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饲料的开发利用技术
2023-01-21石彦东
石彦东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畜牧兽医站 743011)
甘肃省定西市畜牧业发展很快,尤其近些年牛、羊等草食动物的养殖规模逐渐增大,养殖数量增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定西市的粗饲料来源非常广,数量大,但是饲料资源结构比较单一,优质的饲草饲料比较缺乏。粗饲料的来源主要为农作物籽实收获后的植株,如玉米秸秆、麦秸、甘薯藤、稻秸等,这些资源占据了粗饲料总量的80%以上,这类资源由于粗纤维、木质素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低,体积大,饲料的消化率低,单纯的直接饲喂家畜,适口性差、采食量不高,甚至不能满足牛羊的维持需要,有的养殖场对秸秆等粗饲料进行了加工调制,但也只是简单的切碎、揉碎,而且经过处理的粗饲料也仅仅为总量的25%左右,这就制约着草食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农村新能源的出现,使得粗饲料的综合利用价值降低,粗饲料商品化、产业化的程度变慢,每年被废弃的农作物秸秆高达30%以上,在饲料资源紧缺的今天,研究粗饲料的利用技术,提高粗饲料的利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定西市粗饲料资源现状
定西市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植高达854.3万亩,农作物副产品产量高。畜牧业发展比较快,到2020年底牛存栏量高达29.78万头,羊存栏量高达87.08万只,猪存栏量高达93.22万头,饲养家畜需要大量的饲料资源。定西市可以利用的饲料资源种类繁多,豆科、禾本科、叶菜类植物种类多种多样,粗饲料的来源广。粗饲料主要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的含量大于或者等于18%以上的可以给畜禽提供营养物质,具有饱腹感又无毒无害的一类物质的总称。粗饲料的种类主要有干草类、农副产品类(秸秆、秕壳等)、树叶类等。
1.1 干草类
干草是草食动物比较喜食的饲料,干草的气味芳香,颜色为青绿色,加工方便,容易保存,而且来源比较广,营养丰富,贮备大量的优质干草可以确保牛羊等安全越冬,预防春季掉膘。
干草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根据植物学来源,可以将干草分为豆科干草、禾本科干草和野杂干草等;根据栽培方式可以分为天然牧草和人工栽培牧草调制而成的干草;根据干燥方法可以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的干草。干草的营养价值差别较大,一般来说,豆科牧草调制而成的干草的粗蛋白的含量要高于禾本科,能量含量两者之间差别不大。牧草收获越晚,产量越高,但是其中粗纤维的含量会越高,饲料的利用率就会降低。干草的营养价值还和干燥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干燥时间短,营养成分损失少,反之,自然干燥时间长,营养成分损失就较大,但是经过自然干燥的干草,里面的麦角固醇在阳光的照射下会转变成维生素D2,增加了干草中维生素D2的含量。
1.2 农副产品类
农副产品类是来源最广,产量最高的一类粗饲料,主要是指农作物收获籽实以后剩余的农作物副产品,主要包括农作物的枯叶和茎秆,常见的有玉米秸秆、马铃薯的茎叶、豆秸、麦秸等。农副产品类也包括农作物籽实脱粒以后剩余的秕壳,主要包括种子的外壳和颖片等。
秸秆类农副产品的质地较硬,而且表面比较粗糙,适口性比较差,其中粗蛋白的含量较低,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粗纤维的含量特别高,一般在30%~45%,而且其中木质素含量高,不容易被牛羊等利用,要经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适口性,改善粗纤维结构,才可以提高其利用价值。
秕壳类饲料,常见的有麦壳、谷壳、稻壳等,这类的饲料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要高于秸秆类,但是此类饲料质地要比秸秆类坚硬,同时在加工过程中容易混入泥沙,甚至有的含有芒刺,饲喂动物时,容易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利用价值较低。
1.3 非常规粗饲料
树叶类、糟渣类等都属于非常规粗饲料,这类饲料的来源差异较大,营养价值也有明显的差别。树叶类的饲料一般粗蛋白的含量相对较高,如槐树叶粗蛋白的含量高达20%(以干物质计),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而且槐树叶磨成粉还可以用作添加剂的载体;核桃叶、柳树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是优良的草食动物饲料。有些树叶加工成的叶粉还可以用作家禽、猪等单胃动物的饲料,但是用量不宜过多。
2 影响粗饲料利用的因素
2.1 粗饲料存在营养缺陷
粗饲料的种类多,如秸秆、藤蔓、秕壳等,在草食动物的养殖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粗饲料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都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畜产品的重要营养物质,但是粗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为粗纤维,特别是有些粗饲料中木质素含量高,粗纤维的含量(尤其是其中木质素的含量)对粗饲料的利用有很大的影响,粗纤维的含量高,就会降低其他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粗饲料自身存在的营养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粗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高,饲料的消化率比较低。干草类的饲料粗纤维的含量在25%~30%,秸秆、秕壳类的粗饲料粗纤维的含量在25%~50%,而且粗纤维的构成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其中木质素很难被动物利用。粗饲料中含有淀粉等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较少,有机物的消化率一般在65%左右,而且粗饲料含有的植物细胞壁较多,饲料粗硬,适口性差,相对于其他籽实类的饲料消化率要低很多。粗饲料作为单一日粮饲喂家畜,很难满足家畜的营养需求。
