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多点散发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研究
2023-01-20李晓娜
李晓娜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0 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学者指出,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造成的生理伤害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其对人们心理方面的影响时间可能会更长[1]。布鲁克斯等人2020年的研究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采取的隔离措施与人们的负面社会心理状况相关,如抑郁、焦虑、愤怒等情绪和歧视、孤立等现象,而隔离时间的长短和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成为产生负面心理影响的决定因素[2,3]。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我国也出现多点散发疫情,高校普遍采取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情感和经济等压力相较于以往来说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在疫情多点散发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为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及时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对于现阶段高校各项工作的平稳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危机是指当人们在面临困难情境时,无法利用现有的条件或经验应对当前的困境时,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4]。而心理危机干预是采取专业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重拾生活信心,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5]。
自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闭隔离措施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变为常态化阶段。但目前由于病毒变异,国内外防疫政策差异,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各高校又纷纷加强封闭管理规定,要求大学生不能随意进出校门,校内外各项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内外研究也表明,大规模的社交封锁极易使人产生无聊、抑郁、焦虑、孤立和被遗弃等负性情绪[6,7]。昌敬敏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分别为26.60%和21.16%[8];王赫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男女大学生均有较高的心理困扰,普遍负性情绪较高[9]。总的来说,大学生本身就处在人生中重要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高速发展,但心理调适能力较低;因此,当新冠肺炎疫情对他们的学业、情感和生活产生影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容易出现失衡,产生各种心理困扰,陷入危机。而如果未及时对处于不良情绪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等应激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因为恐惧、愤怒等情绪而产生暴力行为,危害校园安全。因此,积极探索疫情多点散发形势下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策迫在眉睫。
2 疫情多点散发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策
2.1 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坚持专业有效原则
为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教育部2021年就明确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各高校也纷纷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并制订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但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是单纯的线性发展过程,危机干预实施更不能简单按照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开展[10]。高校危机干预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尤其是在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面对多变复杂的情况,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领导统一的指挥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干预策略,通过相关部门有序分工,紧密协作,确保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取得实效。
有学者在2019年就提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学院、班级“三位一体”预警机制的作用,多元化构建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网[11],而在现阶段,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人员除了掌握心理危机干预技术,还需要具有疫情相关的专业知识(如临床医学、传染病学相关专业知识)。疫情期间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和流程只有在专家的指导下才能完成,依靠简单、行政化式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只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工作实效。因此,要想做好疫情期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切实提高心理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适当引入医学、传染病学等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其学科专业作用,变危为机,提升心理危机干预成效,健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
2.2 强调预防为先,预警及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地位
全国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形式单一的“讲座+课程+咨询”的教育模式,仅能满足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简单解决心理问题的需求。而高校心理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突发性、潜在性、交互性和不可控性。现在又面临病毒变异和疫情多点散发的复杂情况,因此,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首要强调的就是及时性,尤其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和预警工作。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石,以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为重点,通过科学、专业的设计,培养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结合大学生心理测评数据平台和个案管理情况下,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早预防、及早疏导、及时干预,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联动作用,提升心理危机预警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和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帮助学生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3 实时监测学生心理动态,增强特殊学生群体管理水平
疫情复学后,各高校纷纷开展复学复课后的相关心理普查工作,但疫情造成的创伤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复课后的封闭管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也发现疫情轻度地区和疫情严重地区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都较多。因此,在疫情多点散发形势下,高校必须在原有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结合疫情发展及学校工作安排,运用互联网技术,主动收集学生心理疾病和危机信息,组织学校心理专家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工作,对有心理健康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建立疫情期间“一生一策”的心理健康档案和学生心理危机数据库,及时跟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实施动态管理。
研究表明,有效定位危机干预对象时精准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和关键,学校要高度重视以下三类重点人群:第一类是与疫情直接相关的学生,如本人或家人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等;第二类是有基础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三类是因疫情继发问题引起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等[12]。通过加强对高危学生群体的管理,要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能有效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成功率。
2.4 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
家庭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未与学生家长建立起长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家校联动机制,仅有的联系大多限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辅导员或危机发生后辅导员联系家长进行善后处理,而这种临时的沟通也是目前高校家校联动的主流。本次疫情进一步暴露了这种简单沟通的弊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由于信息匮乏,学校难以察觉到学生因家庭、疫情等情况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期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的24 h之后,72 h之前,而家校联动的不及时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
因此,建立健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高校家校联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定期有序的沟通,学校和家长都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当存在危机或出现危机事件,学校和家长能及时反应,迅速甄别危机的程度,整合资源,采取恰当的危机干预措施,协助学生或相关人员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同时家校联动机制的良好运行也是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支持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一旦发现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能立即对其进行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基础上,迅速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协助家长及时进行转介,以便采取心理治疗等专业化的干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实效。
3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部也始终坚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对高校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疫情多点散发形势下,高校更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心理相关专业力量,实时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增强特殊学生群体管理,加强家校联合,构建出适用于当前校园疫情防控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援助服务,有效防范心理危机的发生并弱化其影响,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好特殊时期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