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以京族为例
2023-01-21刘金林何子涵
刘金林 张 帆 何子涵 马 静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 530006;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南宁 530006)
一、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的内在机理分析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年就提出,着力培育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有序开发民族地区特色优势资源,提高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民族地区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我国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同样是民族地区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民族地区通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又保障了民族间的平等团结,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特色产业发展有利于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
利益一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将利益界定为“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在人与自然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内在联系”,且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根据马克思主义利益观[3],利益对人的思想的形成和行为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与个人利益有关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尽管民族关系总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共同的经济利益是民族团结的直接动因,其中物质经济是根本性的,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经济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和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将脱贫攻坚置于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国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如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在2021年8月份召开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更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区域比较优势理论[4]以及反梯度转移理论[5]也告诉我们,发挥自身优势走特色产业发展道路是民族地区经济“弯道超车”的必然选择。按照新结构经济学所主张的观点[6],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于构建动态均衡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协同,促进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特色产业发展有利于解决人民的就业、实现人民的普遍增收、改善人民的生活。基于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角度,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利用当地要素禀赋以及资源优势,在吸引农民积极参与的同时,形成本地区特有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群,从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因此,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人民收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进而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根本,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的葡萄产业、柳州市的螺蛳粉产业以及贵州省的大数据产业等均为民族地区特色产业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
(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助于夯实特色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民族团结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的核心和基本特征,是民族进步的本质要求,贯穿于我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马克思与恩格斯针对民族团结提出了“团结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7]“没有团结联合,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8]等重要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9],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27日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的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10]
社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11]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区域经济发展除了要关注区域本身的物质基础和外在条件,还要关注其社会性的一面,[12]其他社会学者也从经济、组织、文化三个维度[13]分析了社会基础的内涵。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中,经济决定了物质基础,民族文化决定了价值规范,社会组织决定了行动主体,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可以从民族文化以及社会组织维度助力社会基础的奠定。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质、厚实的社会资本[14][15],民族地区特色乡土社会亦可以为乡村产业提供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16],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创设互助、和谐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人口情况等社会基础可以作为产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与利益、创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产业链条稳定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17]助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另外,加强民族团结可以将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将力量充分汇聚起来,汇聚成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群众及社会基础。
二、特色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的京族经验
(一)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基础
1.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与京族生活习俗,着重发展海洋渔业
京族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从事以捕捞、水产养殖和加工为主的海洋生产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东兴市充分结合京族特色的海洋文化,发挥“海边山”优势,以潭吉、万尾、巫头三个村为核心,集种苗培育、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专业培训、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大力推进创建东兴市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示范区探索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驻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将荒废的盐碱地连片改造成养殖池塘的具体措施,培育和壮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企业则通过定期与周边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分享企业养殖海鱼的经验,指导和协助村民进行前期投产、后期销售,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利用滨海生态优势与京族文化多样性,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京族的民间文学、游艺表演、民风民俗等独具特色,是特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同时,京族三岛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绕岛沙滩绵延13公里,其中又以万尾岛金滩最为著名。在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基础上,万尾村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发展海滩冲浪、出海观光、特色生产体验、餐饮、特色小吃、民宿、民族歌舞表演等旅游配套服务行业,通过产业联动作用,为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与增收机会。结合京族哈节,通过“唱哈”“竹杠舞”“独弦琴”等京族传统文化表演,带动游客开展歌舞表演、唱山歌等交流活动,吸引游客游玩的同时促进了各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3.发挥沿边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特色边境贸易
东兴作为我国与越南之间唯一的海上、陆地互通的一类口岸城市,在发展对外贸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且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因此京族群众利用先天的文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展边境贸易。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红利以及国家沿海、沿边的优惠政策,一批京族人通过边境贸易率先致富。随着国家对边境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东兴市政府探索出边境贸易与互助组、金融、落地加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物流相融合的六大“边贸+”扶贫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边境地区实际的扶贫新路子,助推边境民众脱贫致富,实现产业兴边稳边固边。
(二)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抓手,夯实脱贫攻坚的社会基础
1.强化党组织建设,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治基础
