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现代康养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研究
——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医康养专业群建设为例
2023-01-20邱国珍
邱国珍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康养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预计“十四五”期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1]。日渐增多的老龄人口亟需社会提供一个能够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渠道。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家庭夫妻双方都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当中,因此对于婴幼儿照护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对于打拼事业的中年人来说,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对健康和养生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和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迫切愿望和各级政府的积极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康养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当代中国康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康养事业开始逐渐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我国康养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目前开设康养相关专业的200多所高职院校中,康养教育普遍表现出一种重技能轻素质,尤其是轻综合素质的倾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可以从许多方面着手,以地域文化为载体的在地化康养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地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特定地域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形态,这种地方性知识具有许多具体的实践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是在地化康养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在《地方性知识》一书中认为,地方性知识可以打破普遍性知识所具有的模式化弊端和对地方性文化实践所具有的多样性内涵的消除,在理解人们特定行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地方性知识立足于当地人的实践,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充分重视,尤其注重这种差异性背后的地方逻辑,是理解不同地域的人们行为方式的钥匙[2]222-225。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康养教育的在地化就必须深入当地的地方文化当中,挖掘当地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在地方实践中深化和拓展康养教育的地域内涵。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方学院”)作为一所立足于温州的多科性高职院校,近年来大力发展康养教育,以医康养专业群建设为依托,将传统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为医(护理)、康(健康管理)、养(智慧养老)、教(婴幼儿托育)一体化的大康养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该校将大康养人才的培养与学校所在的温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手工工艺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等资源熏陶和培养学生,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康养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这一模式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温州地域文化,有效地赋予康养教育以鲜明的中国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独特性,闯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康养教育新路径。
一、强化康养专业技能:现代大康养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
在传统的专业康养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全方位提高学生素养,多维度拓展学生能力,构建现代康养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是东方学院康养教育和医康养专业群建设的基本理念。根据这一理念,东方学院实行的大康养温州模式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康养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的夯实与强化为中心,筑牢康养教育的专业基础
在大康养人才培养中,康养专业技能居于核心地位,是其他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熟练掌握基本康养专业技能,才能谈得上对于其他康养辅助能力、康养实践批评反思和康养多位文化素养的拓展。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核心康养专业技能,东方学院一方面充分利用温州当地丰富的地域康养资源锻炼学生扎实的康养能力,学院利用承办温州市民政局委托的养老护理员培训任务的机会,将康养教育与康养社会培训相结合,推动康养专业的师生与社会需求直接对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学习和培训内容。同时组织康养专业学生深入社区、村落,将康养知识与大众需求相联系,到周边社区以及永嘉、泰顺等地进行阳光助老活动,推动康养专业知识的落地,这些措施使东方学院的康养教育逐渐成为温州康养事业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温州特色的东方康养品牌,因而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另一方面,把康养相关专业直接办在企业里,形成了该校的金竹校区。金竹校区的特色就是将校园康养教育与社会康养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化平台提供的宝贵锻炼机会,培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能力。东方学院注重校政结合、校企结合,与温州市民政局、温州市红十字会、现代养老公司、绿城康养集团和瓯海怡宁老年病医院等多家政企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社会化的康养能力训练机会,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康养专业技能,同时,通过社会服务这种方式更好地回馈社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坚持大康养观的康养教育理念,将康养辅助能力培养置于康养教育的重要地位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东方学院把医康养专业建设作为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把传统康养专业提升为现代康养,亦即大康养人才培养。所谓大康养,就是将康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方式,在能力补充和能力延伸两个维度上实现康养增值的生活化康养。这样的大康养,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康养观。在这一视野下,康养事业是现代公民日常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所有社会群体得以健康、快乐生活的基本保障和构成内容。
