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游戏后支持策略的优化研究
2023-01-20梁敏玲温秀琴
梁敏玲,温秀琴
(广州市海珠区晓港中马路幼儿园,广东广州,510260)
[关键字]幼儿自主游戏;自主游戏后;支持策略
“自主游戏后”是指幼儿每次持续1小时自主游戏活动后至下次自主游戏活动之前的这段时间,包括游戏后10分钟的分享环节、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环节等。自主游戏后的支持策略是教师根据幼儿目前游戏水平,给予幼儿“支架”,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促进幼儿的发展。[1]盖伊·格朗兰德提出:并不是所有游戏都对儿童有益,只有那些高水平、复杂的游戏才是对儿童最有益的。[2]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自主性游戏所强调的自主是指幼儿对于游戏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参与权,而不是自由放任。[3]尤其在游戏后,教师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在每次游戏结束后不把这些可贵的经验加以整理和提升,幼儿就无法在游戏中有所收获。[4]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小、中、大班各6个班共18个班的幼儿和教师的半日活动(含自主游戏活动)分别进行2次观摩,发现自主游戏后支持的策略及问题主要有:自主游戏后游戏分享的内容多、散且浅显,幼儿参与度低;自主游戏后资源利用支持策略有效性有待提高;自主游戏后生成学习活动重知识轻经验、形式单一。因此,本研究从自主游戏后分享活动方面、资源利用方面、生成活动方面开展研究,经过幼儿园课题组3年多的实践探索,梳理了以下自主游戏后支持策略的优化措施,以期能够促进自主游戏后支持策略的优化,提高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优化自主游戏后分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自主游戏后分享活动内容的优化策略
幼儿自主游戏活动后会有10分钟的游戏分享活动,教师会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引导幼儿分享、梳理、提升游戏经验,为下次游戏做好准备。为解决分享内容多、散和浅显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优化策略。
1.系列分享
幼儿游戏主题很多,而分享环节往往只有10分钟,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重点围绕某一两个游戏主题进行系列分享。例如,教师发现幼儿对打气球游戏感兴趣,就可以在分享环节引导幼儿分享关于“气球”游戏的新发现或者新问题,如打气球的方法、怎样扎紧气球、怎样让气球往一个方向飞等,形成系列分享。
2.聚焦核心
聚焦核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次聚焦分享某个游戏某个领域的核心经验。其作用是发掘并选取合适的游戏推进方向,拓展或提升幼儿经验。例如,小班下学期,教师发现幼儿对用夹子拼搭很感兴趣,但在如何夹夹子方面水平参差不平。同伴间的模仿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模仿学习的前提。观察是幼儿科学领域的一个核心经验,因此,教师在分享环节重点引导幼儿用实物展示的同时,还应通过照片放大细节,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两个夹子夹在一起的不同方法,如两个夹子的夹嘴对夹、一个夹子平夹在另一个夹子的夹翼上、一个夹子侧夹在另一个夹子的夹翼上等,促使幼儿在仔细观察和比较中丰富游戏经验。
二是聚焦分享游戏中的发现或问题,鼓励幼儿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例如,在穿插雪糕棒进行弹飞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中途散开或炸开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幼儿提出这一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幼儿想出了如一人拼一人按住、用大积木或水瓶压、用夹子夹住等方法,并在后续游戏中积极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3.思维激发
