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缘何哭泣
——初一新生适应不良个案辅导
2023-01-21何咏彤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初级中学佛山508237
何咏彤(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初级中学,佛山 508237)
适应不良是中小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当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对周围的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等方面不适应,可能会出现哭泣、不愿上学的情况,甚至出现肚子痛等躯体症状,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在初一新生中的比例较高,本案例中的小C 刚开学不久就出现了适应不良问题。
一、个案概况
小C,女,12 岁,身材瘦小,初中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周后,经班主任推荐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班主任反馈小C 从军训开始就经常哭泣、感到肚子痛,屡次请假回家,军训期间未在校住宿。
在班主任的建议下,父母带小C 到医院检查身体,未发现异常。开学后,小C 多次在晚自习期间哭泣,说自己肚子痛,想请假回家。一开始班主任允许其请假回家休息,但是家长反馈小C 回到家后未出现任何不适。小C 的行为影响了她正常的校园生活和所在班级秩序的管理,也影响了家人的生活。
第一次面谈,为防止小C 产生抵触心理,我以了解新生适应情况为由主动邀请小C 到咨询室聊天,并准备了温水,尽力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还有一次,小C 在教室感到肚子痛,想要找校医,恰逢校医不在,于是我邀请小C 到咨询室休息,边聊天边等校医,借机了解相关信息。
在交谈中,小C 自述之所以不想上学,一是因为在学校感觉太累了,学习时间太长,晚上不能回家;二是面对新的环境及新的人际关系,小C 觉得不适应,很难与其他同学说上话;三是小C 觉得学校的饭菜不可口,不喜欢吃。
与家长和班主任进一步沟通得知,小C 为家里长女,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小C 父亲经常在外出差,对孩子缺少陪伴和照顾,主要是由母亲照顾三个孩子,母亲平时较宠溺孩子,对小C 有求必应。父母经常将小C 和妹妹进行比较,认为妹妹更加活泼开朗,而小C学习不好,性格胆小懦弱。此外,小C 在幼儿园到小学期间朋友很少,交友圈较小。
二、个案分析与评估
(一)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分析
小C 父母比较宠溺孩子,使得小C 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父母经常采用比较教育的方式,对小C 的评价比较消极,导致小C 缺乏足够的应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离开舒适圈后难以适应,习惯采用退缩、逃避的方式去应对困难。
2.个人原因分析
在面谈过程中,小C 的表情略显焦虑紧张,说话声音较小,我能感受到小C 的内心敏感细腻,性格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方面,小C缺乏相应的社交能力,没什么朋友,同伴支持的力量薄弱。在学习方面,从小学开始,小C 对学习就不太感兴趣,学习成绩经常处于班级中下游,而升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加,知识难度增大,学习时间延长,小C 在学习上感到非常吃力,无法在学校获得成就体验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加剧了其紧张、焦虑的心情。
以上因素都不利于小C 融入新的校园环境。
(二)初步评估
小C 身体方面无任何异常,排除器质性病变。小C 的情绪困扰有明显的诱因(长时间在学校生活),局限于校园内,反应没有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较难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和感知力,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排除精神疾病。症状出现未达一个月,因此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MHT 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可以判断,小C 是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辅导的范畴。
三、个案辅导
(一)联系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第一次面谈结束后,我与班主任、学生家长、小C 召开了一次会议,旨在加强家校联系,明确教育目标,达成教育共识。
1.确定心理帮扶的目标
总体目标:帮助小C 适应校园生活;
近期目标:减少小C 在校的负面体验,减少在校哭泣和回家的次数,延长晚上的在校时间;
中期目标:能够主动融入班集体,改善人际关系,结交到朋友,遵守学校规则;
长期目标: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树立规则意识。
2.明确原则,制定逐步返校方案
在理解和尊重小C 的前提下,不纵容小C 的不合理行为。我与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和小C协商后,制定了帮助小C 逐步返校的方案:允许小C 周二和周四晚上回家休息,其他时间需要遵守学校的规定,在校早练、上课、上晚自习,晚间在校休息。
3.多鼓励,培养自信
家长经常将小C 与妹妹比较,认为妹妹比小C优秀得多,由此导致小C 更自卑、胆怯。我建议家长多发掘小C 的优点,培养小C 的自信心,鼓励她积极面对困难。
4.强化责任意识,培养独立意识
我建议家长不要溺爱小C,小C 犯错了就要进行惩罚,让她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同时,培养小C 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会自己叠被子、洗衣服、整理房间等,增强自主意识。
(二)点亮美好,抓住关键点
想办法让小C 在校体验到开心和快乐,是我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在观察中,我发现了两个教育关键点:学校举办了中秋节活动,小C 当天哭闹的次数较少,晚上也没有吵着要回家;小C 喜欢英语、画画和做手账,也喜欢帮助老师和同学。
于是我和班主任作了以下尝试:
营造互助互爱的班级氛围,建立班级帮扶小组,帮助小C 融入新的班级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积极的情绪。
建立约定,明确奖惩。如果小C 周一和周三在学校哭闹着要回家就减少一张手账卡片;如果小C能够连续坚持两个星期不哭闹,就奖励她回家与家人一起制作手账。
担任班级职务,增强责任感。性格细腻、踏实肯干是小C 的优点,班主任让小C 担任班级小帮手,帮助班级管理内务。小C 工作积极性很高,没有表现出排斥和厌恶的情绪。
发掘内在潜能,积极赋能。小C 自信心不足,在面对困难时经常采用回避、退缩的方式,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小C 在校的时间变长,哭闹的次数减少。由此可见,小C 具有解决问题的内在能力。在个别心理辅导过程中,我将重点放在小C 住宿的成功经验上,通过引导她回顾当时的感受、做法等,使小C 发现自身力量,积极寻求改变。
四、辅导效果与辅导反思
(一)辅导效果
通过将近一个月的心理辅导和多方努力,小C 的表现越来越好,目前已能够较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班主任反馈:虽然小C 有时还是会说肚子痛想要回家,但是哭闹次数减少,在校住宿的次数增加,与同学们的交流次数也增加了。
各科老师反馈:小C 上课时较少出现肚子痛的情况了,基本能够集中注意力坚持一节课的时间,偶尔会出现情绪低落、想要回家的情况,但是持续时间和次数减少。
(二)辅导反思
首先,小C 的行为改善,有赖于小C、父母、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心理教师数量较少,因此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帮助学生,避免孤军作战。很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找到原因,从小C的情况来看,只有家长改变“比较”教育和宠溺教育的方式,才能让小C 得到成长。
其次,心理老师在对有躯体症状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前,需要先排除器质性病变及焦虑症等,然后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原因,发掘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制定适合的辅导方案。
最后,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能力,当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支持,帮助其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时,学生自然能够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