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艺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21陈银华邓力喜刘丹陈志峰高志席

智库时代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种学园艺考核

陈银华 邓力喜 刘丹 陈志峰 高志席

(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科技学院)

贵州省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该地区多为山地、丘陵,自然生态环境较差[1]。当地农民大多数仍保持着传统的耕作方法,对气候、虫灾、农作物生长状况缺乏系统化管理,较难维持农业的稳定发展[2]。当前贵州省山地农业逐步由传统型、粗放型向现代、特色、绿色、精准扶贫过渡,社会对农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培养专业功底深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农业情怀且能在相关农业领域独当一面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贵州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是一门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的高等农业院校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包涵了果树、蔬菜、花卉三个学科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3]。因此,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现已开设的《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为培养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以现代遗传学为主要理论基础,并在生产应用中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课程,是我国农业院校园艺专业必修课程之一[4]。学生掌握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当前《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知识点多且抽象,课时有限,学生理解专业术语有一定的难度;《园艺植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生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没法做到融会贯通;传统的育种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现代的育种观念与学生具有距离感;教师讲解重点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主要采取“填鸭式”模式,理论与实践应用环节衔接度不高,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无法灵活运用知识,教学效果欠佳;课程考核大多以期末卷面考核为主,片面化考核学生能力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二)园艺专业人才实力不足

对于教师,除了教学之外,还需要从事管理、科研、调研相关工作,备课时间有限,一般采用相对熟悉、省心的讲解方式进行教学,被动接受教学改革,对深化教学改革认识度不够;教师接受的大部分是讲授式教学模式,缺乏开展教学改革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许多教师刚走出校门就站上讲台,之前以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缺乏以学生、社会人为研究对象的交流经验、思维习惯;教师毕业于不同高校,教学水平、实践能力、思想观念具有差异性。

对于贵州农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但是很少真正接触田间农事生产,学生内心对于“农业”的认识仍局限于“脏、累、苦”,缺乏学农、爱农、奉献农业的情怀。学生专业课程掌握程度不够,实践经验匮乏,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交叉融合。教师理论知识讲授深度欠佳,实践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缺乏对自身专业的深入了解,不愿下地,毕业后选择涉农专业的意愿锐减,导致农业人才不断流失。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农林院校园艺专业必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既是新农科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响应贵州省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综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的号召。因此,对《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二、《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改革

为满足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现代农业务实创新人才,需要地方相关农业院校主动参与、大力支持。同时对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定位:以服务地方产业为核心,针对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农业综合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目标改革

对《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目标进行改革,除了扩展基本专业理论知识,还需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作为改革重点,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目标如下:讲授内容紧跟时代步伐。不仅涵盖国内外常用的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及时跟踪现代育种的最新技术和成就,提高学生的求知欲。(2)实用性要强。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理开发复合型课程体系,全方位、立体式促进“产教学”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之中,提升农林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3)具有当地特色。结合本土的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植物,促进产学研交叉融合,加速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持续、高效地培养当地农业产业领域急需人才,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本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综合应用型农业人才的认可度。(4)融入思政元素。采取适当的思政路径,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播、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与自身价值引领的无缝对接[5]。了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培育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激励学生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新发展理念、新发展决策有机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份力量。

(二)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涉及思想交流、感悟分享、自我提升。在拓展教学内容时,需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 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现代种业工程推进等政策方针,突出遵义师范学院“产教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与本地农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讲授《园艺植物育种学》这门课,需覆盖园艺植物育种家运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结合传统、现代育种手段,借助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航天育种、分子育种等多种育种途径,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果树、蔬菜、花卉新品种、新材料,促进园艺产业绿色发展,为人们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具有食疗保健功能的园艺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创新永不过时,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一新发展理念已随着农业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