在10分钟分享活动中,教师一是要相信幼儿,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不以成人的思维打断或干预幼儿;二是要从以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激发思维为导向。例如,中班的自主游戏中,如何减少噪声引起了争议,因此,在分享的时候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杼杼说:“用纸巾垫着也能变小声的!”但却引来同伴们质疑:“纸巾太软、太薄了,不会让声音变小的”,杼杼不服气,就拿了纸巾,铺在没有垫子的桌子上,积木敲上去声音竟然真的变小了。杼杼又把纸巾对折后再尝试,声音变得更小了。睿睿说,是不是你敲的力小,才变小的。于是,教师让睿睿自己来试,结果,用同样的力将积木敲在有纸巾和没纸巾的桌面上,结果在有纸巾的桌面上声音更小。萱萱又说:“如果把纸巾多次折叠,声音会变得更小。”教师把握主持人的角色,把分享的舞台交给了幼儿,因此,激发了幼儿的各种思维碰撞,让幼儿成为分享活动的主人。
4.高阶提问
教师用高阶思维提问,尤其是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促进幼儿在分享活动中打开思路,推进游戏的发展。[5]因此,教师在分享活动中多问“有什么不同/相同?”“为什么?”“怎么样?”“假如……怎么样?”“能否制作/设计……”等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拓展游戏思路。例如,中班幼儿发现把两个瓶子瓶口靠在耳朵旁听到的声音不一样时,为了让幼儿提高观察比较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如“这两个瓶子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它们的声音像什么?”“如果我要听大的声音,最适合用哪种瓶子?为什么?”“假如要把声音大的瓶子声音变小,有什么办法呢?”促进幼儿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游戏后分享活动形式的优化策略
自主游戏后10分钟分享环节的集体分享、小组分享、个人分享等形式优化策略如下。
1.集体分享优化策略
为提高集体分享效率,以教师为主导,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分享需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支持策略。
(1)分组分享
由于全班幼儿人数过多,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三个游戏小组,教师和保育员分组负责指导幼儿游戏和游戏后分享。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分工观察不同的游戏,分享环节组织幼儿进行分享。这种模式既可以发挥集体分享的优势,又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同时让更多的幼儿有机会参与集体分享。
(2)多元回顾
多元回顾是指通过幼儿游戏视频、照片、实物等,辅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必要时可以对游戏中幼儿与教师的对话进行录音,在分享时帮助幼儿回忆。例如,小班教师发现幼儿把夹子夹在奶瓶刷上看起来像花,幼儿很开心,但是幼儿表达不清楚,于是在分享时,教师从网上找到相应的图片与幼儿的作品一起呈现给大家,这不但能帮助幼儿为自己作品介绍分享,也让其他幼儿更直观地了解该幼儿的作品。
(3)场景体验
保留游戏场景,让幼儿在分享环节时体验,其作用是在幼儿分享过程中融入场景互动,强化幼儿分享兴趣,提升游戏体验。例如,教师发现幼儿在地铁游戏中对椅子的摆放方式产生了分歧,教师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在自主游戏结束时让幼儿保留地铁游戏场景,在游戏后分享环节引导幼儿讨论,并请其他幼儿体验椅子不同摆放方式的使用感受,从而使幼儿获得关于怎样摆放椅子的有益经验。
2.小组分享优化策略
小组分享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差异的幼儿用自己合适的方式进行分享,不再依赖教师的主导分享。
(1)主播分享
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幼儿讨论设置班级小组分享制度。例如,中班教师和幼儿讨论设置了“分享小主播约定”。自主游戏后,幼儿自由选择“分享小主持”或“小观众”角色,自由选择场地进行小组分享。一个分享会场的主持人和小观众大概3—8人。小主持把自己的游戏材料或记录放进箱子里,分享时幼儿在指定区域范围,小主持带上特定的“小主播发箍”,自由选择分享的“会场”,通过展示记录纸和演示探究过程,向观众分享自己的游戏过程,小观众可选择不同的会场听主持人的分享,教师不用过多干预。这种分享活动形式的作用让不同水平的幼儿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分享,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2)图形提示
