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中关村科创能力建设经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打造产业升级辐射带

2023-01-21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李昊

区域治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创硅谷中关村

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李昊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全文对外正式发布。值得关注的是,备受长三角行政、科创、企业、教育关注十余年的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次被纳入到国家“十四五”规划。

《纲要》第三十一章“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在第四节“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出“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纲要》具体说明为:“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

外界意识到,此次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的提法,与20世纪建设中关村的提法类似,更远也可以追溯到硅谷地区。经历了二战后的社会稳步崛起,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都开始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结合现代管理技术提升,国际社会逐渐进入到以高科技竞争的全新阶段。高新技术提升开始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其发展水平也反映在经济的多个角度,高新技术发展进入到崭新阶段。在探索高新技术发展的多个朝向中,高新技术园区逐渐成为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整合区域,将大学、科研、企业以及大量技术青年迅速高度融合,直接推动了企业发展最急需的技术进步,通过快速整合资源,将研究与开发的成绩迅速配合到适用对象,使得高新技术成为一种先进产品,实现最低成本向外界推广,最终形成企业发展的技术动能。

中关村即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步自20世纪80年代“电子一条街”,后被当地政府不断开拓其产业边际,1988年5月,中关村核心区域获得快速发展契机,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6月,中关村发展再次升级,国务院原则同意上同意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中关村发展过程中,更是得到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高度肯定,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走廊”提法同样经历了一个从长三角区域不断发轫,最后汇集成改革力量的过程。虽然受中关村影响巨大,也有着新时代的新特征,可以说是同样经历多年积淀,但开花结果却是不同味道。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视察松江时提出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与长三角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和水平”为根本遵循和指路明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实现了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不断实现了新跨越。

不过从整体思路上来审视,汇集领导重视后,中关村科技园区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自身建设也呈现出多个共同点。地理上由小及大、产业上由商业转多产业并重,制度上不断向深入开展,都成为其发展的优势基因。在中国“双创”产业不断兴起的大背景下,在未来二十年间也必将成为全国各个层面发展的有益借鉴。

一、地理层面布局——从一街一区到立足当地、辐射全国、链接全球

地理层面布局是中关村发展最独特的创新优势,也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模拟的重点规划。

外界理解中关村优势普遍将其与硅谷发展相比对,是因为两者皆与高等院校相邻,硅谷拥有斯坦福大学,而中关村则拥有清华、北大、中科院这样的中国一流邻居。以硅谷人才和技术积累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硅谷经济从经济区域划分角度上观察,还属于比较典型的农业区域,社会以农业建设者为主要劳动力,仅有800名制造业工人,大多数为食品加工企业效力。但硅谷拥有技术建设的关键,斯坦福大学,硅谷高新技术基本上源于斯坦福大学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成就外迁。自20世纪50年代起,斯坦福大学带动了周边经济不断向高新技术领域进步,随着西屋、瑞森、IBM在硅谷建立科技研究中心,硅谷开始逐渐成型,具备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动能。

观察中关村的发展,地理布局是其完成各类探索的起步关键,也是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核心要素。在地理布局上,三十余年来,已经从一街起步,过渡到多街区共同繁荣,从海淀区开始布局,落实到一区十六园,并向全国多园、世界多园的开展广义地理上的再度探索。中关村的崛起地理元素,首先在于其“电子一条街”的独到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中关村核心地段形成了以黄寺为核心的多品种电子市场及周边业务,之后随着业务不断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人民大学等外部资源,逐渐形成独特的地理优势。从地理应用角度来看,中关村成为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这多个“第一”背后,更也在于其不仅学习硅谷,也抓住时代脉络,共享时代精神。中关村从自身角度出发,在多方优势集中后,人才汇聚引发的行业开拓,随后则不断将内力转化为外力,逐渐将自身优势不断转化,引导北京乃至京外多个高新区联动,这也成为中关村运用地理优势的标签。

中关村凭借其地理优势,以科教为产业崛起基础,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人才资源最为密集、开拓智力最为丰富的中国首屈一指的核心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共涵盖科研院所206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7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大学院校41所,大学科技园2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34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现已形成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已见雏形。目前,在京外已设有27个共建园,并在硅谷,电子城设立19家海外联络处。

中关村在地理优势上的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最后发展为已地理优势为特有标尺,不断将地理优势变革为共建共生的地理全方位优势互补。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时代,地理优势作为具备新时代特色的发展理念,已经开始被政、企、研高度肯定,源自于基层生动实践的地理优势,最终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平台。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延续了中关村地理优势逐渐上升的思路,其“跨越之路”最终通过法律程序背书,纳入国家规划并成为国家行动,以五年周期实现地理优势共存共荣。事实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发展也有着独到的历史沿革,2016年由松江开始起步,2017年发展到联通嘉杭,到2018年提出九城联动,再到2019年被上级政府观念认同,最终被全面意见接受,整体纳入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2021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也是经历了多年发展,最终水到渠成。

