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命名与价值

2023-01-21郭艳华刘一静

武术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武术民族传统

郭艳华 刘一静

1.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2.交口县第一中学,山西 吕梁 033000

1 前言

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以来,招生模式与专项设置主要围绕武术专项来进行,在2011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之后,武术专项学生辅修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2022年具有该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有58所,计划招生2000多名学生,与2011年招生3000多名相比,不仅已经面临个别停招与整体性缩招现象,而且一些高校依然在申请建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年为45所)。一方面该专业招生制度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从事者无法进入该专业学习,而且一些优秀生源也不屑于考取该专业;另一方面,招生需求与合格生源严重失调,“学校多,生源少”的现象愈演愈烈;而在校学生培养质量低、精英人才产出少、学生怠慢课堂教学等现象早已是该专业建设的顽疾。“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表面看该专业招生单位在不断增加,健身气功、射箭、龙舟、骑马、舞龙舞狮等其他民族体育项目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但长期积累的招生体制、学生培养、建设目的等问题正使该专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命名与反思

2.1 武术专业还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命名问题

无论是1983年武术理论与方法命名时期,1990年武术理论与方法(含气功研究)时期,还是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命名时期,以及2011年持续至今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命名时期,从该专业招生、培养目标,到培养方案,再到课程设置依然是以武术为主体,命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实是以武术为主,辅修部分民族体育项目的专业。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素,在19世纪后叶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生存危机,1932年刘长春参加现代奥运会预赛即遭淘汰的直接历史因素,造成了影响至今的“土洋体育之争”,争论的结果除了为武术争得一席发展之地外,面临的依然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从技术到组织的整体性衰落。正是在这一时期,武术开始进入到现代学校教育行列,“1911年马良邀集一些武术名家,发起编辑武术教材,并将此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1]“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方案。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2]

新中国成立后,曾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并在1953年举办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63 年教育部颁布的第一次《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武术是体育学科下设置的8个专业之一。1985年,随着武术研究院的成立,各大院校先后成立了武术系,伴随着武术系建设的日益完善,在1997年的本科目录调整中,一些学者提出将武术专业扩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是,这只是名称的转变,其内容依然以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专项设置也只是围绕着武术项目来做。因此,在2011年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有学者提出要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改为武术专业,但这一观点遭到民族传统体育学者或武术学者的坚决反对,为了调和争论双方的观点,在本次专业目录调整中,将名称改为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一命名的改动更是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武术本应该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下位概念,不能够以同位语的方式出现在我国本科专业目录之中。但是,即便如此,在2011年之后该专业建设也没有太大改变,依然以武术为主,实质是武术专项学生辅修舞龙舞狮、健身气功等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问题还不仅如此,一些在社会中开展较好的体育项目并不能够以同等的方式进入高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如传统射艺,由于该专业建设者的忽视,在一些高校中,传统射艺被列为体育休闲系的重要课程。在民族传统体育博士论文的选题中非武术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占比较低,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大多出自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学者。

2.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命名的反思

“现代体育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今日我们用汉语‘体育’一词所指称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所闻、所见和亲历其中的人的这种活动,从根本上说乃是 19世纪中叶以后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3]不仅如此,在近现代以前的中国社会中我们并不用“体育”这一概念来指代我们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体育性质的文化活动,但包括武术、健身气功、秋千、跳绳等诸如此类的体育活动不仅被归类为“体育”类下,为了区分它与西方体育或者现代体育的不同,并且以“我国固有之体育”“传统体育”或者“民族传统体育”来命名。当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就陷入了以西方体育他者为参照的概念界定。如周伟良教授将其界定为“在中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4]胡小明先生提出的“民族体育的概念通常用来表述与世界范围内规范传播的现代体育竞技活动相对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5]熊志冲、张选惠、邱丕相等学者也有相似的界定,它是在西方体育文化风靡全球的语境下,先贤志士为了继承和保护我国固有之身体运动所提出的,是与西方体育文化相对照的概念,这是狭义层面的界定。所以,有学者提出“从广义角度看,‘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泛化为各国民族传统体育表述,而且也延伸为相对于官方体育的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以及相对于汉族体育的少数民族体育。’”[6]

上述界定,虽然一方面唤起了对我国固有体育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国固有体育的现代化进程,使人们产生“我国固有体育”不应具有现代体育竞技之特征的认识,或陷入现代体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其实,我国固有体育的历史文化空间很大,其中蕴藏着很多现代体育特征的底层因素。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包含着与西方体育文化参照下的内容,而且它也是由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转变,是民族传统体育自我现代化的内发历程。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界定应当超越以往与西方体育文化相对照的方式,认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所根植的中国文化历史与传统,回到民众日常生活实践中对民族体育以及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完整性总结。