为提高分享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一起设计小组分享的内容提示图,幼儿根据提示图分享相关游戏内容。例如,小班分享前,幼儿自主拿托盘,将各种分享提示进行标记(“我拿什么材料”“做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等)按顺序摆放,然后按照标记的提示的顺序进行介绍。又如,大班小组分享时,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示“我的创意—我的方法—我的发现”“我的问题—解决办法—游戏计划”等模式,分享游戏的创意、发现、问题、自己的探索和接下来的游戏计划等。教师把这些分享要点用图案展示作为视觉提示,有利于幼儿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避免分享时内容过于发散。
(3)邀请体验
小组分享时,要保留游戏场景或者作品,并邀请其他幼儿体验相关游戏环节,增强幼儿体验感,激发其他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例如,涛涛在游戏中新制作了滚珠迷宫,非常有成就感,在游戏后的分享活动中,他邀请其他幼儿尝试操作,亲身体验滚珠迷宫游戏的乐趣,吸引了很多幼儿和他一起探索滚珠迷宫游戏。
3.个人分享优化策略:一对一交流法
教师要重视幼儿个人表征的作用,并鼓励幼儿多记录;教师梳理幼儿记录的内容,筛选相关内容引导幼儿分享,或者利用幼儿记录分享的内容布置环境、生成活动、提供个别指导。例如,教师在“声音实验室”提供便笺纸、笔、展示板(标题“我的发现”),鼓励幼儿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记录好后,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记录的内容,然后夹在展示板上或者在分享时拿着便笺纸向同伴介绍。
二、优化自主游戏后资源利用支持策略
(一)区域场景优化策略:阶梯推进法
为避免环境创设过程中完全以教师主导或教师完全放手,本研究探索了以下优化策略。
1.师幼共创
倾听幼儿对游戏环境的想法,与幼儿共同创设游戏区域场景。例如,中班幼儿自发在走廊用纸箱玩“看电影”的游戏,后来发现看电影的游戏受到其他伙伴的欢迎,而走廊比较狭窄不利于游戏开展。幼儿连续玩了多次“看电影”,说明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利用游戏后分享环节,引导幼儿讨论场地适宜性问题,并和幼儿一起用桌椅、纸箱围合了一个区域作为“电影院”。游戏中,幼儿利用美工材料自制了电影院的招牌、电影票和座位号,后来还发展了卖饮料的外卖服务;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幼儿还设计了电影院宣传海报,主动收集了“葫芦娃”进行木偶戏表演。
2.阶梯推进
阶梯推进第一阶段是教师试探阶段:教师先依据幼儿年龄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标[6]和“四开放”原则(开放场地、材料、墙面和设施设备),创设有利于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环境,探索幼儿游戏的兴趣。教师应在安全的情况下,不限制幼儿的活动场地,让幼儿打破区域空间限制,允许幼儿跨区活动,也可以根据游戏需要动态调整区域;材料不限定固定玩法;在重视墙面展示游戏痕迹的同时,注意留出墙面让幼儿自主布置,设施设备开放给幼儿自由使用。第二阶段是师幼共同调整阶段: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幼儿的兴趣和《指南》目标引导幼儿调整区域,创设游戏场景。第三阶段是幼儿自我服务阶段:教师鼓励和支持幼儿为自己的游戏服务,引导幼儿根据自身游戏需要有计划地创设游戏环境、收集相关的游戏材料。
经过三个阶段的幼儿自主游戏物质环境阶梯式推进的支持策略,促使游戏环境由教师创设向幼儿自主创设转变,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二)材料投放优化策略
在重视材料开放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材料的支持性,即发挥材料推进游戏、提升幼儿游戏水平、帮助幼儿积累有益经验的作用。
1.线索投放
在投放低结构材料时,如果发现幼儿对某个游戏持续感兴趣,可以引导幼儿把相应材料集中投放在同一区域,其作用是形成相应游戏场景,便于幼儿就近取材持续开展相关游戏。例如,在美工材料区,几个幼儿持续两三天用纸杯、吸管、积木玩卖果汁的游戏,并由于地方拥挤发生打翻果汁的情况。在游戏分享时,教师表扬了幼儿的创意表现,并引导幼儿重新摆放桌椅、柜子,将卖果汁游戏需要的材料移至相应的位置集中投放。教师还引导幼儿制作了果汁店招牌。在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努力下,果汁店游戏区建起来了,之后幼儿还陆续开展了外卖、鲜榨果汁等游戏。
