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武术传播研究

2023-01-21韦运秀颜下里

武术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武术公众受众

韦运秀 颜下里

1.西安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2.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1 前言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类似于武术的很多传统技艺都有待传承,这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武术能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独树一帜,并且延绵到现在必定有其独特魅力,不论外界对中华武术的评论如何,这项技艺对人们强身健体依旧大有裨益。通过学习武术,达到健身目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武术的传承,使得武术在往后更为悠久的历史中绵延,这是每个武术人心中的目标,也是行动的心火来源。首先,民族文化通常蕴含丰富的内涵,这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中国武术融合哲理、医学、拳理,并且有防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效。其次,中国武术不仅体现了健身理念,更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思想。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体育人具有的积极体育观和价值观也来源于此。武术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在体育文化领域具备的创造力与卓越的造诣,这是西方国家不曾拥有的,也是我国体育工作者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截止到2021年的12月份,中国的网民规模约为10.3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为73%,相较于2020年整整提高了2.6个百分点。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到每家每户,互联网用户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短视频以及自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互联网+”背景下武术文化传播策略研究》指出:科技进步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互联网为当代背景下的武术传播提供了传播与发展途径。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文化(涵盖中华武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也对当今武术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是对武术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优势、传播方式和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策略。

2.2 研究方法

2.2.1 专家访谈法

对有代表性的武术名家进行采访,调查者根据专家提供的信息撰写论文,使得内容更具权威性。

2.2.2 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各项数据分析研究,认识互联网与武术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预测效果。

2.2.3 文献资料法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武术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现状。文献资料法对于大多数从事研究工作都比较适用,它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提炼整合,研究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规律。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 互联网对武术传播的优势

3.1.1 互联网增进了武术产业链的发展

互联网作为良好的资源共享与传播平台,实现了传播内容不同分支的碰撞与融合,武术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结合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武术文化和学习方式。[1]这不仅能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打破地域局限,还能形成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带动旅游、文化、技术、衍生品行业等的繁荣。据调查,很多互联网平台账号不仅仅是武术文化的传播,大部分平台账号都开通了“购物车”,进行商业模式传播如:服饰、武术鞋、武术器械、武术道具等商品。互联网与武术的结合体现出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1.2 互联网增进了武术的传播广度

首先,武术在互联网时代下进行传播,降低了传播的难度,大大提升了传播的效率。传播成本低、便捷性强、时效快等特性也大大提升了武术文化的网络传播效率。[2]其次,互联网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以及信息共享度。[3]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用户可以自主享用各种信息,甚至查阅者自身也可以以互联网为平台,为其他提问者提供信息。他可以是受众者也可以作为传播者,他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最后,互联网增进武术传播广度的同时也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

3.1.3 互联网对武术的传播激发了大众兴趣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媒体,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并解读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互联网论坛给大众建立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众可以畅享自己的观点,结识志同道合的良友,这极大提高了大众对武术文化的兴趣。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对武术感兴趣又缺乏教学资源的人来说,互联网无疑是学习武术的最佳择选,他们可以通过搜集一些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这增加了受众对武术的体验感,更能激发大众对武术的向往和热爱。武术具有强身健体和防身的功效,更能吸引群众,其受众的对象非常广,无论是少儿、青年还是老年都为之心动。总之,这种跨地域的传播方式给予了大众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3.2 互联网时代武术的传播方式

3.2.1 短视频

互联网不单单是一个信息承载平台,近年来信息科技呈爆炸式发展,就武术传播的大环境来分析,武术传播的方式也出现了较多变化,其中最具有突出性的就是从文字到视频的转变。本论文以抖音App为例进行研究,较少的视频数量却有上百万的粉丝总数和获赞量。这表明通过视频的传播让大众以一种视觉的冲击使得受众者更容易主动了解武术,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仅从文字的角度理解武术概念,通常颇为晦涩难懂,也就需要所谓的“悟性”,但通过视频的分析以及远距离、多层次、更细微的动作指导,使武术的学习难度大大降低了,这对武术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3.2.2 微信公众号

相对于微博账号个体性较突出的特点,微信公众号作为另一类网络平台则更显官方与正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以“武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获得大量武术类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具有可移动性强、用户随时随地都可查阅且用户群体不限的特点。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还具有关注率高、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但是,据调查武术类公众号,大多为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原创性内容较少;官方公众号比较少,权威性不高。据此,公众号存在视频和文章的重复率高、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总之,武术自媒体公众号往往传播内容丰富,原创性文章相对较多;武术官方公众号更具权威性,但其内容多属于视频转载和文章转发,原创性文章缺少个人特色。

3.2.3 综合性的网络资源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武术传播特色之一就是可以现场直播关于武术的各类新闻及赛事,让大众能在第一时间熟悉其所需的武术新闻信息如:武术赛事的预告、武术活动、武术产品以及与武术发展相关的一些文件等,这些与武术相关的信息都会精准而迅速在网上发布。并且,任何人都可以检索并获取相关的网页,这样就能随时看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各类武术新闻信息。搜索引擎也会自动根据用户平时对武术信息的搜索记录自动推出武术新闻和广告,以提高了武术的传播力。总之,搜索网站的发展让人们能够更精准,更迅速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3.3 互联网传播武术文化面临的问题

3.3.1 互联网平台的武术信息错杂误导受众对武术的正确理解

互联网平台的交流不受约束,一般都是进行匿名互动,这会造成平台用户的随意性,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一些自控能力不强和辨别能力不高的人来说很容易被误导,加之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使得一些虚假、夸大其词以及无意义的言辞在网上散布。[4]除此之外,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彩,而一些用户为了增加收视率而刻意制造一些蛊惑人心的信息从而误导受众对武术的真正理解。

3.3.2 过度依赖互联网传播影响受众的实际体验感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身体活动形式,其所传达的身体文化信息主要来源于练武活动所表现出的身体符号。武术既究形体规范,又要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受众者通过显示屏来学习,如果仅凭自己意会的模仿练习难以领会武术真正的技术风格和动作要领,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局限思维,而且过于依赖互联网的学习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人们学习、交流武术亲身体验的机会。[5]因此,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获取线上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际的体验感。

3.3.3 武术在网络传播中武术文化内涵的缺失

武德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武德,即武术道德它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这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品德。通常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只停留在功能价值层面:即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的娱乐价值和武术的攻防价值。[6]所以,在网络传播中可见武术文化内涵存在着极大的缺失,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识也比较浅薄。

3.3.4 传播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和弘扬上应具备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前大多数传播方式都是以线下的传播模式为主,传播过程都是在现实中口手相传,一对一教学,这对于传播的范围和数量很受限。[7]除此之外,互联网有许多的传播平台和媒体网站,但大多数的网站和平台都呈现出一种没有特色、主体不明显的特征。如许多网站的内容相似,且掺杂很多功利广告和一些无意义的内容。

4 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具有时效性、便利性、互动性等特点,通过互联网传播武术文化,能大大提高武术的传播效率。建议:(1)整合互联网传播内容,规范武术传播平台。(2)提高受众的实际体验感。(3)加强武术内容的丰富度并积极宣传。(4)发展多元武术传播模式。

猜你喜欢

武术公众受众
中华武术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