面对全国农业院校大幅度缩减总学时的现状,遵义师范学院《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团队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与兄弟院校育种相关学科交流授课经验,加强《园艺植物育种学》各章节内容的联系并浓缩凝练。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导入当地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紫色马铃薯引种、八月瓜的驯化、辣椒杂交育种、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新型水稻小薇等内容,将与本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和特色园艺植物渗透至讲授、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技能。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为提高教学质量,对于理论课堂,教师课前借助“智慧树”“学习通”等网络平台上传教学大纲、PPT、随堂测试、MOOC视频等,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提前熟知教学内容、分组录制微视频。课中教师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方法,遵循深度适中、紧密结合应用的原则讲解重难点知识,适时引入园艺植物育种草莓、西瓜、辣椒等成功案例教学,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讲解,把握教学节奏,在张弛有度的氛围下,给予学生充分消化知识的时间,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主动参与,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尝试翻转课堂,真正做到师生角色互换,在答疑解惑过程中,增强师生交流、促进双方全方面储备理论知识、多角度完善教学能力、广维度改变思维习惯。课下,通过微信群、QQ群、小组讨论等途径增强师生沟通、夯实所学知识,持续跟进园艺育种学研究前沿和热点。同时,借助本校成熟的教学评价平台,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学生进行听课反省,从而双向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在大地上谱写文章的一门学科,当前教育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展校企合作把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6-7]。构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8],学校与本地规模化生产经营园艺作物的合作社、公司、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产学研实习实践基地”,建立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训、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教学与科研三结合的产学研体系。同时采取开放式教学实践,不拘泥于固定的时间和实践场所,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实践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创造实践操作的机会,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锻炼思维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学生积极与学校、企业合作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在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并加以应用,又可以激发其创新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丰富学生阅历,提高就业率,很好的适应现代农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对于教师,合理设置实践内容,借助企业、事业单位交流合作的平台,组织教学更加丰富、灵活、自信;开展科研更具方向性、能动性、层次性;园艺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稳定化、特色化、专业化。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转变为教学资源,扩散至课堂,实现科教一体化,提高教学能力。校企合作有助于构建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六类型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建立基础实践与专业训练平台,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实现师生、学校、企业共赢。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知识运用和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10]。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纸质试卷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这种教学评价,卷面考试单一化、片面化、死板化,学生应对考试突击式、浅显化、形式化。对《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考核的改革,需将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单元化、详细化、多元化。将整个学期的课程划分为多个小单元,针对特定单元进行分组讨论、随堂测试等不同方式的考核。增加考核的次数,及时检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除了期末卷面成绩考核外,细化平时成绩构成因素。总成绩计算方式为: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30%+课堂表现40%+随堂测验30%三部分组成,提高学生课堂表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表现中涉及的课堂讨论主要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拓展,涵盖内容一般是课外延伸的知识,重点是鼓励学生自学,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知识深度。

除理论知识考核外,还需要适当加大实践、实习考核的比例,着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和考察。可通过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形式对教学过程开展实时跟踪和调控,侧重考核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实验设计环节,结合《作物栽培》《耕作学》相关实验课程安排,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在不同的季节,学生对各种园艺作物进行花器官的观察和授粉习性的了解[11]。对于生长期较短的园艺植物,鼓励学生适当开展授粉实验和隔离材料检查、果实适时采收、种质鉴定与保存工作,以授粉成功率、挂牌标记、实验材料产量、种子或果实处理、实验结果分析为考核指标。侧重考查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过程连贯性、实验操作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实验数据的真实性,重视实验报告原创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专业知识的价值,得到经济和知识的双重回报,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最终培养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强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实现以考核促进教学的目的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结语

地方农业院校要贴近地方、服务地方,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对《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实时改进教学内容、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围绕培养应用实践能力和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旨,实现理论与实践自然融合,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的过程中,主动转变思维模式,调节身心,深入思考,融会贯通,从“要我学”蜕变为“我要学”,实现知识、能力双提升。学生参与产学研的跟进、校企合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设计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其真正成长为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育种学园艺考核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内部考核
园艺系
园艺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过程中科研反哺教学初探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实验中的应用
《茶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