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支撑江苏乡村新业态的路径探索

2023-01-20徐凯飞都昌礼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35期
关键词:业态科技农业

徐凯飞,都昌礼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近年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农业机械技术的飞速发展,支撑了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定制服务、现代种业、创意农业等乡村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江苏乡村常住人口约2 250万人,全省耕地面积4.9×1010m2;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激发乡村新业态的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抢抓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新业态的机遇、探索新形势下的具体路径,对于助力江苏乡村振兴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新业态的基础理论

乡村新业态是在原有农业农村产业组织、经济活动基础上的产业要素横向拓宽或纵向产业链延伸,是农业农村产品或服务提供的进一步细分,最终形成形态稳定、运行高效、价值倍增的产业经营形态[1]。农村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之间通过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2]。产业融合最初的驱动力是技术创新,正是由于产业间的技术交叉与互补,促使了产业边界的模糊,催生乡土社会的新业态新模式。日本今村奈良臣较早提出产业链整合、融合的发展理念,他认为农业农村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提出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六次产业”概念,以此强调产业链融合下涌现出的新业态[3]。

2 科技创新支撑江苏乡村新业态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中央政策文件强调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研发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新业态明确了目标与方向,具体体现在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方面。从乡村新业态发展类型看,主要包括产业融合型和产业分化型两大类型,前者包括智慧农业的技术融合型、农文旅发展的产业融合型、循环农业或立体农业的产业内部重组融合型、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型;后者主要包括光伏农业等资源分化型、农机或植保等专业服务分化型。无论在全国范围还是江苏情况,农村地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蓝海,农业数字化转型正逢其时,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不断释放,为乡村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4]。

3 科技创新支撑江苏乡村新业态发展的路径

3.1 促进各类新业态百花齐放

3.1.1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一是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构建,推进建设县(区)、乡(镇)、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通。二是推进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借鉴京东科技助力泗阳县建设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经验,打造农村电商集“人、货、场”三位一体的生态体系。三是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建设,借助腾讯、汇通达等全国著名农业技术服务供应商,加强生产认证、质量监测、产品追溯等质量管理,推动农产品从优地优品向优质优价转变。

3.1.2 发展乡村智慧旅游

一是提高智慧服务体验,聚焦游客服务体验,优化旅游信息获取、旅游计划决策、旅游产品预订支付、享受旅游和回顾评价旅游流程,提高旅游消费环节体验。二是提高智慧管理水平,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旅游企业经营监管,促进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在旅游市场治理过程的协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高效整合旅游资源。三是旅游产品智慧营销,加强挖掘旅游热点、舆情监控、客户画像、客户参与等环节的数字化营销。

3.1.3 发展创意农业

一是重视农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形态加工和农作物的科技改造,将文化、科技、教育、旅游、康养等元素融合农产品生产或消费环节。二是开发创意景观,即依托农业农村自然景观或农业生产场景,借鉴昆山稻田艺术等经验,开发富有创新的农业农村景观。三是发展创意民俗,以江苏优秀民俗民风为载体,例如金坛的剪窗花、做灯笼、剪纸,无锡的泥人,宜兴的紫砂壶等,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民俗产品。

3.1.4 发展观光农业

一是要因地制宜开发观光种植业、观光林业、观光牧业、观光渔业、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民宿等各类产品,满足和引导休闲消费需求。二是在现有农业农村资源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观赏、品尝、购物、参与、娱乐、康养、度假各类要素,增加产品的休闲观光附加价值。三是加强县域观光农业统筹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观光农业发展格局,提高景区可视化表达、数字化展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3.1.5 发展认养农业

一是依托“苏农云”平台,完善农业认养、物联感知、监控直播、电商销售、产品溯源等功能,农村对城市、土地对餐桌的直接对接。二是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数字化改造,借助平台向潜在顾客展示认养场景,部署温度、湿度、灌溉、施肥、植保等各类监控设备,实现农业耕作、养殖智能化、数字化和远程控制。

3.2 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主体

3.2.1 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一是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有序向农业企业流动,通过职称评审条件、待遇提升、事业发展机会等方法,吸引农业科技人才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二是鼓励企业牵头各类组织成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要发挥龙头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的中心地位,引导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倡导农业科技服务后补助机制,在科研项目设计中给予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农业科技服务的潜能。

3.2.2 提升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要提升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科学素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要协同合作,出台专项提升计划,提高知识、技能培训的有效供给。二是加强过程督导和结果评价,通过科技服务先进评比、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科技小院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

