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国际化研究综述

2023-01-21

武术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国际化武术

余 洋 温 搏

1.吉林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2.韩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3.韩国又石大学,全州 完州郡 55337

武术国际化历程饱经风霜、备尝艰苦,现今中华武术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1],国际武联现已有155个会员[2],世锦赛每届都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青少年世锦赛则一般有40-50个国家参赛。随着武术成功进入青奥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以及国际武联总部迁至瑞士洛桑,中华武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3],武术“走出去”有了一定的基础。《“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基于此,本文对1998年至2022年期间的武术国际化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评述,以期对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武术国际化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研究

1.1 武术国际化必要性研究

马敏跃,邹国建,胡望洋,赵钟晖(2004)研究认为,开展中华武术文化国际化教育势在必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和认识武术文化的主客观阻碍因素,阻碍着武术走向国际。因此,培养西方人士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4]。邱丕相,曾天雪,刘树军(2010)研究认为,20世纪后期文化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进入21世纪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21世纪后期的竞争表现为文化上的竞争,中国文化应走出去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国家说明自己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回应外在世界的质疑和挑战、保障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合理利益等都,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5]。杨建营,杨建英,郭远巧(2011)就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为何必须承担起塑造国家形象的使命和应该如何根据国家需要打造武术国际化推广的新方向,进行了讨论[6]。虞定海,刘靖(2014)在《批判与重建:武术国际化传播反思》一文中提出了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样式,承载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从系统的整体发展面向来看,传统武术价值观的话语权之提升势在必行[7]。

1.2 武术国际化现实意义研究

夏虹,张学飞,杨梅,康昌发(2003)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中探讨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意义。即武术的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往来和武术国际间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武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武术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跨国武术产业活动的理解和管理等[8]。文善恬(2009)研究认为,武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普世价值观被世界各族人民接纳、认可的过程[9]。吴松,王岗(2010)从“文化形象”的视角将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界定为一种“文化输出”活动,具有塑造“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10]。杨建营,杨建英,郭远巧(2011)在《国家形象视角下的武术国际化推广研究》中认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要承担起消解西方媒体制造的“中国威胁论”,塑造“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的时代使命。董川,陈玲,邵继萍、上官辰笛(2019)详细阐述了“武术文化自信”构建能够推动武术国际化或世界性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决定的[11]。总之,站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国家形象的高度来看,武术国际化无疑是新时代中华武术的重要使命。

2 武术国际化历程与武术国际传播历程研究

武术国际化历程的探讨不能回避武术国际传播历程,明晰二者关系有利于促进武术国际化研究的成熟。武术国际传播与武术国际化问题基本是重叠在一起的。当然,若从严格的学理角度来分析,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学术侧重,但如以“发展”及其“历程”为基本的视角,则其间的分野又会或多或少地被淡化。“武术国际化”与“武术国际传播”相同之处:从词性上看,二者都是动词,从研究内容看,二者相同。“武术国际化”与“武术国际传播”不同之处:武术国际传播研究有比较成熟的基础理论作支撑,武术国际化研究内容相对显得比较杂乱,不具系统性[12]。

2.1 武术国际化历程研究

早在20世纪以前武术国际化传播已经开展,虽然传播程度不高,传播内容也有限,但是它对今天武术国际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武术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的过程表现在1949年前以亚洲为中心的武术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之前的非武术主体的武术国际化传播,从1982年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国际化发展这三个阶段[13,14]。尤其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治挂帅”的访问表演开启了武术对外交流的新形势,“文革”时期的“武术访美”推动了武术对外交流的逐步恢复与发展,改革开放后竞技武术引领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21世纪初“武术入奥”事件见证了武术对外交流的辉煌[15]。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吕韶钧(2018)根据其指导方针的转变将武术国际推广大致划定为:1982年之前的1.0时代,从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至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上,武术又被列为特设项目的2.0时代,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武术国际推广进入了3.0时代[16]。郭志禹(2002)对竞技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历史、文化、体育多学科的综合探析。认为竞技武术是中西融合的产物,经过3次中西融合才实现了国际化[17]。还有学者采用武术家群体口述历史与文献梳理互证的研究方法,发现竞技武术套路国际化发展的开端是访美表演、推进是援外交流、转折是赛事举办、其走向则是奥运之路的历程[18]。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是走进奥运会,最终目标是走向世界、走向国际[19]。温搏(2020)在《武术入奥与国际化》中谈到国际武联曾分别于2001年、2008年和2011年3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入奥申请,并于第三次入围2020年东京奥运会8个备选项目,但最终均无缘东京奥运会。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通过武术被列入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标志着武术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

