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新形态探究
——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为例
2023-01-20陈进
陈 进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如今,科学研究已成为国内外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11至13世纪最早在欧洲诞生的大学,起初都是知识传授型机构,因此处于国家科学研究体系的边缘。直到19世纪,普鲁士对传统大学进行了改革,大学才开始从事科学研究。1876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成立,这意味着科学研究逐渐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1945年,布什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更是确定了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二战结束后的25年里,美国经济和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分析证明,研究型大学对美国经济和工业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1]。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对大学科学研究的资助,并形成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此后,科学研究逐渐从无目的的、自由探索的、以兴趣为导向的模式演化出体现国家意志的、有组织的、有导向性的模式,这类科研模式就是有组织科研。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和2020年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为开展有组织科研作出了重要指示。
202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出部署,明确了高校有组织科研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定位。
1 加强有组织科研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指出,“有组织科研就是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因此,有组织科研不是对具体的科研过程予以组织,而是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突破重要领域核心技术为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规划。
有组织科研的目的性、导向性与传统科研模式的无目的性和自由性并不矛盾,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的传统模式也并不冲突。虽然科学研究特别是原创知识的产生,常常由科研人员的好奇心驱动,但在国家发展面临重大科技瓶颈以及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当下,科研不再只是科研人员个人的科研,而是愈发关乎人民、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的科研[2]。因此,好奇心驱动的“小科学”必须和国家战略的“大科学”相结合,政府要从“资助”科研向“组织”科研转变,高校也必须在科研人员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中合理引导有组织科研。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必然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3]。从美国等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经验来看,开展高校有组织科研是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主要原因。以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为目标的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校从“小科学”向“大科学”转变,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实现突破性、跨越式的发展。
(2)政府和社会倚重高校的科技创新。2010—2020年长三角区域科技竞争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分析模型表明,科技竞争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4]。因而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创新展现出巨大势能,愈来愈受到重视。而高校又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建设科技强国中扮演关键角色。以国家三大科技奖励为例,“十三五”以来,超过70%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近60%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聚集在高校;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群体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汇聚了全国40%以上的两院院士和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使得政府和社会愈加需要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
(3)科研问题的解决需要倚靠政府作为经费来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研问题愈加复杂。一个科研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团队、跨方向、跨学科、跨部门组织力量,需要成百甚至上千人集体攻关。同时,大规模的科学研究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因而高校在科学研究上愈加依靠政府提供的经费支持。
2 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意义重大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国家迫切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建成科技强国,迫切需要成为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有组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为了实现基础研究的基本职能,传统高校主要以学院和学科为单位组织科学研究。在一定时期,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模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科学研究体系的发展,并且促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突破性、引领性和历史性的创新成果。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学科之间、产业之间、学科与产业之间结合日益紧密,全球科技呈现日益交叉融合的趋势,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和颠覆性技术的出现都需要跨学科、跨团队合作完成。在我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面临复杂外部环境挑战的当下,这种松散型的科学研究模式已经无法良好应对局势。尤其在面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国家战略性科学问题时,高校需要聚集更大范围力量来攻克。
在这方面,有组织科研大有作为。有组织科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强有组织科研,高校能最大限度凝聚和优化资源配置,能统筹布局大平台和大科学装置,能跨学科、跨部门组建科研攻关大团队,实现关键科学技术的持续性攻关。
2.2 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一定时期内,以学科导向为背景的成果评价体制和以科研绩效为指引的科研人员评价体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但学科导向的成果评价体制无法客观地、充分地衡量科研团队成员的实际贡献,较大程度影响了广大科研人员参与团队合作的积极性。科研绩效指引的科研人员评价体制逐渐带来了“五唯”的问题,部分研究人员为了论文、“帽子”、职称和奖项,放弃了有重大科研意义但需要长期投入的研究方向,选择了能迅速产出的项目。而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高校可以根据研究方向的原创性潜力,合理分配科研经费,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果,科学评价团队成员的贡献,这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支撑战略科技攻关,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过去,国家将研究院或研究所作为国家战略科技攻关的主力,但近年来高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才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攻关的根本。而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顶尖人才为重要任务的高校,能实现战略科技攻关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链的联通。
2.3 有助于跨越从科学到产业的鸿沟
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脑科学和深空深地深海等国家战略所需、世界前沿的领域,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链。从科学研究到科学技术再到产业应用转化的全链条过程中,自由探索的、学科导向的科学研究模式容易使高校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思路局限在学科发展中,重大科学问题也被割裂并分散在各个学科中,从而限制了高校进一步支撑引领国家战略所需的新型产业技术升级。在科技对经济社会拉动作用日益凸显的趋势下,国家需要高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将不同创新主体联合起来,形成跨学科、跨领域,以科学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的新科学研究模式,促使科学研究跨越产业的鸿沟,从而对社会、对国家产生有益影响。
2.4 能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声誉