3.2.3 扶持科技服务龙头企业

一是梳理各地的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对不同科技服务能力、领域、规模的企业进行科学分类,差异化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产学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二是出台扶持政策,在科研项目、金融、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扶持细则,鼓励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建立企业对接服务机制,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与龙头企业的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与需求服务,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3.3 提升科技创新有效供给能力

3.3.1 提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

一是要确保基层农技的试验示范基础设施条件,探索农技推广方式;要加强品种试验、绿色增产、生产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示范推广,通过基层农技的试验示范推广释放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二是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针对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提供商业模式、运行管理等方面服务供给。三是创新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机制,倡导用户需求导向,逐步建立服务效能为主的农技推广机构考评体系,建立与考评结果挂钩的服务经费划拨机制。

3.3.2 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服务效能

一是要压实公益性科技服务主体的责任,要鼓励江苏辖区内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基础研究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奠定公益性科技服务为主的基础。二是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服务考核机制,逐步完善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机制,将农业科技公益服务效能作为学科评估、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培育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产业教授,并把农业科技服务成效作为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

3.3.3 加强科技服务载体和平台建设

一是要发挥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苏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涉农重点学科的堡垒作用,抢占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二是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载体,设计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借助平台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供需的快速匹配与有效对接。三是完善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要将服务小农规模、辐射带动效能作为园区绩效的主要指标,加强园区科技社会化服务的动态监测。

3.4 提高扶持政策执行力度

3.4.1 省市县共同推进乡村新业态发展

一是要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合力推进机制,及时交流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解决政策贯彻中的难点堵点。二是利用好考核“指挥棒”,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设置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相关指标,引导各地积极发展新业态。三是推动各地出台配套扶持政策,例如现代种业,从中央到省层面均出台了国科发农〔2020〕192号等系列扶持政策,然而种质资源保护等工作必须获得地方配合与支持,需要相应县(区)出台具体的保护办法。

3.4.2 优化现行农业科技政策

一是需要加强政策发布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不仅要加强央地间纵向的农业科技政策协同,而且要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贯彻落实。二是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体系的互补协同,目前关键是构建适应乡村新业态发展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行政配置的作用。

3.4.3 加强政产学研协同

一是梳理乡村新业态发展所需要的重大共性集成应用和关键技术需求,形成技术攻关清单。二是通过创新联盟、创新共同体等协同创新组织,攻克农业模型、高端农机、冷链物流、遥感监测、碳汇资源监测等一批关键技术。三是出台财政、金融、税收、人才、土地等相关扶持政策,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江苏乡村新业态发展,统筹江苏财政资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分重点、分年度推进乡村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3.5 加快乡村新业态转型提质

3.5.1 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在目前规模经营主体上,持续推进农产品入网监管行动,将更多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二是推进农产品质量数字化监管与市场监测预警,探索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数字化档案,完善农业投入品数字化监管体系。三是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数据通道,打通质监监管、农业农村、网络通信等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共用的壁垒,健全面向基层的农产品快速检测服务网络。

3.5.2 持续推进“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

一是将品种、品质、基地作为品牌农产品生产的关键,高质量筑牢品牌根基。二是发展农产品品牌化载体和乡村新兴产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孵化器与助推器,主要是依托9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12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南京农高区食品加工产业园,提升农业品牌发展能力。三是借助腾讯安心平台等社会化力量,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品牌公信力、供应链管理、区域品牌打造的有机融合。

3.5.3 提炼乡村新业态转型提质方案

一是需要致力于智慧农业产品开发,就无人驾驶植保装备、高空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遥感、地表分面式监控、设施农业机器人等众多智慧农业产品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二是进一步提供综合集成解决方案,在智慧农业产品创新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设施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智慧农业园区建设思路、社会化服务平台、智慧园区建设框架、种养殖一体化解决方案、农业机器人解决方案、经营管理与运营服务等方案。

3.6 加速数字乡村建设步伐

3.6.1 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力、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网络基础设施,在现有乡级行政区5G网络全覆盖基础上,加快农村宽带、移动、广电网络建设,同时注重网络安全设施建设,为数字乡村奠定基础。三是持续推进网上益农信息社和农村电商服务站建设,促进农村电商和信息进村入户。

3.6.2 加快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

一是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农田建设、种业等种植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种植化生产效率。二是畜牧业和渔业数字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养殖场,提高渔业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三是农机作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北斗导航、智能农机等技术集成应用攻关,提高农机与农艺融合。

猜你喜欢

业态科技农业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