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气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
2023-01-21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环境监控中心刘静民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环境监控中心 刘静民
近些年来,国家日趋重视污染防治,而大气污染防治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内容。就现阶段来讲,部分农村地区在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难以顺利达成污染防治目标。特别是随着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依据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及现状,科学制定污染监测及治理方案,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生态环境。
一、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
(一)农业生产污染
第一,不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提升农作物生长质量,需使用适量的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部分农户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盲目大量使用投入品,严重威胁到农村生态环境。化肥、农药中的挥发性有害物质较多,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将会散发有害气体,随之产生大气污染问题[1]。第二,秸秆焚烧。秸秆焚烧现象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时有发生。在秸秆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若秸秆没有充分燃烧,还会有氮氧化物产生,导致臭氧层遭到破坏。第三,随意堆积畜禽粪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推动下,农村畜牧业发展速度较快,显著提升了民众的收入水平。但部分农村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往往在养殖区域周围随意堆积畜禽粪便,在粪便发酵过程中,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将会大量产生,不但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农村生活污染
第一,垃圾焚烧。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地区的垃圾产生量呈现出逐渐增长的态势。部分农户依然沿用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在田间地头随意燃烧生活垃圾,导致产生二氧化硫、氧化氢等不同类型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到农村大气环境。第二,取暖污染。很多农村地区依然利用小锅炉、低效炉等设备取暖,将劣质烟煤、柴火等作为主要燃料[2]。这些取暖设备没有应用除尘、脱销等技术,在取暖过程中会向大气中排入大量有害气体。第三,车辆尾气污染。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居民的车辆持有量明显增多,汽车尾气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柴油农用车是农村区域机动车的主要类型,这些车辆具有较大的废气排放量,更容易造成环境污染问题[3]。此外,农村地区逐渐流入一些黄标车、老旧车辆、非法改装汽车等,也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
二、农村大气环境的监测内容及技术
为更好地治理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需先深入开展监测,了解农村地区的污染现状。依据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的污染治理方案,促使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提高。
(一)监测内容
第一,固体颗粒物。在农村大气环境监测中,固体颗粒物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指标。秸秆焚烧、生活垃圾焚烧等活动皆会产生固体颗粒物,其能够在大气中长时间悬浮。结合研究得知,固体颗粒物的吸附能力较强,会吸附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果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较多,在人们的呼吸过程中,这些颗粒物将会进入人体,侵蚀人的呼吸系统,增加肺气肿、肺栓塞、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率[4]。因此,要利用滤膜采样仪、光散射式粉尘仪等设备捕捉、测定固体颗粒物,及时向监测系统中上传监测数据。第二,二氧化硫。此种污染物质具备强烈的刺激气味,与大气中的水分相溶后会形成亚硫酸,随之出现酸雨现象。酸雨的腐蚀性较强,会威胁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预期产量目标得不到实现。同时,人们吸入二氧化硫后,很容易患上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现阶段,一般采用光度法、库伦滴定法等监测二氧化硫。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利用现代技术建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可即时性监测二氧化硫的质量浓度及变化规律。第三,挥发性有机物。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是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产生原因,涵盖有机氯化物、苯类化合物等多种类型。若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过高,将会对大气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威胁人体健康。目前,主要利用光谱法、全量气体采样法等监测挥发性有机物。
(二)监测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第一,立体监测技术。此种监测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具备全面性优势,依托地基平台、车载平台以及机载平台可以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布规律、排放通量等进行直接监测,帮助相关部门利用这些监测信息制定污染物防治方案。立体监测技术的核心是激光技术,通过应用细粒子激光雷达,可持续开展监测,且识别率、精准率较高。监测人员利用立体监测技术,既可以对大气流层中的污染物粒子类型进行准确识别,还可以科学判断各类污染物粒子的运动规律、分布状况等。第二,遥感监测技术。此种监测技术具有较广的监测范围,能够全面监测农村人居环境及大气层中的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在当前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实践中,一般利用遥感监测技术监测温室气体、臭氧含量等内容,监测人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够了解各类污染物含量的变化趋势,科学制定防治措施。其中,无人机是遥感监测技术的主要载体,具备机动灵活等优势。通过无人机上设置监测设备,能够高效采样监测区域大气污染物数据,之后向专用数据库中上传,由监测人员分析对比数据后,判断区域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同时,人员还可利用遥感卫星成像技术对大气成分、组成状况等进行分析,以图像形式直观展示各类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帮助环保管理人员深入掌握监测区域的大气污染程度及污染物类型[5]。
三、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法律制度是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开展依据,只有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才能够提升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现阶段,我国缺乏专门的农村大气污染防治法规,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涉及农村大气污染内容,但相关条文不够具体,难以为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以畜牧养殖造成的大气污染为例,《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指出各类养畜牧养殖场要对污染物及时处理,避免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恶臭气体,但这些条文中没有设计相应的监测指标,不符合当前农村大气污染防控形势。
(二)监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通过加强监管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水平。目前,部分地区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机制不够完善,无法顺利实现监管目标。例如,基层地区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基层环境执法力量严重不足,部分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此外,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是一项覆盖面较大的工作,需求较多的人员。但很多地区并未建设网格化监管体系,难以动态管理易造成大气污染的关键点,如秸秆焚烧、农业投入品使用等。
(三)农户环保意识较为薄弱
农户是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主体,只有不断提升农户的环保意识,规范农户的农业生产及生活行为,才能够逐步遏制大气环境污染。目前,部分基层农户没有认识到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与自身利益之间的联系,不能够主动配合与支持各项防治工作的开展。例如,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很多农户依然沿用农药防治模式,没有积极引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无公害技术。同时,盲目施用大量的含氮化肥,肥料挥发污染到大气环境。
