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尚武·崇德:黄啸侠精神的内涵凝练与当代传扬
2023-01-21孟田
孟 田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1 前言
在中国共产建党的征程里,涌现出一代又一代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奉献忘我的模范党员,其中,黄啸侠就是一位。黄啸侠,又名钜添,1900年生人,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莲塘村人。黄啸侠武艺精湛,臂力过人,被武术界誉为“铁臂鸳鸯手”,与赖成己、林耀桂、林荫堂和张礼泉并称为“南方五虎将”。黄啸侠是一位爱国武术家,在日军侵华期间,他创编的“抗日大刀法”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黄啸侠还是一位武术教育工作者,他从事教学50多载,于1959年到广州体育学院任教,在学生眼中,黄老师是一位可敬、可爱、可亲的武术教师。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在党的峥嵘岁月里,我们重提黄啸侠精神,凝练其精神内涵,寻找当代传扬路径,对激发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黄啸侠精神的内涵凝练
所谓“志业”,“志”是内在精神,“业”为外在功绩,论及历史人物的一生,往往“志”在前而“业”在后。这是因为相比于历史功绩,人格价值与历史进程的关联更深,中国之所以历经灾难与乱世却依然能够绵延发展,正是由于一些历史人物承载着中国精神并将其传承下来,可见“志”的作用之大。黄啸侠生于风雨飘摇的文化断代时期,但他对于爱国、尚武、崇德等中国精神的坚守,不仅使他拥有赫赫功绩,而且使他精神流传。
2.1 博采众长,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
南派北派,少林武当,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黄啸侠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的胸怀学贯中西,不断进取。他首先师从蔡李佛拳第二代传承人李恩和陈官伯,系统地学习蔡李佛拳术与器械,再加入广州精武体育会,师从赵连和、陈铁笙等学习北派拳术和刀术,后又因仰慕河北著名镖师、“五省刀王”孙玉峰老师,便向其学习了罗汉拳、罗汉门刀法。除了以上名师,商人家庭出身的黄啸侠为寻师学武散尽家财,他到上海、香港、澳门等地拜访名师,学习了射箭、举重、铁砂掌、摔跤、健康气功等。除了中国传统体育,他还对西洋拳击颇有研究,他认为:“直冲拳出击最快速,最实用,这是西洋拳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1]黄啸侠的习武生涯从南派到北派,自中式到西式,由传统及现代,正如他所说:“各家各派都有他们的特长和优点,否则,不会流传下来。我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1]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促使黄啸侠自成一家,晚年时他撰写了《练手拳》《练步拳》等书稿,在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20世纪80年代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当时的广东省体委将其拳法命名为“黄啸侠拳法”并上报国家体委,依据“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要求,最终“黄啸侠拳法”被国家认定为129个拳种之一,也是唯一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拳种。
黄啸侠的武术技术在横向上拓展、延伸,又在纵向上深究、琢磨,这离不开他自幼形成的尚武精神。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我国国力不敌邻国日本,这让国人感到耻辱。当时,梁启超在《论尚武》一文中写到:“我东邻之日本,其人数仅当我十分之一耳,然其人剽疾轻死。日取其所谓武士道大和魂者,发挥而光大之……近且汲汲于体育之事,务使国民皆具军人之本领,皆蓄军人之精神。彼日本区区三岛,兴立仅三十年耳,顾乃能一战胜我,取威定霸,屹然雄立于东洋之上也,曰惟尚武故。”[2]梁启超找到了区区小国却能战胜我国之原因,又以斯巴达、日耳曼民族、俄国为例,发现他们均以尚武精神为立国之本,相比之下,中华民族严重缺失了古之已有的尚武精神,这令人唏嘘。1904年,梁启超又撰写了《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书中列举了自有正史以来涌现的具有尚武精神的代表人物,旨在追溯尚武之传统,恢复勇武之力,重振国民的尚武精神。黄啸侠生于大声疾呼“尚武”的时代,再加上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黄啸侠便自幼立志习武,报效祖国。面对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黄啸侠并没持有“完全摒弃”或“全盘西化”的心态,而是以开放地“尚武”,他一面尊重传统、不忘初心,学习众多武术拳种,一面继续开拓视野,与西方体育进行广泛而深入地交流,这种调试折衷的做法在当时是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的,为他日后创编刀法奠定基础。
近代,霍元甲都发出了“彼苍者天,我生不辰”[3]的喟然长叹,但黄啸侠并没有消沉,他不忘练武初心,坚守尚武精神,利用时代资源,强化技术以达精益求精,为报效祖国时刻准备着。
2.2 创编刀法,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
