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联动路径
2023-01-20韩伟萍
姚 丹,韩伟萍,张 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终端就可链接世界,互联万物。新媒体的诞生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化的媒体内容、多样化的媒介形态,构建了交互、多元、便捷、广泛的新传播形态。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1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接近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手机上网比例达99.7%,45.8%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时长3~6 h[1]。面对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和学习阅读需求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技术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探索新媒体的创新服务和应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总结实践经验,分析应用现状,反思存在问题,对于推动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研究、提升新媒体服务水平,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1 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文献综述
1.1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新媒体的形态也会不断改变。在此引用百度词条中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从时间层面,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些“新”媒体随着技术的发展或时间的推移会沦为“旧”媒体或传统媒体,比如移动电视、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界定为新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沦为传统媒体;从技术层面,新媒体传播基础是数字化,借助计算机技术把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转化为数字形式,信息通过数字的组合编码达到传播的统一,实现信息的全球化传播;从社会层面,新媒体最重要的是社会革新作用,新媒体重构了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受众既是内容的接受者和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1.2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文献综述
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受到业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早在2008年孙一钢等[2]就提出了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目前,业内对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研究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如李莉[3]论述了SMS、WAP、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手机移动业务、信息推送服务、合作数字参考资源等方面的应用;董晓莉[4]指出泛在智慧环境下催生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媒体融合的新局面,提出在场景、算法等方面影响图书馆新媒体的服务方式。二是新媒体媒介的服务实践。黄国凡等[5]从厦门大学图书馆微博、微信和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实践,提出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在行业意识、舆论掌控能力、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陈普等[6]以华北电力大学图书馆为例,基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图书馆泛在服务体系。三是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的打造。李楠等[7]以“中国科讯”知识服务平台为例,提出图书馆需要加快传统新媒体移动服务逐步向集成多种功能的新媒体移动服务转变。综上所述,借助数字网络技术和多种传播媒介,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呈现内容扩大化、功能多样化、途径数字化、平台一体化、设备智能化等发展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随时随地、畅通交流的信息环境。
2 新媒体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
2.1 新媒体是数字图书馆底层技术
“十三五”期间,图书馆大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在数字资源、技术应用及服务模式等方面日渐成熟,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资源服务,打造新型的数字服务模式。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自主开发数字图书馆App,为读者提供借阅查询、读者服务、书目检索等多种服务,而更多的高校图书选择超星移动图书馆来为读者提供不处不在、随时随地的数字阅读。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成为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底层技术,不仅实现检索平台的智能化,同时借助数字资源在数据集成、处理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带动了图书馆在资源、服务共同领域的拓展[8]。数字资源辅以先进的远程访问系统技术,让图书馆订购的大量数字资源完美实现了7×24全天候服务[9]。
2.2 新媒体是智慧图书馆的实现工具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为图书馆事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也是图书馆从信息化、数字化走向智慧化的必然发展阶段。图书馆智慧化转型也被写入《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双一流”建设及智慧校园的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在高校的建设规划中站到领先的位置,空间再造、智慧服务以及智慧系统平台成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主要方向。