2.1.2 粗饲料中的粗蛋白的含量差异比较大。豆科牧草调制的干草是比较优质的粗饲料,粗蛋白的含量高,为10%~19%,但是其粗蛋白的含量会受到施肥、品种以及收获季节的影响,变化范围较大,同时,苜蓿、紫云英等豆科牧草中含有皂角素,反刍动物采食以后可以在瘤胃中形成大量的泡沫,使碳水化合物、脂肪等有机物消化过程中形成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不容易排出,引起瘤胃臌胀,因此,饲喂量受到限制,不能太多;禾本科的干草粗蛋白含量为6%~8%,但是其粗纤维的含量高,低蛋白和高纤维素的含量限制了动物的利用,影响动物的采食量;秸秆类粗蛋白的含量仅为3%~5%,而且不易被消化,粗蛋白的消化率仅仅为15%~20%。禾本科干草的消化率一般为50%左右,豆科干草的粗蛋白的消化率为70%左右。
2.1.3 粗饲料中粗灰分含量高,但是其中以硅酸盐为主,钙磷含量少,并且钙少磷多,钙磷比例和动物的需求不匹配,利用时要补充钙源。
2.1.4 维生素含量少。粗饲料在干燥或者贮存过程中,会造成90%左右的维生素损失,但是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青干草中胡萝卜素的含量也比较丰富。
2.1.5 粗饲料的体积大,采食量受到限制,而且粗饲料的消化率低,用作反刍动物饲料,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还要适当补充部分精料。
2.2 农作物的收获期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营养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农作物的成熟,发生很大的变化。随着农作物的成熟,其茎秆中不容易被消化的木质素逐渐增多,粗蛋白的含量下降,消化率也相应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茎秆在粗饲料中的比例增加,叶片所占的比例降低造成的。在家畜采食量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一天,家畜的消化率就会降低0.5%。通常情况下,根据饲喂的动物的不同、调制方法的不同在适合的时间刈割来收获高质量、高产量的粗饲料。
2.3 日粮中精料和粗料的比例
家畜日粮中精料和粗料的比例会影响家畜对粗饲料的利用,粗饲料中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少,不能给微生物生长繁殖足够的能量,因此适当增加日粮中精料的比例,就会有利于瘤胃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粗饲料的消化率。当饲料中精料的添加量在10%以下时,随着精料添加量的增多,会改善瘤胃的微生物环境,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繁殖,粗饲料的采食量和利用率都会有明显的提升。当饲料中精料的添加量在10%~70%时,随着精料添加量的增多,反而会降低对粗饲料的采食量。当精料的添加量高于70%,过高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快速分解,反而会抑制微生物的增殖,大量的能量不能被利用造成浪费,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也会降低瘤胃的pH值,抑制细菌对纤维素的降解[1]。
3 粗饲料的利用技术
3.1 物理加工技术
物理加工技术是比较传统的处理粗饲料的方法,操作简单,投入的资金较少,在农村应用比较普遍。但是物理处理方法只是改变了粗饲料的外形,没有使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不能明显的提升其消化率。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粉碎、压扁、制成颗粒、揉碎、盐化、蒸煮、膨化等。
切断、粉碎、压扁等改变了粗饲料的形状,增加了家畜的采食量,而且经过加工后的粗饲料进入瘤胃后,提高了和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使饲料能够充分浸润,提高了粗饲料的可消化性。但是也不是粉碎地越细越好,否则会降低粗饲料在瘤胃中的停留时间,微生物的消化时间也相应缩短,并且也会减少唾液的分泌,导致粗饲料的消化率降低。通常,秸秆等切断的长度牛以3~4cm、马属动物以2~3cm、羊以1.5~2.5cm为宜。
制粒技术,一般是将粗饲料和精料、添加剂等混合均匀后,利用机械加工成颗粒饲料。颗粒饲料粒度均匀、粉尘少、改善了粗饲料的适口性,提升了采食量,而且加工成颗粒饲料提升了机械化水平,可以促进粗饲料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膨化技术也是处理粗饲料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将粗饲料利用高压水蒸气处理一段时间,然后瞬间泄压,使粗纤维的结构得以改变,增加了饲料中易消化的无氮浸出物含量,也使木质素低分子化,纤维素的结构变得疏松,提升了其消化率[2]。膨化技术由于投入的资金多,目前还没有广泛推广,水产养殖应用比较多。
3.2 化学处理技术