为此,东方学院充分调动社会、地域、家庭、社区等各方面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康养能力,这种大康养能力包括基础医康养理论教育、全球先进康养实践案例分析、基本康养实践能力训练、康养辅助能力培养和康养实践批评与反思等诸多内容。具体来说,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建设康养案例资源库,精选全球优秀康养案例和国内各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康养案例,以案例分析强化学生康养理论素养,建设社会化康养实践与训练中心,与温州乃至省内外许多著名企业合作,将康养教育与企业经营相结合,打造实战化的康养训练场景。除此之外,东方学院还特别注重家庭和社区在康养教育中的作用,发动学生将康养所学应用于其家庭成员和所在地区的邻居、亲戚,在调适亲朋的身心状态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亲戚关系、邻里关系,提高康养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伦理意义。
3.充实学习内容,拓宽康养教育的口径与知识基础
根据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应该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进行改进,为此,应该优先重视形成成果的知识基础和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关注对象,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教育的调整和优化。
为此,东方学院创新教育方法,坚持将学生的职业发展置于康养教育的核心位置,开设了康复医学、老年医学、老年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常见老年病的诊断与护理、安宁疗护、临床基本评估、婴幼儿护理基础、幼儿常见病诊断与处理、人体解剖生理学、运动能力训练与评估、幼儿生活护理技术、医学伦理学、卫生管理基础等多种类型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康养相关专业知识,打牢知识基础。医康养专业群建设注重实操能力与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又熟悉国家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老年社会政策和我国康养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能够灵活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大众的康养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基本的康养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康养对象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将康养专业知识和相关科学知识与康养实践结合起来,并能够根据康养实践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类康养知识充实康养实践,从而使康养对象不但能够在康养实践中获得基本的康养服务,而且能够在康养过程中增长基本的生活常识、养老常识和康复常识,从而获得更加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自我康养的能力。
4.参与现代民政事业,进一步提升康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为了进一步打通康养教育的实践瓶颈,将大康养人才培养与现代民政事业相结合,以康养文化助力民政事业,以民政实践促进康养实践,东方学院与温州市民政局合作,共同组建成立温州民政管理学院,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护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和民政服务与管理六大专业为主要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康复训练、基础护理、初步应急处理、常见病症判断、理疗仪器操作、运动能力训练与评估、婴幼儿照护与托育、基本社工能力、民政实操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夯实学生的基本康养能力素质。
二、以地域书法文化拓展康养辅助能力:现代大康养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重要特色
现代大康养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夯实与康养有关的核心专业技能,更需要大量与此相关的综合素养来辅助核心专业技能的施展。大康养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着重于将这种综合素养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温州地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对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书法文化的研习,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可以胜任康养工作的综合素养。
1.书法助力康养人才培养温州模式打造的理论基础
康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其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大量生活不便的中老年人。康养工作参与老年人的助养和服务,很大程度上与当代中国的养老产业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文化养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养老模式。文化养老通过对老年人提供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老年就业和社会参与的机会[3],为老年人提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存在感的机会,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4]。文化养老可以通过多种具体的文化形式进行实施,其中书法文化就是重要的实施手段之一。
康养工作作为养老工作的一部分也要借助于养老工作的有关理论和思想资源。书法文化是文化康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调节康养对象的身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研习书法一方面可以丰富康养对象的文化生活,提高康养对象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调节其身心状态,形成一种温润如玉的精神气质,从而提高康养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文化内涵。
2.书法与康养工作实践的内在契合性
书法与现代康养工作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书法本身的文化属性与康养工作相契合。康养工作是一项提高生命质量的工作,这不仅包括康养对象身体生理状况的改善,更包括其精神状态的调节,通过书法文化的审美提升和情操陶冶,可以极大地提高康养工作的成效。
其二为书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与康养工作实践相契合。康养工作由于服务的对象多为中老年人,因此其涉及的具体实践可能是比较琐碎和多样性的,其中不但包括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还包括大量的基本生活技能运用。例如陪伴、照料、护送、煮饭、聊天、购物、协助就医、洗涤、打扫卫生、丢垃圾、沏茶、朗读报纸,协助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等高科技用品,替代家庭其他成员照护老人或幼儿等,这些工作大多数都比较简单,有些还可能比较无聊,在这种情况下,康养技师的责任心、细心和敬业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书法文化的修习恰好能够培养学生耐心、细心和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
