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01-21艾翔
艾 翔
(山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艺术类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又是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主导课程,教师在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意和想象力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总结长期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总体目标,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在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系统灵活的教学设计、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多元融合的技术手段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资源,将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全面贯穿于环境设计专业大学生后三年的学习全过程。
一、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现状
目前,国内设计教育界对于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针对课程教学法的研究,如艾小群在《基于“数字布鲁姆”理论的空间形态构成知识更新与慕课建设》中提出应建立一种线上慕课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的网络化泛学习新模式,实现空间形态构成在数字创意视阙下的价值重构[1];二是针对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如冯娜在《实例驱动教学改革探索— —以居室空间设计为例》中提出空间设计课程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运用“实例驱动教学”,将实例项目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以“设计师”的角色参与方案设计全过程[2];三是针对实现空间设计技术手段的教学研究,如艾小群在《数字化技术影响下的空间形态构成研究思路与实践刍议》中提出应用计算机设计加强人机交互和与体验,从而使学生对空间的认知方式从“二维”与“三维”跨越到“四维”与“多维”[3];四是针对教学资源的研究,如乔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索》中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应包含数字素材库、教师微课库、网络课程库和专业直播间建设,同时提倡在教学中深化校企合作、采用工作室制,加强学生的实践创作和团队协作精神[4]。
二、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一)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
一是空间设计类课程多采用单一的线下课教学形式,混合式教学普及率低。笔者在慕课平台、智慧树平台以“空间”“空间设计”“环境”“环境设计”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隶属于环境设计专业方向的空间设计类本科课程数不足30门,代表性课程有东南大学朱雷的《建筑理论与设计系列:空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孙澄的《建筑设计空间基础认知》,华侨大学艾小群的《构美-空间形态设计》以及本教学团队的《建筑空间艺术设计原理》《空间构成与模型制作》等线上课程,线上课程数量少直接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普及率较低,而空间设计类课程作为一类典型的设计实践课程,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考察调研和课题设计,因此仅利用有限的线下课时难以完成基础理论讲解、考察调研和课题设计等教学任务。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根据艺术类课程特点,灵活机动地确定培养模式、教学方案计划及经典案例解析。三是课题作业往往采用单一的设计任务,这使得设计训练的深度和难度都难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二)技术手段缺乏多元性
20世纪初期,以包豪斯和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建筑师们将建筑模型作为建筑学教育与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受此影响,在我国早期的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手绘、手工模型制作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手绘、手工模型制作来进行空间设计训练不仅耗时、费力,而且无法快速准确地表达参数化模型和流线型空间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数字化三维模型制作及渲染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始终。三维数字化建模的技术手段主要是指运用Unity 3D、3D MAX等三维软件或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具有三维可视化功能的仪器进行虚拟模型的创建、修改、完善和分析。当下空间设计类课程的课题设计主要包含考察调研、创意构思、深化设计这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课题设计训练过程中若仅采用数字化三维模型制作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表现较为单一,无法满足阶段性的设计表现需求。
(三)教学资源缺乏适用性
在传统的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一本教材能反复使用多年,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仅仅以教材作为单一的教学资源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的开发。传统的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大多以言语、板书或PPT为教学手段,这种广播式的单向式知识的灌输,使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5]。时代在飞速发展,设计理念在快速更新,这种以PPT课件为主的单一教学资源的知识传授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设计教育的需求。
三、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系统灵活的教学设计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系统灵活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有效学习。
1.采用多元教学法,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课题设计+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法等多元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课前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从而使得更多的线下课程时间被转化为实践时间,课程设置在数字实验室和模型实验室进行,学生在实验室中利用电脑、激光雕刻机、3D打印机等实验器械实际动手操作,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和认知。其次,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节课知识含量的配比和讲授方式,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实践的时间,不能一口气把知识全部讲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通过线上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于重点难点,可以采用线下课形式结合经典案例解析、课题设计实践进行内容精讲。再次,可以灵活运用赞扬、鼓励,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