空间再造主要是指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智能化、智慧化。一是利用智能技术和设备,打造信息化、智能化、场景化的图书馆。如迎宾机器人、盘点机器人、RFID定位系统、人脸识别、3D打印机、VR、自助借还系统为读者提供便捷、精准的智能服务。二是根据阅读需求,对空间的划分和设计,为读者建设多元文化智慧服务空间。部分高校图书馆完成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等虚拟空间功能的创新和延展,为读者提供了可视化、沉浸式体验。如清华大学打造的音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音乐赏析、集体听音、音乐图书阅览等创新空间服务。
智慧服务是指面向用户的、从资源收集到运用和决策整个过程各个方面的智慧化[10]。图书馆自身就是大量数据的集合体,书目数据、入馆数据、电子源数据、访问数据、下载数据等,不同数据经过规范化处理实现数据管理应用和服务转化。比如数据挖掘、语义分析、算法加工等技术手段,不仅实现同类型资源的整合归类、读者的阅读喜好、特点信息的个性化推送,也构建了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体系。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对新媒体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也成为实现智慧图书馆不可或缺的工具。
2.3 新媒体是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流平台
2011年,新浪微博的用户超2亿[11],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高校图书馆开启新媒体平台的品牌推广和创新服务之路;2012年,微信推出微信公众平台,短短几年发展迅速,如今已是高校图书馆不可或缺的官方服务平台;2019年底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社交类平台凭借自身媒介优势和平台功能异军突起,成为高校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潮流和趋势。高校图书馆借助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拓宽线上服务范围、创新阅读推广服务路径,成为现阶段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一大热点。
3 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
清博大数据是中国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清博指数已经建立一套权威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传播力,可查询微博、微信、头条、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的日榜、周榜和月榜数据。笔者将借助清博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新媒体传播指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行分析。
选取2022年5—7月的微信公众号图书馆月榜和抖音阅读账号月榜的前25名榜单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微信公众号图书馆月榜情况如下:5月武汉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3所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上榜,6月和7月有且仅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上榜,其余24家都是公共图书馆;抖音阅读榜5月、6月、7月榜单中分别有9家、11家、12家公共图书馆上榜,其余上榜的有“QQ读书”“樊登读书”等企业媒体和“小嘉啊”“在绍兴”等自媒体,无一所高校图书馆账号上榜。
无论是在微信榜单中图书馆之间的横向对比,还是在抖音榜单中与其他阅读类媒体账号的纵向对比,高校图书馆都没有交出理想的成绩,高校图书馆鲜有跻身Top25的榜单:一是高校图书馆新媒体内容营销和品牌意识不足,平台缺乏吸引力和关注度;二是高校图书馆的新媒体服务对象仍是以在校师生为主,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文化服务,平台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待提高。
3.2 新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缺失
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更新之快,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既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媒体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又要推陈出新,做好新媒体与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有机融合,运用新技术深层次开展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发展。
目前,高校图书馆很少有设置专门的新媒体岗位或团队的,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多是业务部门人员的兼职和学生协助,大多数馆员对新媒体的发展传播和图书馆的实践应用一知半解,馆员专业培训力度不够。借鉴段美珍等[12]的研究成果可知,接近70%的高校图书馆平均每年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和学习的人次占比还不足总人数的40%,多数馆馆员队伍的业务胜任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可见培养具有一专多能的新媒体人才还任重道远,短时间内并不能满足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及应用的迫切需求。
3.3 馆藏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满足更加便捷、途径更加广泛,通过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移动App就可以获取电子图书、咨询问答、科研信息等。高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专业的教育资源、学术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主要源于其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不足。
图书馆界资源开放的主要途径有跨界合作,例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图书馆与百度学术的资源合作。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跨界合作还是保持观望状态,合作案例主要集中在经费充足、人才充沛的大馆,馆与馆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跨界服务主要是针对本校师生,辅助科研和教学,没能向社会大众广泛开放,或是收效甚微[13]。
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也陆续建立了不同地区的图书馆联盟。由于高校图书馆经费支持力度不同、软硬件设施差异较大、数字资源的类型不同,因此在开展新媒体服务的过程中,服务资源仍然主要依靠本馆馆藏资源,而很少与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展开协同式服务[14]。由于资源共享程度低,所以每个图书馆还是会购买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等常用数据库,存在服务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问题。