扎实的康养技能不仅需要依靠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足够的耐心、平和的心态、不卑不亢的意志和礼貌而不失温情的服务态度,在龙承春制定的“康养产业养老护理人才胜任力要素”中,有将近一半的胜任力要素属于康养技师自身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是在其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照料能力。另一方面则属于其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如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细心、热心、责任心、同情心和抗压能力等[5]。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传统康养教育专业本身所不具备的,只有通过借助专业康养教育之外的其他渠道,才能使学生形成上述康养品质,而书法的修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3.温州地域书法文化拓展康养辅助能力的实施路径
东方学院通过从温州地域书法文化中挖掘康养素养培养资源,实现了对于学生辅助康养能力的培养。东方学院从两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温州地区姜立纲书法文化资源,锻造书法康养品牌,一方面锻炼书法技能,为康养对象提供文化康养的有关服务,另一方面以书法文化和书法精神培养为途径,锻炼学生的内在康养品质
(1)训练书法技能,培养学生文化康养、书法康养的基本能力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书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耐心、恒心和持久的意志力,因此成为传统文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书法训练的过程是枯燥的,同时也是需要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坚持,没有长期不懈的训练,不可能习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同时,书法在书写过程中,特别强调书写者自身对于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理解,不了解书法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就不可能写出有精气神的书法作品。而对于从事康养工作的工作者来说,首先要训练自己写出一手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才有可能指导康养对象沉下心来进行书法创作,进行传统文化的修习和身心状态的调适。
为此,东方学院延聘温州多位有名的书法家到校开设中国传统书法方面的技能训练课程,指导学生进行书法练习。除此之外,学校还不定期举行书法大赛,选拔优秀的学子参加高级别的区域和国家书法艺术大赛。同时,将书法文化作为一项校园文化进行大力建设,经常举办书法艺术作品展,增强学生对于书法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2)加强书法文化和书法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康养素质
东方学院不但注重学生书法技能的训练,同时更加重视书法文化和书法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在研习书法的过程中增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坚持不懈、细心周到的内在品质。
从温州地区成长起来的著名书法家姜立纲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是明代“台阁体”书法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台阁体”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6]。更重要的是,姜立纲书法艺术中所包含的书品和人品相统一、注重做人、正心的思想[7]在当代中国尤为重要,在康养实践中,姜立纲书法文化所包含的注重品德、知行合一、心正为要的精神品质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康养辅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东方学院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和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姜立纲学院和姜立纲书法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同时与其签署了《校地文化合作共建协议书》,充分利用目前温州地区在姜立纲书法文化方面积累的优势资源,借助姜立纲纪念馆、姜立纲文化研究会等重要平台和机构场馆,培养学生平和、稳重、勤勉、谦恭的思想品质,使学生将康养技能训练与书法文化学习结合起来,以书法文化促进康养能力培养,以书法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整体精神面貌,从而更好地形成乐于康养、勤于康养的精神。在东方学院姜立纲书法文化教育的实践中,全体教师坚持书法育人、书法为康养专业建设服务的基本宗旨,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置于书法文化教育的第一位,通过书法教育丰富康养实践,通过书法教育助力康养技能训练,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康养+书法”培养模式。为了进一步充实姜立纲书法文化的氛围,东方学院在校园中树立了姜立纲塑像,使学生能够时时处处受到姜立纲人格魅力的熏陶。除此之外,东方学院还举办“姜立纲与儒家文化传承发展暨文化润企交流研讨活动”等学术研讨活动,进一步提升姜立纲书法文化教育的学术内涵,夯实“康养+书法”教育的文化后劲,为“康养+书法”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东方学院大力开展温州书法文化底蕴研究与教育,用温州书法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地域特点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着力提升学生对于书法文化与康养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探索温州书法文化背后的地域文化特质与康养实践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书法、书画创作能力的基础上,能够将书法文化、书画素养运用到康养实践中,通过书法文化提升康养工作的工作品质,提高客户康养过程的舒适性和满意度,打造具有地域知名度的书法康养品牌。
三、以地域手工文化夯实康养实操能力:现代大康养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实践特征
相对于许多传统学科,康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康养教育尤为重视学生的实操能力,特别是学生将康养专业理论和科学知识应用于康养实践的能力,因此,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康养教育中被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东方学院致力打造的康养教育“温州模式”充分利用温州独特的地域手工文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勤于动手、乐于动手的康养品质。
1.现代康养教育的实操需要与实践特征