(四)污染治理方案缺乏针对性
为提升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相关部门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污染治理方案。但部分地区没有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借鉴其他地区的污染治理经验,不能够明确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及治理重点,导致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效果得不到保证。同时,针对地区典型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的防治措施不够具体和针对,没有定期评估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实施效果。
四、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一)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在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实践中,需坚持“法治为本”的原则,逐步建设长效防治机制。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规定较少,无法有效指导并规范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深入实施。面对这种情况,需逐步制定农村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制度,依据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利用实质性法律条文替代原则性、建议性条文,集中分散在各类单法中的相关规定,最终形成统一的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6]。以畜禽养殖业为例,建议在法律制度中将NH3等污染物的厂界临界值要求、检测方法等增加进来,为农村地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实施提供有效指导。
(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为有效解决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问题,需依据“辖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大气污染防治监管机制进行建设,基层政府要认真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能,联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性设立基层环保机构,如可在乡镇设立环境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同时,要对现有基层环境执法力量进行整合,构建长效培训机制,向基层环保队伍传授大气污染监测、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促使基层环保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水平得到提高。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可逐步将涵盖县、乡镇、村三级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起来,设置适当数量的网格监督员,全方位管理散煤流通、秸秆焚烧、农业投入品使用等各个容易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环节。为更好地了解、应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主管部门要积极投入资金资源,强化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对农村地区主要污染物的分布状况、变化规律等动态追踪和了解,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大气环境动态监测过程中,需将大气环境质量报告及时公布给社会公众,促使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得到保障。此外,要精细化管理大气环境质量,深度解析大气污染源,在大气环境预警范围中纳入农村区域,一体化建设城乡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体系,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7]。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现阶段,部分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较为薄弱,没有意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污染大气环境的行为,阻碍到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事业的发展。因此,环保部门要联合村委等相关主体,深入组织开展以大气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居民充分认识到大气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常见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主动改变农业生产及生活方式,如不再使用小锅炉取暖、不再燃烧秸秆等。在宣传过程中,需综合利用多样性的途径与载体,扩大宣传覆盖范围。一方面,要在农村地区张贴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标语,利用村广播、宣传栏等定期宣传大气环境保护知识。另一方面,要联合当地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专题报道活动,生动介绍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必要性。同时,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宣传人员要结合各类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制作以大气环境污染防治为主题的图文、短视频等,建立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体系。在宣传内容方面,不能够一味宣传法律法规或复杂的专业知识,而是要从民众的角度出发,采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表述形式,着重讲解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对民众自身利益的影响,以便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明确污染治理重点
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制度、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的大气环境污染具有不同的成因。为提升农村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主管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认真分析、总结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及成因,明确大气环境污染治理重点,以便在重点领域集中各类资源,改善污染治理效果。第一,农业生产污染治理。为防控农业投入品造成的大气污染,需加强源头监管,依托大数据技术将化肥农药可追溯体系建设起来,避免市场中流通假冒伪劣产品,且要求经营者如实记录销售数量和种类,禁止销售禁用农药。结合当地农作物种植类型及土壤条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技术,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针对农村地区的秸秆焚烧现象,需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路径,联合相关企业回收农作物秸秆,让农户认识到秸秆的再利用价值。同时,在秸秆焚烧高发时间段内,要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动态开展监测,及时发现、处理秸秆焚烧现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惩处责任人,向农村居民公开通报。第二,畜牧养殖污染。引导大小养殖户充分重视畜禽粪便及污水的处理,引入现代化处理技术与设备,资源化利用各类养殖废弃物[8]。结合地区发展规划,科学布局养殖产业,引导养殖户逐步迁移到适宜养殖区域,深入推行种养结合等现代养殖模式,促使养殖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得到实现。第三,生活污染。深入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依据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科学布置垃圾桶等收集和处理设施,引导广大农村居民自觉抵制垃圾焚烧等危害大气环境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沼气等清洁燃料,逐步替代煤等传统燃料,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量。第四,车辆尾气污染。主管部门要日常化监管机动车尾气排放情况,专门制定针对性的奖励补贴政策,引导农村居民主动淘汰黄标车。同时,联合交警等职能部门组织交通执法活动,查处农村道路中行驶的非法改装车辆。通过制定这些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能够高效控制农村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大气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威胁到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需从法律制度、日常监测、监管执法、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完善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同时,为保证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效果,需深入分析当地农村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专门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