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党建+三农”促涉农高校就业发展路径探究*

2023-01-2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路荞华

区域治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学农三农情怀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路荞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在2021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要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1]。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育的摇篮,肩负着乡村人才培养、振兴国家农业事业的光荣使命,涉农高校要时刻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原则,充分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师生强国兴农情怀[2]。

近年来,国内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其中涉农高校大学生表现出的“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归农”、跨专业考研、跨专业就业等问题越来越普遍,严重偏离了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党建作为高校思想领域的重要抓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建“灯塔”作用,对于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学农爱农、强农兴农”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涉农高校大学生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农村面临着农产品供需失衡、农产品质量与市场要求质量不匹配、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恶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滞后等一系列失衡问题,急需一批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来填补农业农村上的空缺[3]。涉农人才培养面临着学农不爱农等问题,田曦等人对南京农业大学小样本调查发现:超过2/3的学生未来不愿意从事涉农工作;刘颖通过对河南省3所涉农专业学生探究涉农院校毕业生就业地区情况时发现,仅有1.35%愿意去国家急需人才的偏远农村就业[3-4]。综观国内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情况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依旧不是农科大学生就业选择主要考虑范围,农林牧渔行业不受当代青年喜欢,被选择的情况较为惨淡[5-6]。

(二)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普遍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7]。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的“三农”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一方面,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在学历层次、专业设置方面与现实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脱节[8]。涉农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学习内容与当前市场相比相对滞后,在找工作时,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高校涉农专业岗位资源有限。涉农岗位相较于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物联网等行业来说,在职业吸引力和招聘平台的曝光率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低水平的发展不仅不利于涉农高校学生就业,还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9]。

此外,高校涉农专业相较于非涉农专业存在招生不景气、毕业生就业不顺畅、创业无激情等情况,涉农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就业满意度低、就业形势严峻、整体就业难度大等现象,涉农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压力远高于非涉农专业毕业生,导致就业难已成为涉农专业的标签和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10]。

二、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

(一)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误区

涉农高校大学生自我定位偏高,毕业后多倾向于向大城市发展,期待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薪资高的工作,但随着大学教育的改革,学校招生人数显著上升,高等教育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经历,因此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竞争压力大,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加之当前社会形势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找工作变成找“铁饭碗”,迎来了“考公、考编”的热潮,导致涉农高校大学生选择基层就业的人群越来越少。据了解,绝大多数涉农专业的学生不愿从事农业方面工作,一方面是农业工作大多处于基层就业,农业企业发展规模小,工作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工作福利少、待遇差,就业机会少,人员流动性较大,工作不稳定;另一方面是大多数涉农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学农不爱农”心理,据统计,大多数学生是由于分数限制无奈选择涉农专业或被调剂到涉农专业,本身对涉农专业就存在抵触心理,加上有些家庭家长和学生对农业本身就存有误解,认为农业行业没前途、农业发展前景不好、农业工作又累工资又低,更使得学生不愿从事农业,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厌农心理严重,加重了涉农专业就业难的处境。

(二)涉农高校就业教育定位不清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三农”行业的发展,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来全面服务五大振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11]。涉农高校应将培养“三农”人才为己任,制定符合“三农”人才发展的课程设置和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充分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就目前来看,高校在教育体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弱,技能掌握少,学校教育与市场存在脱节。此外,很多高校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将学生精细化、特色化培养,课程设置相对笼统,没有打造自身的农业特色专业品牌,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职业规划不清晰,就业路径模糊。

(三)就业师资力量及专业化服务达不到要求

涉农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说,本身就存在招生难、就业难、学生存在误区多等特点,高校应当配备资深就业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共同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合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当前,大多数涉农高校的就业创业课教师往往由辅导员、行政老师兼任,他们日常忙于奔波自己的工作事务,很难抽出时间来了解每位学生的就业情况,加上有些辅导员、行政老师本身专业并不属于涉农专业,很多时候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在“学中教、教中学”的现象,不能系统性地从专业角度上给予学生合理的就业规划和指导,导致涉农专业的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此以往,就业局势越来越严峻。

三、党建引领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发展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端正大学生思想,正确树立大学生信念的保证。党建是魂,就业是本,党建是就业的方向标,就业是党建的展示岗[12]。本文通过以党建为引领,搭建“党建+三农”促涉农高校就业发展路径,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提高大学生“三农技能”,帮扶涉农高校“三农就业”。

(一)“党建+三农情怀”思想引领

“三农”情怀表现在对农民、农村、农业工作由衷的热爱,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农村事业发展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对农业事业的认知和情怀。党建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作用,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价值观,加强学生“学农爱农,弘农务农”情怀,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培育大学生“三农”情怀的主力军,他们通常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思想觉悟,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多为党员,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作用,将思政课穿插入党课,加大思政课力度和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师生思想觉悟。

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也是教书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一员,承担着专业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助农兴农”情怀的职责,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引导培养学生“三农”情怀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用自身对农业的热爱去带动学生,创新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营造比学赶超、“学农爱农”氛围。

榜样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道德风气,端正人的是非观、价值观。基层党组织可充分利用好“三会一课”和主题实践活动,挖掘“三农”模范,学习人物精神,将农业行业典型人物,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等事迹穿插党课,弘扬农业人物榜样精神。此外,党支部可定期邀请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开展座谈会,以面对面的方式分享就业经验,交流就业心得,座谈会的召开不仅可增进同学们的情谊,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还可以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端正对涉农工作的认知,引导学生理性就业、端正就业目标。

(二)“党建+三农技能”实践引领

为避免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脱节,基层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活力,制定系列方案,帮助涉农专业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主动出击,充分与涉农企业党组织对接。高校党组织可以专业课党员教师为依托,成立企业小分队,主动对接涉农企业人才培养,通过开展参观企业、设立企业服务岗、企业大讲堂、校企联培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岗位就业。

二是依托党建,定期开展涉农专业技能比拼活动。党支部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于每学期开展一次专业技能比拼活动,活动中可邀请优秀的专业技能教师开展前期技能培训、中期技能打分及后期技能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三是依托党建,定期召开读书分享会。党支部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师生党员广泛阅读涉农书籍,并以此为依托,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在领会专业奥秘、分享学习心得的同时,充分了解涉农专业的新技能、新方法,从而提升专业兴趣。

(三)“党建+三农就业”服务引领

为保证涉农专业学生顺利就业,打好就业攻坚战“最后一公里”,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组织活力,号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冲锋在前、披荆斩棘,为提高涉农高校就业率和就业水平做出应有贡献。

一是拓宽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号召力,引导涉农专业党员教师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寻找就业途径,拓宽就业市场,充分挖掘本专业就业岗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带动学生就业。

二是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党组织可依托党课,讲解国家对于“三农”方面的创业就业政策,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大胆创新,突破市场就业局限,寻找创业就业机会。

三是建立教师党员“一带一帮扶”机制。针对困难就业学生,基层党组织可引导党员教师自行结对,成立“一带一帮扶”师生小组,针对就业困难问题实施“一对一”帮扶,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难题,打好就业“最后一公里”。

四、结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高校就业领域的重中之重,涉农高校要以培养“三农”人才为己任,充分发挥好“三农”人才“造血池”功能,培养一批优秀的“学农爱农、强农兴农”青年,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光荣使命。涉农专业学生更要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关注农业时事热点,扎根基层,充分发挥好农业人才战斗堡垒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挖掘涉农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因素,并从“党建+三农”的角度,提出促进涉农专业学生就业思路,在丰富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进一步探究“党建+三农”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学农三农情怀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鼓励学农实践不只为避免五谷不分
感恩与报答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