从历史角度来看,高校能够借助深入参与国家战略科技攻关项目的机会,加强与其他科研力量的合作与交流,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1978年,国防科技大学接过“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将投入使用”的国家重任,成功研制出了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使中国成为第3个能独立研制巨型机的国家。此后,该校持续参与国家巨型机的研发,并相继研制出2到5代银河计算机。通过参与有组织科研,国防科技大学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深受社会大众的认可。同样的,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承担了阿波罗计划中登月太空飞船的设计任务,并开始负责管理喷气推进实验室,持续参与了美国多个太空飞船研制项目,如探索者计划、水手计划和伽利略木星探索任务等,大幅度提高了其科研水平,也获得了良好声誉。
3 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建设举措
2022年8月,教育部《意见》针对高校有组织科研提出了9条重点举措,涵盖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协同攻关等方面。强大的制度优势为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为使9条改革举措落地,高校自身需要积极配合推进有组织科研建设。
3.1 内化“四个服务”,履行服务使命
纵观现代高校的发展史,一流高校的诞生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一流高校的价值总是在服务国家中彰显,两者是为“命运共同体”的存在。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状况,美国通过了“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不但开创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而且推动了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的发展。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不仅推动了以高校为依托的科技园区兴起,支撑了英特尔、苹果等高科技公司所在的硅谷发展,也同时促使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等高校迅速崛起[5]。历史表明,始终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保持同向而行,是高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经验。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作为同时具备“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高校,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高校越来越多承担起服务社会的使命。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四个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职能的新要求,也是高校推行有组织科研的新遵循。高校不能再简单地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而应当内化“四个服务”,将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并按此方向有目的、有导向地组织科学研究,从而构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组织科研新形态。
3.2 改革科研组织形式,完善科研机构设置
在科研组织上,大多高校内部已经建立起学部到学院再到学科的纵向组织,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高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但这种纵向组织使科研人物被条条分割,交叉融合困难,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问题日益复杂的当下,应对已有些“吃力”。现在需要高校从校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改革科研组织形式,建立并发展以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科研目标为驱动的研究中心。不同于以往的科研组织,这是一种横向的组织形式,是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纵横交错形成跨学院、跨学科的高校新型内部组织,有助于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重大战略科技攻关。
3.3 构建人才评价体系,调动科研积极性
人才既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而人才评价对高校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虽然有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顽瘴痼疾”,如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指标缺乏可信度,片面追求论文、学历、“帽子”和职称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创新的活力[6]。因此,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建设中,高校必须积极构建全新的人才评价体系。(1)实行全方位评价。建立涵盖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研究方向、科研成果质量、成果影响力和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2)实行同行评价。细化专家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根据项目类型特点、专家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等合理确定评审专家,将科研成果评价权交到真正的同行手里。(3)建立合作共享成果评价机制。在考核团队成果的同时,合理地评价成员的贡献,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加有组织科研的积极性。
3.4 坚持立德树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此表明,坚持立德树人初心和加强高质量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校的主要责任,也是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支撑,这在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背景下更值得牵住这个牛鼻子。
在推进有组织科研过程中,高校要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产业发展要求,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构建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要建立教师、企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搭建稳固、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平台[7-8]。
4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有组织科研的建设探索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是南京大学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名校名城融合发展战略而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设立的校区。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紧密结合国家《关于建设长江教育创新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将有组织科研作为校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校管理制度、学科布局,大团队、大平台、大装置建设以及科研机构建设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1)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推动“小科学”与“大科学”相结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将集全校区之力,解决10个引领前沿的科学问题或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将组织院系解决100个重要科学问题,将引导1 000个老师思考自己做科学研究所针对的科学问题,推动自由探索的“小科学”与国家所需的“大科学”相结合,形成科研集群,进行有组织的科研攻关。
(2)有组织地布局五大学科群,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立足“国家战略、南大所长、苏州所需、世界一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聚焦前沿领域卡脖子技术,强化“新工科”建设,有组织地布局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以及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等五大学科群,并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3)组建科研攻关大团队,推进大平台大装置建设。一方面,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南京大学现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苏州延伸,并积极筹建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苏州落地。另一方面,苏州校区正在重点打造一个高水平、高共享、高集约的科研共享平台,包括电镜中心、核磁共振中心、质谱中心和能谱中心等4个共享中心,统筹组织大型仪器的购置、运行和管理,吸纳了先进模式的优点,将打破原有科研共享科研平台的局限性,为苏州校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提供支撑。
(4)探索组织新形式,建立产研总院。面对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组织规模小、专业成果转化人才紧缺、市场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南京大学苏州校区成立了跨研究机构、跨学院、跨校企的联合攻关组织——产研总院。产研总院将秉持政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苏州支柱产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了苏州校区与区域政府和企业部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5 结语
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新型举国体制”,汇聚力量做有组织的科研攻关。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组织科研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科研成果的质量,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水平。高校应高度重视有组织科研的推进工作,立足服务社会使命,创新科研组织形式,构建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