2.2 武术国际传播历程研究

王开文(2002)主要围绕武术在美洲早期传播的具体路程与形式进行了阐述。认为矿工入美潮、家族帮会等武术社团组织活动的建立兴起为后来武术在美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邱丕相,郭玉成(2002)从传播学角度,将武术国际传播历程划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22]。孟涛,蔡仲林(2013)对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历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综合因素将武术在美国的传播历程划分为“淘金热”时期、“冷战”时期、“中、美关系解冻”时期和“全球化”时期[23]。卢安,姜传银(2017)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可分为无意识传播(自然传播)和有意识传播(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两个阶段[24]。武术国际传播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汇的时代特征。武术移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武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播重点逐渐从技术传播转向文化传播,构建大国形象成为了武术国际传播的主要使命。

3 武术国际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3.1 武术国际化问题研究

武术国际化内部问题是制约武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学者们就此展开了探讨。杨啸原(2005)研究认为武术要走向世界,前提是需要克服制约自身发展的“管办一体的武术发展模式”“本土化的管理模式”和“传统的思维模式”等因素[25]。赵岷,李翠霞(2006)指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武术存在着“封闭性”“非科学性”“宗派性”“模糊性”“体悟性”等特点,对武术中所蕴涵的历史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审视与反思是武术国际化需要直面的问题[26]。孙鸿志,王岗(2011)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核心问题是理念的缺失[27]。目前,我国学者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重视不足,竞技武术不能完整呈现中国武术的内涵,武术基础理论严重滞后于技术[28],武术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文化缺失在武术国际化推广过程中依然严重。众多学者通过资料分析、专家访谈、比较法等方法从推广范围、竞技武术、项目类比、武术师资、品牌认知等角度深入探讨了武术国际化推广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的研究结果归类如下:(1)武术推广问题:武术在国际上的推广和普及力度不够,在世界各州发展极不平衡[29,30]。武术师资高端人才、武术教学水平低下[31,32]。武术的教学推广内容、技术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33]。武术推广体系不成熟、模式不灵活、路径单一、速度缓慢[34];(2)武术竞赛问题:武术的竞赛内容、规则不够全面、科学,缺乏全球通用的竞赛规则。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发展不协调,竞技武术缺乏观赏性;(3)武术宣传问题:夸张的功夫电影等造成武术宣传上的误导,造成了对文化的误读[35];(4)武术品牌问题:缺少国际民众普遍认可的武术品牌,如文化产品、竞赛品牌、服饰品牌、时尚品牌及其效应的打造[36];(5)语言、文字障碍问题:武术的不可译性是困扰翻译理论界多年的问题,武术翻译人员供不应求,翻译研究滞后,英译本数量匮乏等[37-40];(6)武术产业问题:武术产业规模较小,创新不足。武术活动处于一种自发、松散、随意的状态,偏重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武术市场运行体系和管理体系,致使后劲不足[41]。(7)武术入奥问题:进入夏季奥运会是武术国际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众多学者对武术入奥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普及性、文化的“不兼容”性、设项问题成为限制武术入奥的重要原因[42-53]。也有学者认为武术进入奥运会失利的原因主要是武术的国际化程度不够而不是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54]。

在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学者对影响武术国际化的外部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及价值观的讨论。任丽娟,申玲(2006)认为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即是中西文化的集体本位价值取向不同、中西文化的道德倾向不同[55],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最终导致了中国武术对外传播“空间非正义”的形成,而这种“空间上的非正义”正是困扰当前中国武术对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因素[56]。孟涛,蔡仲林(2013)以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认为“他者”形象造成武术传播的文化障碍。面对飞速崛起的中国,“中国威胁论”的传播使中国武术就成为了一种他者文化。西方体育为了确保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上的主流地位,而努力地消除“他文化”对“本文化”地位的抢夺[57]。此外,徐向东(2015)指出东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主要体现为思维方式的冲突、文化理念的冲突、衡量标准的冲突[58]。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拥有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中国武术与生俱来的他者身份烙印成为武术在美国和世界传播的文化障碍。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武术所蕴藏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遭遇了曲解和误读,其文化精髓无法得到有效传递[59]。由于中西方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兼容”性,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码产生“不见”或“洞见”,造成了认同危机[60,61]。