黄啸侠创编了能够抵御日寇的“抗日大刀法”,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要从他创办国民体育会说起。1932年,黄啸侠在广州惠福路大佛寺内创办了国民体育会,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抗日武术人才,这是黄啸侠爱国精神的具体实践。日本侵华期间,黄啸侠见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他难以平静,便以孙玉峰大师所教罗汉门刀法为技术原型,创编了一套适合近战、夜战的“抗日大刀法”。他以国民体育会为依托,聚集民众、士兵组成抗日大刀队,开办大刀法教练班、训练班,亲自将“抗日大刀法”传授给抗日民众。淞沪抗日期间,十九路军与日军浴血奋战30天,大刀队雄风赳赳,大败敌寇,使用的便是黄啸侠所创编的“抗日大刀法”。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大刀队战士的毕业证,上面写的就是教练黄啸侠的名字。
“大刀丧敌胆,铁臂挽山河”,黄啸侠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思想在广东生根。广东是革命的策源地,也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故乡,黄啸侠生于斯、长于斯,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尚武,即是为了救国、卫国。黄啸侠开办的国民体育会是聚集与培养抗日武术人才的根据地,是在国民政府“全民国术化”战略背景下实施的,是爱国精神的具体实践。1928年,在中央国术馆成立之际,于右任提到:“使全体民众,均国术化,便是给党和国家增加无数奋斗的新力量,新本领”。[4]在此背景下,国民体育会应运而生,体育会里不分战士与民众,不论南派与北派,更不管男女老少,黄啸侠集结民众抗日救国,战士民众凝聚成一股力量,卫国杀敌的呐喊振聋发聩,挥刀!挥刀!黄啸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黄啸侠的珍贵笔筒至今仍留存,上面记录了抗战时期的历史记忆与爱国情怀。笔筒上刻写着:“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东北三省被日军侵占,为我国最大耻辱。愿同胞振奋,誓以雪之。”[5]触摸文字仿佛窥到了历史,窥到了丧国的切痛与雪耻的坚定,黄啸侠的爱国情感厚重且真诚,始终将自己向何处去与中国向何处去保持一致,并以实际行动践行。
2.3 深耕教育,厚德载物的崇德精神
黄啸侠从20多岁开始教拳,直到晚年,深耕教学,生徒遍布全国。建国前,黄啸侠曾任“两广”国术馆武术教官、国民体育会武术教练;建国后,任广州市武术队教练,历任广州市武协主席、广东省武术队教练、广州体育学院教师等职。他培养出众多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其生徒遍布粤港澳以及美洲、澳洲、新加坡等地,在粤港澳地区还有数十个黄啸侠拳会,以纪念他的“德”与“学”。
黄啸侠重视武德、有兼爱之心、以德交友,在生徒中树立了榜样。首先,黄啸侠重视武德,他经常告诫生徒:“练武是一种运动,其目的是锻炼身体,而不是好勇斗狠,以力凌人。”[6]黄啸侠对于武术的认识十分精准,认识到要去除武术中的“野蛮”才能慢慢走向文明以求发展。事实上,武术要有武德的规约,恃强凌弱不是武术,阴招险招更不是武术,以弱胜强、点到为止才是武术的智慧所在,黄啸侠以此教育并影响学生;其次,黄啸侠有兼爱之心、仁爱之意。1979年,在广西南宁第一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黄啸侠看见一名福建的拳师在用手臂打坚硬的黄岗石桩,就问他此种练功方法在哪里学的,福建拳师说是学习广东黄啸侠的“铁臂鸳鸯手”,黄啸侠听后十分诧异,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后便劝解他不要再这样练习了,再练手臂会因角质化而被锯掉。可见,黄啸侠不以权贵、地位区分别人,他尽可能地关怀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种宽广的“德”也深刻影响着吾辈;最后,黄啸侠以德交友。他虽长于旧社会,但日常与粤剧小武梁荫棠、正骨医生林荫堂等结交,从不与黑社会人物交往,显示出黄啸侠对朋友的挑选也以“德”为标尺。
李旺华曾是黄啸侠在广州体育学院任教时的一名学生,他回忆说:“1975年,黄啸侠大师担任武术班教师,那时他已经75岁了,但是他的讲解、示范仍然非常清晰和优美,每学一个新动作,怎样攻与防,怎样反击对方,讲得我们心服口服。他的工作责任心非常强,对人很热情,他上一次课从来没有坐过,总是站着上课,下课时,直到同学们都走了他才离开,到了晚上还主动辅导我们。”黄啸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刻影响着年轻时期的李旺华,以至李旺华后来成为武术系主任时,仍兢兢业业地为了学生,并同样要求其他教师认真负责。时至今日,“课比天大”依然是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的教学传统与教师共识,这是黄啸侠精神在当代流传的有力彰显。
3 黄啸侠精神的当代传扬
3.1 突出地域特色,将黄啸侠精神打造为岭南武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课堂教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黄啸侠精神作为典型的、具有红色意义的、彰显地域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理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特色内容。