东兴市充分将民族特色、区域特色融入基层党建工作中,积极维护并落实党的政策,不断拓宽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强化提升党员干部工作能力,铸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政治基础。第一,着力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后备干部人才培养工作,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推动党建与扶贫深度融合,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实现党建与扶贫“同频共振”。最后,将基层党建工作融入京族文化传承的全过程,以党建引领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和根本,积极推动传统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带领人民奔小康,一直是东兴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东兴市“一约四会”(村规民约),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的建立,促进了京族群众更加有序地参与乡村治理,保障了村民利益,提高了村民的文明意识。京族传统社会组织“翁村”与哈亭功能的保留和转型,充分发挥了传统社会组织的影响力、约束力并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乡村治理。万尾老年人协会通过文娱、健身等活动,丰富了村内老年群体的生活,营造出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3.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思想基础
东兴市以教育为根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民族团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二是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效。三是坚定不移加大普通话的推广力度,着力增强京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村民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其服务接待能力,对推进京族三岛旅游业的发展有直接辅助作用。
三、京族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互进共融”的成效
(一)京族特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1.有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京族人“变鱼为宝”
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现共有水产养殖面积6.3万亩,产量可达10.8万吨,总产值占东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京岛海洋渔业(核心)示范区土地流转率达86%以上,专业合作社共有172家,带动92户358名贫困人员脱贫,脱贫增收效果明显。其中,山心村建成了标准化养殖场5个、鱼露加工场3个、鱼露合作社3个、鱼露作坊6个,推广了京族鱼露,解决了近1500人的就业问题,全村渔业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0%以上。巫头村通过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村民年均收入由千元左右提升到了2020年的2万元,成为广西率先富裕的小乡村之一。截至2020年,京族三岛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万元①,居广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前列。
2.以金滩旅游为支点,万尾村稳步迈进全面小康
万尾村目前有酒店、民宿、农家乐、排档400多家,从事旅游行业的各族群众约6000人,旅游业已成为万尾村第一大支柱产业。截至2019年,京岛风景名胜区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产业经济收入6788万元。2020年万尾村家庭平均年收入达8万元,人均年收入2.1万元②。2021年1月,万尾村获得第一批广西兴边富民全面小康示范村称号。
3.创新发展“边贸+扶贫”新模式,京族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截至2018年底,东兴口岸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1516.7亿元,为边境民众提供就业岗位共6万多个,同时也实现边境民众1.2万元的年增收,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完成产值更是高达40亿元,参与边境贸易的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30%左右,直接或间接参与边境贸易的京族群众占京族人口10%左右,人均增收在2万元以上③。
(二)京族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效
1.创新发展党建模式,实现与产业扶贫同频共振
首先,在抵边村全面推行“支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组织建设与产业扶贫相融合,村党组织领头创办专业合作社,组建产业党支部,扶持产业基地建设,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其次,依托国家给予边境民众的优惠政策,结合党建引领功效,创新发展了“边贸—党建—互助组”的扶贫模式,组建起“1+N20+1”的扶贫模式。截至2019年,东兴市备案边境民众2万多人,成立互助组128个,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123人。最后,依据中越互市贸易建立“互市商圈党建共同体”,以共同体理念形成“属地党(工)委—联合党组织—商圈党支部”的组织体系。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自互市商圈建设以来,东兴市党建引领推动外贸进出口总额95.32亿美元,带动贫困户年收入增加2.8万元以上。[18]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大幅提升
抽样调研结果显示,京族三岛居民的普通话普及率为98.36%,分别高出广西(85.68%)和全国平均水平(80.72%)12.68个百分点和17.64个百分点;约70.89%的居民可以用京语、白话、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19]普通话普及率的提高不仅为增强京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奠定了坚实的共同语基础,而且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大大提升了京族群众的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对确保京族群众增收致富、稳定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建设初见成效
2014年东兴市京族学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6年东兴京族博物馆成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9年9月馆长苏海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9年底巫头村、万尾村以及东兴市京族学校成为第三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0年底山心村成为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1年7月万尾哈亭广场、东兴侨批馆、“大清国钦州界”1号界碑被命名为第一批防城港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上述示范个人、单位和基地为载体,东兴市面向各族群众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四、京族推进脱贫攻坚行动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一)现实困境
第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足与民族文化片面开发并存。一方面,京族三岛传统文化底蕴相同,但利用能力存在分化,在旅游业发展上存在差异。目前仅万尾村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较好,巫头村和山心村的旅游业发展则停滞在设想层面,尚未真正落实。另一方面,根据万尾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对民族文化片面、粗放型开发的现象。例如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比较随意,民族特色表演项目“哈节”、特色景观“哈亭”等存在盲目学习其他景点的现象,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区分度不大;文化旅游开发的深度也有待提升,万尾金滩目前还停留在开发观光项目的表面,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二,现代化生活冲击与特色民族文化流失并存。调研结果显示,京族三岛居民能使用双语(包括“京语—白话”“京语—普通话”“白话—普通话”)交流的人数分别占比为3.19%、22.91%、73.90%,[19]村中年轻人更习惯用白话或者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京族最具特色的“喃”字也濒临失传,目前仅有极个别京族老人尚可识读。此外,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击,传统京族服饰、“寄赖”“拉大网”等传统生计方式和“渔箔”“出海”“踩高跷”等京族生活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京族年轻一代对于本民族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更是表现出陌生甚至是冷漠的态度,这些现状进一步加剧了京族特色文化的流失,不利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路径优化
一是进一步挖掘和丰富京族文化内容,加大京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前提下,辅佐开设京语课程班,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京族的优秀习俗。同时依托本土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热心于社会公益人士等,着力挖掘和保护京族独有的“喃”字文化、独弦琴、高脚罾捕鱼等民族特色文化遗产;组织开展“字喃京语”“哈妹”等传统文字课程和表演以及“京族鱼露”“风吹饼”“烧牡蛎灰”等传统手工技艺培训班。在坚持京族丰富而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色的基础上,让京族文化在与中华民族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中得到发展。
二是将京族三岛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向巫头村和山心村扩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加快巫头村万鹤山湿地公园等景区景点的开发进程,增加与万尾金滩景区之间的基础设施以及道路建设投入,通过景区景点之间的相互联动积极带动巫头村旅游业的发展。其次,将山心村长期闲置的红树林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打造山心村的红树林观光项目,这样既可以带动山心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丰富京族三岛的旅游项目。巫头村和山心村旅游业的拓展可以推进京族三岛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形成京族三岛沿海旅游带,助推京族群众更多地参与旅游产业中,达到增收致富的效果。最后,针对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万尾金滩景区,可以积极探索旅游业与渔业的深度融合方式,开展体验游、生态游、乡村游等多种旅游类型的实践。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防城港市民宗委工作报告。
②数据来源于东兴市统计年鉴。
③数据来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