2.采用多种形式的经典案例解析,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经典案例解析是让空间设计类课程具有吸引力的法宝,恰当、准确的经典案例解析不仅可以辅助教师将知识点讲活、讲实、讲透,还可以让枯燥的知识点讲解变得有趣,有生命力。而经典案例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当面对一个教学难点,选择什么案例去解析,运用什么形式去展示,采用什么方法去讲授,往往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搜集、选择。例如,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空间构成与模型制作》课程的第六章《空间感觉》一课中,共列举了十余个案例,这十余个案例是整个教学团队在观看了近百个专家视频,阅读了数十本教材专著后,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对于课程的导入案例,教学团队反复斟酌,最终选择以苏州留园入口设计的视频资料为导入,用中国传统园林经典案例展示,激发学生对空间感营造方法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3.设置循序渐进的课题设计作业,注重学习实践的进阶性
在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由小见大、由简到难的进阶课题设计训练,可以使学生逐个攻破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增强对知识点的内化吸收。例如,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空间构成与模型制作》课程中的理论讲解阶段,教师团队改以往单一理论讲解的模式为理论知识讲解、经典案例解析、设计实践三者结合的模式,在理论讲解部分也穿插小的设计训练。在课程的课题设计阶段,改传统的单一课题模式为多个环环相扣、逐步进阶的小课题,以此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通过设置林间巧筑-box展厅、非水平顶面的创意凉亭、具有可生长特性的空间这三个由浅入深的课题设计作业,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地掌握课程内容。
(二)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
在2021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再次强调要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7]。创新创业具有可教性已成为普遍共识[8]。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还要有对学科前沿的敏感性,有设计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1+1+1+1,产学研互动,以赛促学”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1+1+1”即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锻炼1个学生项目团队,完成或发布1项科研成果,参加1项竞赛。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强化实践教学为主导思想,在教学环节中融入竞赛元素。
首先,教师需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把主持或参与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引入课堂,以社会实际的空间设计项目入手引导学生开展课题设计,期间还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场地现场、设计企业、材料加工车间、施工现场等地进行考察、观摩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中,教学团队首先带领学生前往校企合作单位福缘来装饰有限公司总部、生产车间、材料车间进行现场调研,其次邀请主案设计师进行设计过程及设计经验分享,最后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施工现场,使学生熟悉从考察、调研、确定任务书、设计、招标、施工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做到在学习中调研,使学生能够以当事人的身份深入体会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方案构思与设计。
其次,在课堂上组织分组竞赛,运用启发式教育、过程引导、头脑风暴和集体讨论,鼓励小组从不同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小组内的成员轮流在课题设计中担任组长,明确学生、小组组长的职责和任务,组长负责带领团队接收企业分配的设计主题或带领团队成员自拟主题、搜集参考案例、考察调研、制作思维导图、进行构思创意、制作设计方案、模拟进行设计方案的推广与营销。这种分组竞赛其实是一种任务驱动,通过安排逐步深入的设计课题,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个专题知识。以小组制合作团体的人员搭配丰富,实践过程完善,为后续的创新创业实践打好了基础。
再次,明确课题设计作业的呈现方式,提倡以符合参赛要求的展板、动画、实体模型作为设计成果,鼓励学生利用设计成果参赛、申请专利、发表文章,以此促进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设计成果的产出,促进科研成果的研发。
(三)多元融合的技术手段
伊东丰雄在设计仙台媒体中心时采用了“灵感→手绘草图→实体模型→三维数字化建模→设计呈现”的技术手段,扎哈·哈迪德在设计维特拉消防站时采用了“速度感和力量感→画面构图→功能设计+验证模型→三维数字化建模→设计呈现”的技术手段,弗兰克·盖里在设计毕尓巴赫古根海姆博物馆时,也曾使用实体模型与计算机扫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由此可见,在空间设计类课程课题设计的考察调研、创意构思、深化设计等不同阶段,可以灵活地分阶段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训练。在考察调研阶段,采用数字摄影、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技术手段能快速完成考察资料的存储与修改。在创意构思阶段,采用手绘、草模等技术手段既可以快速表现创意构思,进行设计想法验证,也有利于设计思维的发散。深化设计阶段,采用三维数字化建模、3D打印、机器雕刻等技术手段辅助进行空间设计的形态、色彩、光影、材质训练,既可以改变人们局限于传统手工制作无法准确快速表达参数化模型、流线型空间所带来的局限性[9],还可以帮助学生实时了解目前市场上环境设计真实项目所采用的前沿技术和方式方法,高质量地完成审美体验和空间设计训练。
(四)开放互动的教学资源
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合理利用校内外的物质、时间、空间资源,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可以大大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首先,教学团队可以利用平台自建线上课程,课前在平台发布课程内容,提供专家访谈视频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案例资料集等多种形式的拓展资料,设置问答讨论题,在课前就完成基础教学资料的共享与传输、基础问题的辅导与答疑,使线下课堂成为师生思想交流与互动、重难点精讲、设计实践的场所。其次,可以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法,或邀请高水平设计师、民间艺人等线上或线下灵活参与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多渠道吸取知识与技能。再次,线下课堂可以采用视听教学媒体展示结合“模块型排列式”课堂座位排列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的线下课堂,非常适合空间设计创作与合作,既能进行大容量、高质量的图文声像信息传递,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空间设计教学过程更生动、直观。
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教学团队合理地运用系统灵活的教学设计、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多元融合的技术手段和开放互动的教学资源进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空间设计类课程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环境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