4 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联动路径
“互联互通”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的本质和信息的价值体现,高校图书馆新媒体的联动思维,指从联动的方式来面对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困境和各类问题,提出“校内校外”的平台联动、“线上线下”的人才培养、“馆内馆外”的资源共享等多维联动方式,激活服务的主动性,实现提升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水平。
4.1 联动校内校外平台,拓宽服务方式
图书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既迎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化,又拓宽了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是图书馆树立形象和品牌的主要途径。联动一切可以联动的力量,提升高校图书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读者提供创新的服务方式。
一方面重视新媒体营销,入驻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满足读者图文、视频等多元的阅读喜好,也是校外新媒体平台横向联动的前提。根据平台特点和定位,同一题材作品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除了发布常规的开闭馆信息、资源推荐、读者活动,推出内容鲜明、依托学校特点的精品栏目;紧跟时事新闻、热点事件,打造吸引流量的爆款作品。值得借鉴的如上海图书馆“上图旅行社”的活动,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协同服务的案例,将三大平台有机串联起来并相互引流[15],达到较好的活动效果,形成理想的新媒体矩阵。
另一方面发挥高校自身融媒体优势,增强校内的纵向联动。调查显示,一所高校现拥有少则数十个多则四五十的新媒体账号,除了官方账号,学工、团委、各学院等都有各自的新媒体账号,官方账号和各部门子账号之间互通合力、共同发声,形成了高校新媒体矩阵。图书馆作为其中的一员,可以根据发布内容的不同,主动联动学校的官方账号或其他主体账号发声,通过“群体性发声”交叉传递信息,拓宽覆盖面、增加传播深度,达到引流和获取关注的目的。
4.2 组织线上线下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6]。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新媒体人才队伍才是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发展的保障。
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运行和服务会高度依赖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以及门禁系统、自助设备、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然而,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员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这就需要图书馆领导层重视馆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一是“请进来”,借助合作服务商和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业务、网络、产品等方面的综合优势[17],对馆员开展线下培训,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合作企业华为公司的技术知识优势开展馆员智慧化培训和新技术应用培训。二是“走出去”,近几年来,图书馆学会和联盟都会定期举办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线上培训和一些专题研讨会的直播,既减少了疫情带来的出行影响,又扩大了培训的范围。各馆要多留意线上培训及讲座的预告,选择和馆内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线上培训,分批次、分岗位、分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馆员参加,培训后开展学习心得的讨论或相关论文的撰写等活动,营造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提升培训效果,完善培训系统,早日打造一支与时代同行的新媒体人才队伍。
4.3 开展馆内馆外合作,满足智慧服务需求
开放、共享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单个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已不能满足智慧服务需求和图书馆的转型建设,这就需要图书馆开展行业内外的合作,来解决图书馆开放、共享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
第一,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提升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更要提高共享观念和力度,联合其他高校馆、图书馆联盟等开展馆际合作,最大限度地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共建是共享的前提,首先,各高校联合共建有地域特点和馆藏特色的数据库、有学科优势和科研成果的知识库等,实现资源共建的协同性、规划性、科学性,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人力的浪费。其次,充分利用CALIS,CASHL,CADAL等国家项目资源,在经费技术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取联盟的共享资源来开展服务,如CALIS的e读学术发现系统、云服务平台等开展原文获取、统一认证、参考咨询、数据交换等基础性服务。科研能力强、经费充足的大馆可以与图书馆联盟融合共建,如CALIS和上海图书馆联合研发基于FOLIO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18],为实现智慧服务提供了可能。
第二,与其他行业开展跨界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新契机。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与百度云、感创科技合作,成为首家将人脸识别系统引入管理系统的高校图书馆[19];北京大学图书馆与数字出版商“全产业链协同”合作,扩大数字资源获取范围,打造高增值数字资源产品[20];浙江大学图书馆与博物馆“艺术与考古”特藏建设的合作,开辟了新的资源建设路径[21]。这些都是高校图书馆值得学习的合作案例,高校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跨界合作,比如经费有限的三本院校图书馆选择利用率高、读者满意度高、稳定可靠的合作资源。规模大、经费充足的图书馆要坚持开放的思路,积极开展“耳目一新、脑洞大开”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合作典范,将跨界合作向更多领域延伸,实现智慧服务新路径。
5 结语
新媒体是图书馆发展进程的技术驱动和实现工具,也是图书馆品牌推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自身服务的有机融合,不断拓宽服务边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资源特色,通过共享和联动的方式,推动新媒体服务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