2.挑战投放
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发展目标和领域核心经验及时调整材料的位置、数量、种类等,有利于提高游戏的挑战性,刺激幼儿在与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例如,幼儿对光影游戏材料很感兴趣,但是该游戏出现了简单重复停滞现象,教师可结合《指南》提到的5—6岁儿童“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目标[6],在原有手电筒、暗箱、皮影材料等材料基础上,适时投放新的刺激物,如实木积木、镂空积木、小动物模型和对应的镂空动物图片等材料,激发幼儿进一步在游戏中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积累光影产生的条件和变化等经验。
(三)墙面支持优化策略
1.墙面内容的优化
针对墙面内容呈现的幼儿经验分散、浅显、不聚焦、不深入的问题,可以通过重点聚焦留痕优化墙面展示内容。
(1)呈现游戏进程(游戏进程墙)
通过照片、文字和幼儿的记录表等展示游戏的来源、发展过程。例如,“羽久多电影院”的展示墙通过照片、文字和幼儿的记录表展示了游戏的来源、发展过程:电影院诞生啦—给电影院取名字—我会制作电影票—电影院的座位重复了?—没有客人怎么办?—怎样知道客人喜欢什么电影?—电影院可以看木偶戏吗?—我们来演电影—去大舞台表演电影。游戏进程墙生动地展示了幼儿对某个游戏的探索过程,能引发幼儿和教师持续关注,方便参与的幼儿回顾游戏,同时也向其他没有参与活动的幼儿展现了某个游戏的发展进程,吸引更多幼儿参与共同提升有益经验。
(2)凸显游戏问题(游戏问题墙)
以问题为导向呈现游戏某些问题的探索过程,主要可以分为“问题—猜想—验证”三个板块展示。其作用一方面是帮助幼儿梳理有益经验,另一方面能激发幼儿主动提问、乐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有助于幼儿从他人的活动中受到启发,萌生新的思考和探索行为。中班声音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探索发现,例如,幼儿对箱子里放的夹子越多声音是会变大还是变小产生了疑问,有的幼儿认为会变大,但尝试之后发现装得越多,声音反而越小了,于是兴奋地告知教师,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并利用“声音实验室”墙面:“我的问题—我的猜想—我来试一试”三个板块,通过照片、记录和文字展示分享了他们的游戏发现,引发了更多幼儿对声音的探索。
(3)梳理游戏经验(经验提升墙)
经验提升墙主要是展现一些游戏的关键经验,以便幼儿总结方法、梳理经验,拓展幼儿的思维。例如,建构活动中,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片形象地展示幼儿的不同搭建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参与的幼儿总结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其他没有参与的幼儿相互借鉴学习,有的幼儿看了图片,说“我还没有试过这种方法,我也来试试”。也有幼儿说“我能想出一种新的方法,比他的方法更好”。
2.墙面展示形式的优化
针对墙面展示形式以“照片+文字”为主,展示方式单一,未能激发幼儿对墙面的关注,帮助幼儿提升游戏体验。本研究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
(1)“实物+照片”展示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搭建的作品比较抽象时,除了图片和文字,教师还可以增加实物帮助幼儿了解展示的内容。例如,在小班自主游戏“夹子梦工场”里,教师把作品实物和制作者制作的游戏图片展示在用纸箱制作的车厢里,不但方便制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也让其他幼儿通过对比夹子搭建的作品与对应的实物,更直观地理解作品,尤其是比较抽象的作品。
(2)“图画+符号”展示
中班幼儿观察有水的塑料瓶与无水的塑料瓶折射的影像有所不同,为了引导幼儿学会对比观察,帮助幼儿初步掌握观察、比较的技能,教师在分享后利用表格对比记录,制作了一个大的记录表呈现在墙面上,鼓励幼儿进行更多关于有水的塑料瓶与无水的塑料瓶折射的影像有什么不同的探索和发现。教师在大班幼儿感兴趣的“喵喵小学”游戏的墙面上分别张贴了2张4开大画纸,鼓励幼儿每次游戏后记录“我的问题”“我的办法”,鼓励玩同一游戏的幼儿在游戏后一起思考、记录游戏中的问题,在讨论后画下自己的解决办法,引导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和有计划地解决问题。
(四)家园社区资源优化策略:多元利用