在岭南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中,要以黄啸侠拳法为抓手,以黄啸侠精神为突破,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的武德修养。黄啸侠拳法中蕴含了南派、北派甚至是外域武技的技法痕迹,涵盖了黄啸侠拜师学拳的人生经历,还具有鲜明的技击价值,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优质教材。教学中要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原则,将完整套路拆解为喂招——拆招的单个技法,培养学生自强自信、勇于拼搏、敢于亮剑的意志品质,形成“意志+对抗”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独生子女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另外,将黄啸侠拳法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2020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视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武术教育中,就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武德的作用。武德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对武术人行为的规约,也是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仁”是武德的最终指向,具体来讲,是指在人类合作中讲究“忠”,在人类冲突中讲究“恕”,[7]有了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武术从纯技术范畴进化为高尚人格的实践途径。结合黄啸侠精神,一方面是让学生做到最基本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另外,让学生领略黄啸侠的学习、革命与教育生涯,鼓励他们学习本领,一身正气,自强不息,报效祖国。
3.2 深挖黄啸侠精神基因,占领黄啸侠研究的学术高地
黄啸侠拳会是黄啸侠精神在社会传播的重要传承地,而作为黄啸侠晚年从事武术教育的体育专业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文化传承功能,肩负起弘扬黄啸侠精神的重任。
爱国、尚武、崇德是黄啸侠精神的主要表现,其中,爱国是黄啸侠精神的内核,尚武、崇德是其精神的两翼,沿着这条路线继续深挖,还有坚守理想、践行初心、不负人民的精神彰显,这也与伟大的建党精神不谋而合,对于黄啸侠精神的持续挖掘,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领会黄啸侠精神的内涵,有利于丰富岭南武术课程思政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立体地感受红色形象。与此同时,高校要发挥科学研究功能,作为教师要有研究黄啸侠的意识,多对黄啸侠故居以及黄啸侠拳会进行走访调研,形成更加深入的人物志。可组建黄啸侠大师工作室,整理黄啸侠大师的技法与理论,并将其奉献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传承于后人,传播于世界,让黄啸侠精神真正成为一种武术符号。及于学生,黄啸侠精神又为本科生以及硕士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了更多的方向,这类选题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比宽泛的文化研究或成套路的现状调查研究都更有价值。让黄啸侠精神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让体育专业高等院校成为黄啸侠精神研究的新学术高地。
3.3 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好开学第一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人并不是要成就一番事业才有用,也并不是要登上历史舞台才精彩,中国历史之所以伟大,正是由一大批毫无历史功绩但却承载着中国精神的人来负荷此历史的。基于此,当下的每一个人不要认为自己与历史毫不相关,特别是高校学生更不能脱离历史,应当教育他们担起传承中国精神的重任,特别是爱国精神。爱国是黄啸侠精神的内核,对于黄啸侠爱国精神的学习,不仅要有文化层面的文字,还要有可以近距离感受的实物,增强黄啸侠精神的温度,促使黄啸侠精神的展示更加立体。2017年11月,黄啸侠武学思想研讨会暨黄啸侠铜像揭幕仪式在广州举行,与此同时,广州体育学院还在图书馆设立了岭南武术展览馆,里面有许多与黄啸侠有关的实物展示。黄啸侠铜像矗立在武术学院门前,像是一种对武学的守候,铜像取名“归来”,预示着黄啸侠精神的留存与代代传承,站立于铜像面前仿佛能感受到战乱时期的动乱与不安,感受到山河破碎的哀婉与杀敌报国的豪情。黄啸侠铜像以及岭南武术展览馆可作为黄啸侠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成为新生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还可布置黄啸侠事迹陈列室,并组建讲解员团队,为全国大学生生动讲述黄啸侠生平及其精神。以上实物的建立与建设,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到了实处。
4 结语
我们学习黄啸侠精神,学习他爱国卫国,与国同在;学习他好武尚武,一生坚守;学习他习德崇德,淤泥不染,濯涟不妖。精神需要传承,历史亟待赓续,青年一代要接过传扬黄啸侠精神的大旗,将黄啸侠精神融入到自己人生的“志”与“业”之中,不负时代,不辱使命。高等院校也要创造性地发挥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弘扬黄啸侠精神,讲好黄啸侠故事,培养好新时代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