可以看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行业发动上,已经产生出巨大力量。2022年7月赛迪顾问上海分公司编制的《2022长三角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对外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28个县域上榜,其中嘉兴、金华、合肥各占5席,苏州占4席,湖州占3席,杭州、芜湖、宣城各占2席。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已经由地理领域的协同,发展到经济上高质量互动。据数据统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包含县和县级市35个,常住人口超2500万人,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占据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的13%,其中,昆山、张家港、常熟、义乌、太仓等的贡献最大,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1500亿元。从合作方式上可以看出,已经呈现出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产业推动经济增长、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三大基本特色。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始终以“科创+产业+金融”为工作主线,深挖科技创新这一变革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在多个层面推进科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良性循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上,均呈现出协同发展的全新局面,成为继中关村之后,将区域内产业合作不断加深的典范。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致力于区域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各级政府加强多元化合作,协助本地创新主体共享专家、高校和实验室等跨区域的创新资源,探索创新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在合作培育创新主体方面,鼓励当地企业与长三角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建立研发创新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各级政府在上海、合肥、杭州等城市建立科创飞地,因地制宜形成“研发+制造”的模式。此外,跨区域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的加强,也让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叠加人才政策,更好地促进了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

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城市产业链的深度合作也在不断推进。九城市联合编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并成立16个产业(园区)联盟、11个产业合作示范区,常态化开展要素对接,让县级政府可以做好产业协同规划,在更大区域内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配套,在更广范围内形成产业集聚,形成基于产业链协同分布的城市群和区县乡镇体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立G60金融服务联盟,搭建了G60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更让县级政府可积极对接上海、杭州、合肥等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市,跨区域对接协调各类金融机构服务本地。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也可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不断推出全新金融产品,先试先行,帮助当地企业获取跨区域联合授信和其他科技金融产品。同时,加强了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的合作,为当地企业获取更多上市融资机会。

二、企业层面布局——从单一贸易到产学研并重优势战略性企业勃兴

从企业产业布局来看,硅谷明显受国防领域资金推动,先军后民,最终实现了民用超过军用,最终形成了现在百花齐放的全新格局。中关村自身蕴藏的高新技术产业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比,其实差别也比较大,前者是受硅谷思维影响,各企业从高技术附加值贸易产品做起,实现高转化,进而实现高新技术研发不断进步,形成了自我技术有效替代,不断开拓进取,促成战略性企业不断亮相。到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阶段,中国技术已开始不断走向成熟,随着高铁、手机等一系列具有高端效能的优质行业不断涌现,多地间频繁配合已成为固有习惯。总的来说,中关村从个性化出发到高科技融合的发展道路,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直以多方利益并重的布局模式,都探索出了殊途同归的道路。目前两者都已经实现在更短时间找到最佳合力,也带来了战略性企业在两地会聚勃兴。

中关村20世纪80年代以贸易起家,更多是依托创业精神中以技术成就为先的体质内涵,之后1990年代在电子市场领域不断进取,在进入21世纪后,产学研发挥去积极功效,在最近十年间不断开拓,呈现出锐意发展格局。整体上中关村在发展的不同时段,均有企业不断以创新为发展龙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动力,成为国际上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企业发展最看重的人才战略领域,早在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提出在中关村加快建设人才特区。从中关村近40年的发展来看,最开始由陈春先打响第一炮,之后“两通两海”孕育出无数企业家魂魄,再到后来已经诞生出百度李彦宏、中星微邓中翰、科兴生物尹卫东、字节跳动张一鸣等一系列有着出众才识的企业家显露成绩。中关村以其强大的拥抱能力,让新老企业家不断创造技术进步。企业发展最实效的技术资源领域,中关村企业不断开拓,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超过50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承接“863项目”已占全国25%,承接“973项目”占全国33%;中关村技术交易额达到全国33%以上,其中80%以上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

相比中关村在人才和技术两方面多年的想要积累,21世纪近期崛起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其发展也有着显明的自身特色。在人才和技术两大资源储备上,一开始也经历了从地方实践入手,秉新发展观念承新格局轮廓,不断进取建设,目前已经成功构建了长江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平台。松江作为长三角基础城镇,也是科创概念这一新理念的发源地。从松江角度,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纳入到“十四五”发展规划,是跨越式发展过程。在松江新城的未来规划中,将不断聚焦产业的协同创新与发展,开拓出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以松江为长三角G60的龙头城镇,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使得新松江核心竞争力再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松江建设的推动下,九城联动也将推进科创实力发展更进一步,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一轮资源整合中,不断发力。未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内的企业,将更加走坚定科研之路,不断投入资源,以技术研发为生产力,使企业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叫响世界。

三、制度层面布局— —从支持改革开放到打造更具内涵的生态体系

从大的层面观察,中关村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比,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制度层面上,其根源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澎湃动力,两者也以此为根源,不断提升两者的生态体系,推动中国经济的内涵发展。

中关村逐渐由市场力量形成的电子一条街成长为本土化与全球化动力并存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近40年发展,其创新中心地位已经受到世界公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新创新源头之一。中关村未来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到2025年,中关村将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成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2035年,中关村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要引擎,成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大重要支撑。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在2022年已经更强的外界助力。在科学发展管的指引下,新起点已经具备丰沛动力,成为行业协同创新的新抓手。地处科学技术水平较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区域九城具有不同的优势和显明特色。在国际形势日趋负责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更要以中国创造代替中国制造,在竞争激励下,大力提升国内的原始竞争力。未来随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纳入“十四五”规划,其发展将得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预计未来,将实现更多科技和制度创新从“0到1”的全新突破,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发展。

从中关村发展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实践,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加强高精尖产业培育,有着自身独特的道路。中国要真正实现区域内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造更加生机勃勃的“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学习从中关村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实践,创造更大成绩。

猜你喜欢

科创硅谷中关村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我的梦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
智商着急勿赴硅谷饭局
硅谷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