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价值

3.1 提高武术专业运动员的教育水平

20世纪末,在奥运争光计划背景下,我国建立起了国家、省、市三级体育工作队、体育运动学校的人才选拔体制,八十年代在全国掀起的武术文化热潮,许多青少年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了武术的习练中,使运动员的再就业成为了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另外,武术作为一种具有技击功能的体育运动,虽然一方面可为品德优秀者提供防身健身、见义勇为的手段,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成为品德恶劣者犯罪的手段。新闻报道揭示了大量习武者犯罪的现象。为了增加专业运动员的理论与道德修养,1997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分别设立了运动训练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以提升运动员的教育水平,培养专业人才。截止到2022年,开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已经有58所,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设置齐全,不仅提高了运动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而且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传播与弘扬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当前该专业建设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受招生条件的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考生的报考条件是“必须具备二级及以上运动员资格”,理论课考试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和政治,并且难易程度远远低于普通高招考试。较低的录用门槛、单一的课程考试,决定运动员不仅理论积淀不足,而且知识面较狭窄。那么,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就应该补其短板,加强理论学习。但是,长期以来学界的主流观点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含套路、散手)专业方向培养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长学制教育模式符合未来社会体育市场需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7]竞技体育一支独秀的历史惯性,大学生体育竞赛的政策导向,致使教师要求学生加强技术训练,为学校争得荣誉,而且使本来就对体育竞赛情有独钟的体育单招学生依然认为唯竞技至上。造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大学教育中的设置更像职业技术教育,它更多的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模仿与体育运动学校模式的延续,并没有完全与大学教育相结合,仍然依赖着原有的专业技术教育路径。

3.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十九大报告,2018年3月,“中华民族”首次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宪法基础。[8]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的目标、利益和价值观联结起来的命运共同体,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社会生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它对内能够丰富各族人民生活,促进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如: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已经成为了团结各族人民的重要活动;对外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内容,能够以“我者”应对“他者”(西方体育)的文化冲击,如“土洋体育之争”“武术入奥”对民众的国家与民族观念的建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立以来,不仅在高校教育中开设了石锁、珍珠球、采花炮、摔跤、少数民族武术等项目,而且也拓展了民族传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了解中西体育文化差异与华夷之别,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交融交往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但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并未引起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从事者的足够重视。

3.3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几千年来的农耕伦理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过往生活方式的回味与怀念使传统文化复兴成为20世纪末的显著现象,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倍受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当下,随着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当代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发展模式,以及在世界体育中的地位与生存空间,不仅成为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史学、体育文化学等学者关注的问题,而且管理部门也专门下发文件提倡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同时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自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高校建立以来,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培养了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思维的人才,而且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还建设了一批省级、国家级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如:上海体院的武术项目、华侨大学的舞狮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八段锦项目、邯郸学院的太极项目、渤海大学的少北武术项目、浙江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龙舟项目、内江师范大学的峨眉武术等都是国家级传承基地。但是,当前在全国各地区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中武术项目依然是主流,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占比较少。

3.4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价值的改进策略

复兴民族传统体育必须“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不仅要开启学生的智力,而且要使其能够在智力境界上有所提升。因为“大学教育的首要职责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好像历史提前写好了一样,而是教育学生如何进入社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进行必要变革的能力。”[9]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大学教育中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专项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使学生有能够系统思考专项问题。因此,大学教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须根据大学教育理念进行适宜变革,不仅培养学生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通识课程内容的了解,而且应该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系统思考技术历史、教学、竞赛、科研、原理、训练、传承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专项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并熟知类目繁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破武术、摔跤等专项的单一设置,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项课程,并改进专项教学方式,将技术课教学与专项大百科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专项建设的综合认知,打造一批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4 结论与建议

1997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但如何建设该学科,如何设定教学目标与计划,如何选定教材,不仅没有相近学科可以借鉴,而且在后续发展中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也较匮乏。民族传统体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日太极拳外交,中俄少林武术外交,中印太极拳瑜伽外交,武术文化在联合国演出,中国体育文化入奥等活动,都显示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家建设、民族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作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者和推广者的主要阵地,其命名与价值直接关系着该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目的、文化传承等。建议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变迁、文化背景等重新界定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对该专业在大学中建设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以使其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武术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华武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