对粗饲料进行化学处理在养殖生产中应用非常普遍,主要是利用酸、碱等化合物将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之间的化学键分裂开,使秸秆等粗饲料变软、变疏松,而且经过处理后还会增加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如经过氨化处理的粗饲料可以提升氮元素的含量,增加粗饲料的营养价值。化学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氨碱复合处理、酸处理等,其中氨化处理应用最普遍,处理的效果也最好。
3.2.1 氨化处理
氨化处理是利用尿素、氨水等溶液对粗饲料进行处理,提升粗饲料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提高消化率的一种方法。将粗饲料切断,长度为2~3cm为宜,然后用适量的尿素溶液、氨水溶液进行逐层喷洒,然后在逐层压实,喷洒完毕后,用塑料布封严。25℃~30℃的环境下经过一周的氨化(温度低,可以适当延长氨化时间),就可以开封利用。饲喂前要先将塑料布揭开,晾一段时间再饲喂家畜,但是放置时间不宜过长。粗饲料经过氨化处理以后,含有大量的铵盐,提高了粗蛋白的利用率,还有一种糊香味,变得柔软,家畜的采食量提升,饲喂效果好。刘畅的研究表明,经过氨化的秸秆,饲喂奶牛,奶牛的采食量明显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提升,降低了饲料成本[3]。但是,氨化处理时,一定要均匀喷洒氨水等溶液,否则会容易引起家畜氨中毒。
3.2.2 碱化处理
碱化处理常用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等对粗饲料进行处理,通过碱化作用,使粗纤维的结构被破坏,并使部分的硅酸盐溶解,达到提升对粗饲料利用的目的。
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粗饲料进行处理,使用要处理的粗饲料重量的5%的氢氧化钠,然后配制成30%的溶液,均匀喷洒在粉碎的粗饲料上,堆积数日,然后就可以直接饲喂家畜。经过处理后的粗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可以提升10%~20%,但是家畜采食处理后的粗饲料后,粪便中钠离子的浓度会提高,对土壤会产生污染。
利用石灰水处理粗饲料,成本低,处理简单,还可以提高粗饲料中钙离子的浓度,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应用比较普遍。将水灰水溶液(1kg 生石灰溶于100L水中,取上清液)均匀喷洒在粉碎的粗饲料上,然后堆积处理1~2d,就可以直接饲喂家畜。经过处理后的粗饲料中的钙离子浓度升高,为防止钙磷比例失调,要适当添加磷元素。
3.2.3 氨碱复合处理
氨碱复合处理是先将粗饲料进行氨化处理,然后在进行碱化处理,充分综合利用氨化、碱化的优点,提升粗饲料的消化率,如秸秆经过氨化处理以后,消化率为55.0%左右,经过氨碱复合处理以后,消化率可以高代71%以上[4]。
3.3 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主要是指利用纤维素酶、细菌、真菌等对粗饲料进行处理,使纤维素在体外分解,提高其采食量和消化率的一类方法,目前常用的有酶解、青贮、发酵等技术。
3.3.1 酶解与发酵技术
酶解和发酵技术通常综合利用,是利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或者利用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真菌或者细菌等,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粗饲料中的粗纤维等降解,转化为糖或者菌体蛋白,从而提高粗饲料的利用率。郭星木等实验中,利用绿色木霉、青霉菌纤维素液体发酵液对秸秆进行发酵,然后利用发酵的秸秆饲喂成年梅花鹿,可以显著的提高梅花鹿的增重和产茸量[5]。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是由于处理成本高,操作不方便,不容易在养殖生产中推广。
3.3.2 青贮技术
饲料青贮技术已经在反刍动物养殖生产中广泛应用,主要是利用乳酸菌等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使饲料原料中的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转变为乳酸,当青贮原料的pH值达到4.0左右时,就可以抑制腐败菌的滋生,从而使饲料原料得以长期保存。青贮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常规青贮、低水分青贮、添加剂青贮等,经过青贮以后的饲料,不仅可以使饲料长期保存,还可以提高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提升适口性,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4 结语
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粮食产量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用量逐渐增多,就必须会消耗很多的粮食,据统计,每年用于饲料生产的粮食要占粮食产量的30%以上,而每年的农作物副产品,尤其是秸秆类的利用率较低,75%以上都被废弃或者用作了燃料,既浪费了饲料资源,又对环境产生污染,因此,大力推广节粮型畜牧业,积极发展草食动物的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利用粗饲料资源,积极研究粗饲料的利用技术,提高粗饲料利用的科技含量,对解决人畜争粮矛盾,提高粗饲料的利用效率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促进秸秆等粗饲料加工商品化、产业化发展,降低粗饲料的加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