综合利用挖掘图书、视频、图片、家长、社区等资源支持游戏,帮助幼儿重组游戏经验。例如,地铁游戏中,幼儿对地铁的监控设施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带幼儿观察幼儿园的监控设施,鼓励家长带孩子坐地铁体验;通过家园活动带领幼儿参观地铁博物馆,进行体验式学习;收集与地铁相关设施的图片和图书供幼儿观看和阅读;邀请在地铁站工作的幼儿家长来园介绍他的工作内容和流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
三、优化自主游戏后生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游戏能够生成教学,教学反过来指导游戏。[7]针对之前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融合不深,以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幼儿在游戏中真实遇到的问题、经验不匹配的问题,本研究探索了以下优化策略。
(一)优化自主游戏后生成活动的内容
1.以问题为导向
根据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生成可推进自主游戏的学习内容。其作用是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或者帮助幼儿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策略。例如,大班幼儿玩多米诺骨牌时,总是在拐弯的图形上出现卡顿。为了帮助幼儿找到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依据幼儿兴趣,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让幼儿通过闯关的方式挑战由易到难的图形排列方式,并适时和幼儿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发现了间距、排列方位等因素对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影响,找到了拐弯的图形上出现卡顿的解决办法,引导更多的幼儿探索多米诺骨牌游戏。
2.提升核心经验
根据游戏需要和《指南》目标、核心经验生成可推进自主游戏的学习内容,其作用是让幼儿迁移新的经验推进游戏。例如,大班幼儿在用积木玩弹飞游戏时,搭建结构越来越复杂的弹飞机器,但机器经常一弹就散了。因此,教师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探索“弹飞的秘密”。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尝试减少积木的层数,调整积木的位置,感知了弹飞的秘密——杠杆原理,并迁移到后续的游戏中。
(二)优化自主游戏后生成活动的形式
1.体验式活动
教师除了利用游戏视频、照片组织谈话活动,还可以依据幼儿游戏发展需要,开展游戏、实验、操作、实地参观、听赏、表演等形式的单个学习活动。例如,小班幼儿在玩车游戏中,用砖形积木搭建了马路,但是由于搭建的马路比较窄,容易发生堵车或者碰撞,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双向车道的学习活动,先通过绘本让幼儿体会堵车人的心情,再通过堵车或者碰撞游戏视频和马路的车道视频,鼓励幼儿思考怎样解决问题,最后让幼儿搭建双向车道并体验双向车道的好处,通过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游戏中的关键性经验问题,并迁移到自主游戏中,使游戏更顺利地开展。
2.生成微课程
微课程就是基于幼儿游戏兴趣和问题生成的系列探究活动,其作用是提升游戏经验,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例如,大班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搭建了游船,玩起了珠江夜游的游戏,幼儿提出了“游船上有什么?”“人人都想当船长,怎么办?”“游船上有什么吃的?”“没有客人怎么办?”“游船会经过什么景点?”等问题,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了亲子活动《坐游船夜游珠江》《参观广州塔》、科学活动《游船的种类和结构》《我认识的桥》《广州塔怎样搭得又高又稳》、社会活动《珠江美景》《游船上的工作人员》、艺术活动《广州美食》《我爱粤剧》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建构了关于广州珠江夜游和本土文化的丰富经验,在自主游戏中的创想和表现也越来越丰富。
综上,优化自主游戏后的支持策略,有助于幼儿提升游戏经验,提升幼儿游戏水平和学习品质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支持策略,促进幼儿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