3.2 武术国际化对策研究

诸多专家进行以武术入奥为目标的武术国际竞赛改革与创新研究,以此助力武术国际化发展。陈青山(1998)早在1998年就建议了散手竞技市场应该如何运作,竞赛规则与体系如何制定,武术相关产业如何发展等问题,使散手运动与世界竞技体育接轨被世界人民所接受[62]。何英(2009)分析武术进入奥运会失利的原因,提出必须设定武术的国际化战略目标,以受众需求为中心改造竞技武术,成立专门的发展推广机构和培养武术国际化人才,并借鉴跆拳道国际化推广和入奥的经验。陈新萌(2018)分析了竞技武术国际化发展历程、问题后,提出了竞技武术国际化应订立规范标准与简化动作、创新难度技术与改革动作编排、建立公平公正的执裁制度与评价方法的协调一致、树立文化自信与和谐发展4条对策。安晓辉(2010)以第9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为视角,对竞技武术的洲际普及率、参赛率、洲际整体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对后奥运时代武术的国际化推广与发展进行了设计,其根据不同地区的武术发展现状,结合武术推广战略选择的原则制定推广战略矩阵[63]。郑健(2016)统计出2015有重要影响力的武术国际赛事活动就多达40项,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武术爱好者被武术国际赛事独特的魅力所吸引。提出了通过大型赛事活动来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构想,并在此背景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国际赛事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正确处理武术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构建武术国际赛事品牌[64]。“后奥运时代”学者们有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有学者提出武术发展应以普及与推广为首任,武术普及与推广应基于武术文化遗产挖整与保护的前提、武术整体与和谐发展的原则展开[65]。张长念(2021)研究认为,应对传统上的格斗武技进行现代“文明化”改造,使之符合奥运的人文、拼搏精神,以利其国际传播,我国现代太极推手成为中国武术入奥的最佳形式之一[66]。

新时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走出去”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武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全球化背景下,学者们运用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综合文化学、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创新学、市场营销学、运动训练学等多学科的整合对武术的国际发展进行研究。陈建民(2008)提出全球化对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中国武术要在当前跨文化全球传播中取得成功,必须找到中国武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点,实行中国武术的文化重构,以“和而不同”为目标作为国际传播的文化诉求,开创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新局面[67]。王路遥(2005)认为必须树立全球意识,构建超越竞技武术的新型发展体系,促进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步伐。包括在发展观念、武术科学理论、竞技技术、武术教学训练方法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68]。李龙,虞定海(2009)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思考》中提出武术教育国际化和民族化两条发展路线[69]。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升温,国际合作呈现碎片化趋势。这些现实为世界埋下了诸多不确定性。如何破解这些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给出了新型全球化的解题思路即“一带一路”,正式打开新型全球化大门的钥匙。“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武术国际化传播开创了全面开放的均衡格局,提供了互利平等的交流平台。学者们就武术国际化的“迭代升级”及战略调整进行讨论,以适应新时代武术国际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70]。吕韶钧(2018)认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质就是要建立种全球合作新模式和国际交流新机制,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年、2015年、2016—201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国际民众认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项目中武术一直名列前茅。有学者认为中华武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主要定位应是从文化的三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关系”全方位展现中国和谐文化[71]。还有学者们从战略转型、文化的转向对中国武术国际的国际传播推广进行了研究,例如:吕韶钧(2018)认为武术国际推广理应做出文化向“柔传播”“走进去”转型,武术向“国际性”“健康服务”转型,这才是武术文化打造国际影响力的核心价值之所在。王国志、张宗豪、张艳(2018)研究认为:(1)应扭转当今武术国际传播的偏向,实现新的传播转向。武术项目、传播途径、武术文化向传统和现代并举、“一体”和“多元”共彰、文武兼备方向转向;(2)应加强中国武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传播理念、策略、渠道、语言向“交流对话”“软传播”“多元”“多样”的方向转向;(3)应提高中国武术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炼出武术资源、武术文化品牌、复合型武术人才、国际和国内高校合作、武术文化企业、武术文化产品等要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70]。陆小黑,吴杰(2019)分析和探讨了应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武术发展的空间非正义问题,认为在全球发展背景下“一带一路”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新机制和新举措,其正在为中国武术的全球化发展构筑新的“空间正义”。陆小黑,张道鑫等(2020)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高度文化自信及中国武术“走出去”深度结合,认为中国武术“走出去”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纲领、模式、内容、方案出发,从横向和纵向出发构建出中国武术“走出去”的实施路径[72]。金峰,李士英(2021)提出中国武术“走出去”的路径,即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多元参与主体;加强双向交流,建立长效机制;深化“本土+专才”双轨驱动模式,提振武术深入度;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落地形式[73]。李凤梅,刘晓蕾,李铖,孟涛(2021)实地考察了“一带一路”沿线中欧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部分国家武术的海外推广情况,提出了给予海外武术传播者全方位支持、实现武术海外推广的精准性操作,提供武术海外推广的支撑力量[74]。

