对神经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色彩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对于视觉设计师来说,是如何建立情绪和色彩的联系,让色彩成为设计的核心。与色彩建立联系,主要指有意识地把某种特定的色彩或色调与自身的某个方面联系起来,比如喜欢球队的色彩,或某段记忆相关的色彩。赋予色彩文化或象征意义,是通过一种文化对色彩根深蒂固的认知,赋予色彩具有象征意义的使用,从而走入一种文化中的民间风俗。色彩心理学是在无意识情况下表达的信息,即出于对语言本能的理解,赋予语言联想的情绪语言。通过有意识的使用色彩,来激发积极感受、行为空间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每个人即使看到一种颜色,也可以给出不一样的描述,根据研究表明,女性和男性严重的色彩确实不同,而男性善于看到远处快速移动的形状,女性更善于区分进出色彩微妙的渐变。色彩感知还存在着一个完全独立的部分,与语言有关,看到同一种色彩的不同语系使用者,会用不同的表达表述颜色,从而形成该文化中对色彩的不同映射和认知。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语言中只有两个描述色彩的词语,那么该语言将首先区分深浅,也就是白色代表的浅和黑色代表的深。如果一种语言出现第三个描述色彩的词语,将会是红色。接下来是绿色、黄色、蓝色,再接下去是粉色、紫色、灰色和橙色会在不同阶段相继出现。这种固定的顺序,是由于眼睛工作的原理,色彩的命名顺序与眼睛对不同可见光频率的反映是匹配的。色彩不是随机出现的,然后色彩分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距今1000 年前,日语中描述绿的词语ao,到1000 年左右,出现midori,用来描述蓝色种最接近绿色的那一部分。Midori 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色彩,而是ao中的一种色调。同理,英文中的pink(粉色),是17 世纪早期才开始出现的色彩名次,意为玫瑰色。最初发源于动词to pink,可追溯到14 世纪,意为“用一种多孔图案来装饰”,由此联想到锯齿剪刀称为“pinking shears”。Pink 是一个花属的名字,石竹属,是因为花瓣边缘都是锯齿的。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也表明,色彩是连续的,并不是一种颜色就突兀的结束了,另一种就马上出现,他们会彼此混合。
当色彩被命名时,就被赋予了含义,每一种文化和社会都有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色彩,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对传统习俗又着更深刻的记忆。如蓝色和粉色所代表的通用风俗,具有典型分析意义。在欧洲和美国,几百年间,儿童衣物没有任何颜色,以白色长衫为主,出于实用和清洗便利考虑,未了方便使用漂白剂。
到20 世纪初,英文和儿童才开始穿彩色衣服,蓝色作为更柔和的色调,先用于女童;粉色作为强壮,勇敢的色彩(一般为褪色的红色延边而来,作为战争性联想勇敢男子气概的象征)用于男童服装。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 世纪40年代末,这种情况发生逆转,由美国一家百货公司发起,从单一产品,转变为系列的,同色系的产品,并固定下来,以至于对男同和女童的性别产生了影响,直至固定至今。
由此可见,影响色彩使用的因素是复杂的,色彩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导致色彩文化,和色彩心理的产生。能够明确人对色彩的感知方式和影响,将对色彩的使用,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六、色彩实践分析
通过对对色彩的分析,可以明确,色彩如何从神经结构、社会文化、语言背景、和心理回应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学习对色彩配色的使用方法。
首先,色彩不是单一的,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色彩的构成和转变,是运动变化的,因此色彩的使用上,需要搭配使用,从而更完整的塑造通过视觉,进行反馈,从而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导致的行为规范。其次,“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也表明,人的意识由于,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种状态结合而成。因此对色彩的运用或色彩搭配的运用,应该明确目标意识的方向,从而做出与之对应的文化范畴的使用法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意识到的一切,由于冰山,在一个给定的时候,顶端,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人们能够意识到的一切,包括记忆、内心体会、身体感受、思维的认知。二临近水面部分,是人的潜意识。即思想、感觉、意识无法即可意识到。而水下部分,则包括观点、情绪、冲动、愿望、记忆和各种本能的想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潜在水下的部分,因为行为都是由无意识趋势。因此在视觉设计配色单中,色彩的使用,至少应该包含2 种及以上的颜色叠加,或代表、接近、对立于其需要表达的潜意识和无意识色彩心理,才能达到塑造行为的目标。
以红色为例,是波长最长的色彩,有意识的因此会被视觉在最短的时间内捕捉;且由其色相的深度,会唤起无意识的关注;对于无意识,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在使用面积上,缩小其面积,将会产生热情、欲望、勇气的无意识心理反馈。研究表明,在餐厅,男性顾客会在给小费时,对红色口红或穿红色衣服的女性更为慷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员也通过实验证实,相同相貌的女性准备两套衣服,一套是红色衣服,一套是没有红色,参与调查人员首先注意到的是穿着红色衣服的照片,且认为其更具有吸引力。同理也出现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设计搭配原理中,可口可乐选择的红色,同样起到了积极的配色作用,并比蓝色使用的百事可乐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销量。相反,红色的消极心理特征,是愤怒、烦躁及激烈的对抗,在使用面积大时候,激起以上的情绪和压迫感。调查表明,如有大面积的红色包围,则很难让人产生放松感觉,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产生紧张亢奋的情绪。然后只要稍微改变色调,将其变为暖红色,是红色到黄色的一种过度,或辅以黄色搭配,则瞬间会对情绪得到缓和缓解的作用。
创造一种和谐的色彩搭配时候,需要考虑的是色彩和视觉及设计的关系,首先需要选取的是方向和某一部分特质,因为人的个体差异性,色彩的组合和搭配无法满足人们对色彩对绝对要求,而只能是相对的。
(1)词汇法:文化的发展是以语言和文字为首要代表,在语言和文字中,寻找色彩的搭配词汇从“说色”走进传统习俗,寻找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方法。任何一个词都是“象”的表达,由此产生相关描述,并拓展到联想和意象,是客观具象活动经过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的艺术形式。
(2)染色法:色彩的转变、产生和发展,如果色彩的词汇,是一个发展流动的过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色相和色环的基础上,找到颜色互相变化,转变的原理,从而抓取渐变过程的配色方法。如果,水彩“间色”相融相承的方法。
(3)借鉴法:纵观历史的发展,从秦汉到隋唐,从分裂到统一,文化的发展是不断的吸纳、融合、杂糅的过程,对其他国家地区有别于本民族文化的“有意识”配色取向,开拓更广阔的色彩探索之旅。如邻国日本,对于春色的解读为“樱色”,而中国最早的春色为“苍黄”,因为此即为“间色”也是“变色”,也证实事情在生长变化,不确定的跃动是这个颜色的特质。
七、结语
对色彩配色的使用,如需要严格的规定,客观上有一定难度,随着个时代的发展,更多的色彩将会应运而生,而不同的视觉经验也将产生不同的配色方案,通过视觉传达对人的色彩心理学的分析和实践,将有助于理解所表达情感和所塑造行为群体的色彩配色应用。对审美的学习和美育的培养,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物质、语言还是意识,色彩在这些载体上的沉淀凝练,都值得挖掘和传承,特别是对中国传统配色的挖掘和学习,都是对中国文化的发扬和继承,“书承文,美承色”色彩美育的探索,也有基础人生观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