作为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推广平台,孔子学院迄今已有超过16年的发展历史。武术文化能为孔子学院提供一种具有强大传播力的文化符号,而孔子学院则为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传播途径或传播方式。两者互促的模式下学者们从多角度开展了武术国际化探讨。朴一哲,杜舒书(2010)肯定了孔子学院是推广和弘扬武术文化的可行模式,建议将孔子学院塑造成一个高质量、高规格、非赢利性的武术文化推广机构[75]。虞定海和张茂林(2011)、李守培和郭玉成(2011)、崔苗苗(2014)等学者认为武术与孔子学院具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共同诉求,孔子学院武术推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76-79]。张萍、梁勤超、吴明冬(2017)论证并探讨了孔子学院发展中可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提供的经验。认为孔子学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语言障碍,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和经验借鉴。对孔子学院而言,武术内容的加入不仅使汉语的学习充满乐趣和活力,还为汉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两者在实践中应深化合作,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80]。众多研究者认为将孔子学院与传统武术结合起来是未来孔子学院发展的一大趋势。李颖(2012)以形成中国武术对外宣传品牌效应为目标。建议采取完善孔子学院武术课堂、建立武术表演团、组建武术专家团、建立武术交流处等措施,结合孔子学院办学方针重新调整中国武术对外发展策略,整合完善武术资源的路径[81]。部分学者从跨文化视阈下,探讨武术的传播机制:陈波,冯红静(2014)提出在孔子学院平台基础上建立“规范式”的技术资格认证体系、采用“分销式”的传播手段、打造“特色式”的武术文化培训基地以及拓宽“合作式”的传播渠道[82]。骆红斌(2015)以孔子学院网络传播为例提出了包括: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完善课程设置与合理武术文化传播内容、加强文化宣传、分类反馈效益[83]的方式解决武术跨文化传播困境。薛军,崔景辉(2019)访谈了国家汉办师资处负责人、孔院院长以及孔子学院武术教师,实地考察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孔子学院,提出了基于孔子学院“汉语+”办学模式下的武术传播标准化方法:孔子学院武术传播内容的标准化、孔子学院武术传播形式多样化、孔子学院武术师资培养的标准化、孔子学院武术考核评价体系的标准化[84]。

近些年来,运用“互联网+”和新型媒体等手段进行武术国家传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武术界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与日俱增。于翠兰(2005)将武术与柔道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现状进行对比,并在《武术国际传播状况的跨文化调查》后,提出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应该与互联网相辅相成,武打影视片、国外习练群体、书刊光碟、派遣武术教师、武术团体交流表演和比赛、创办武术学校等是中华武术向国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85-86]。孙超(2017)研究认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需要结合大数据时代传播的特点从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做出改变,建议利用新型媒体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对每一种传播途径跟踪把关防止失衡、根据传播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及时调整方案[87]。赵卓,林海岩,章王楠(2020)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提出“大文化观”“武术入奥”、段位制推广、机制建设打造项目全新形象,推进武术国际化发展[88]。提出通过建构中国武术文化形象来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发展策略。杨晓斌(2010)从军事交流的角度提出了发挥军事交流优势,开辟武术国际化发展新路的观点[89]。孟涛(2014)从舞台武术表演的角度分析对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影响,认为舞台武术表演这种形式在拓宽武术的传播渠道的同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使中华武术得传播更广泛、更快速[90]。戴国斌、李文博(2019)研究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推进的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视域下,必须强化“武术是文化”的认识,继承“丝绸之路”和“儒家文化圈”的历史经验,树立“服务国家,联通世界,提升影响”的建设目标[91]。还有学者从最新的国际教育思潮之一“跨文化教育”的视角进行探讨:孙刚(2017)基于政治、教育、武术发展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从研究特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武术国际化跨文化教育的初步设想[92]。陶萍,朱珊珊,吴晓龙(2021)进行了武术国际传播者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93]。

4 结语

有关武术国际化的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中的武术国际化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武术国际化历程和武术传播历程、武术国际化问题对策等主要方面及代表性观点进行了综述研究。武术国际化研究呈现出以下特征:武术国际化传播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成为研究重点,新媒介与“互联网+”成为研究热点,海外个案研究和项目借鉴研究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跨学科和多视角下的研究拓宽了研究的视域,武术国际化学理的研究及武术价值功能的凝练,创新与诠释日渐丰富。按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目标审视,武术国际化研究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还不够深入,仍有深化空间。主要表现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武术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武术学理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互证研究比较欠缺等。因此,“十四五”时期武术国际化研究应聚焦于提高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推动武术国际化高质量发展、重视武术国际化学理的创新性发展等方面。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国际化武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华武术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