在大康养能力的培养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康养工作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动手实践。通过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指导康养对象实现康养目标,不仅需要依赖于康养对象本人的配合,同时更需要康养技师对于康复训练、应急处理、老幼护理、运动训练等方面的实际操作和亲身实践。只有自己亲身实践、亲身示范,从康养对象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出发,才能了解康养实践对于康养对象可能造成的实际影响和身体感受,也才能建立康养技师与康养对象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才能真正地让康养对象满意。如果没有对于这些具体过程的亲身实践和熟练操作,只有理论知识,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康养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在当代康养产业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管理方法结合起来[8],增强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康养工作中游刃有余。
2.东方学院康养教育实施的区位优势
作为闻名遐迩的“百工之乡”,温州地区具有丰富的区域性手工工艺,这些区域性手工工艺在温州地区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成为农耕时代人们重要的生计来源,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重工重商传统。正是靠着一双巧手,温州人创造出了广阔的天地。温州的传统工艺自古以来就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瓯瓷、瓯绣、石雕、漆器、造纸等工艺文化远近闻名。截至2020年4月,温州市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也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充分利用温州雄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手工工艺文化可以极大地夯实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学生形成勤于动手、乐于动手、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以手工实践充实理论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大康养能力培养的学习效果,强化大康养能力培养的实操效能。
3.东方学院强化康养教育实操能力的具体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温州地域文化资源提高办学效能,助力康养人才培养,东方学院采取了两大措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一,成立专门机构,制定有关制度,开设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东方学院于2016年联合温州市瓯窑学会创办了瓯窑学院,并以瓯窑学院为基础建立了瓯窑博物馆。2021年12月,东方学院还与泰顺石雕艺术学校合作,建立了温州石雕艺术博物馆。2022年5月,东方学院与温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建立了温州市工艺美术学院。该学院立足于温州地区的工艺文化实际,将以产教融合“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和技能培训等工作,以工艺美术创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素质,拓展出一条新时代康养实践的新路径。其二,开展大量手工实践的比赛、展览和讲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有关知识的掌握。如“温州市首届陶瓷艺术职业技能大赛”“瓯窑文化节陶艺手工制作大赛”“彩烟初凝——魏晋笔墨中萌发的瓯窑褐彩”大展、瓯窑非遗教育学术沙龙、“魏晋风骨——走进瓯窑古陶瓷”主题讲座等。
四、以地域中医药知识丰富康养实施路径:现代大康养人才培养温州模式的多元化效应
丰富的医学知识对于康养实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受到康养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养康养”的理念在全国的流行,许多学者对“医养康养”的具体内涵[9]、国际经验[10]、实施路径[11]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但是总的来看,这些研究还是比较侧重于相关西医知识的运用,对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所忽视。东方学院大康养人才培养过程在教授学生必要的西医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对于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运用,通过开设有关中医药课程,特别是将温州当地的中医药知识引入课堂,丰富了康养实践的实施路径,为康养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1.中医药文化与相关知识在康养工作中的应用
康养工作的本质是“(调)养”,即通过对于康养对象失能身心的补足、调节和重构,实现康养对象身心状态的恢复或改善、从而达到康养的基本目的。虽然现代康养主要依托于以西方医学和运动健康学为基础的现代健康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医学在其中也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传统医学在康养实践中可以担负不亚于西方医学的角色,因为中国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理念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实际上跟康养工作所面对的情况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中国传统医学所具有的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在康养实践中担当重要角色[12]。康养对象大多没有比较严重的身体疾病,而只是由于年老、慢性病、年幼或工作中巨大的压力等情况导致康养对象的身体失能或精神疲累,需要康养工作者来照护、陪伴或调理身心,从而实现不同的康养目的。因此,通过发挥中医康养的功能、及时调节康养对象的生活作息规律,配置以必要的推拿、按摩、刮痧、针灸等中医技能[13],对于提升服务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也能够显著提升康养对象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康养对象糟糕的身心状况也具备一定帮助[14]。
2.东方学院实施中医药康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升康养教育的工作质量,使学生能够以扎实的医学知识筑牢康养工作的科学基础,东方学院将康养教育发展为医康养专业群建设,不但开设了西医课程和健康学方面的有关课程,而且引入大量中医药学课程,例如中医实用刮痧艾灸、中医实用推拿拔罐、中医养生、中药基础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方法等。这些课程一方面着眼于中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将中医当做康养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与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民政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结合,充分放大中医康养的实用功能,培养一专多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东方学院与温州市中医院、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龙湾区康怡养老院、温州市瓯海区睦邻老年人颐养中心等多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单位丰富的中医药治疗资源和相关岗位,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锻炼学生中医药康养的能力。
除此之外,温州当地独有的中医药文化也进入了东方学院医康养专业群的建设当中。温州地区具有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历史上著名的神医葛洪、陶弘景都在温州留下了大量的故事传说[15]368-371,温州地区还有丰富的草药凉茶习俗[16]3-5,受到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除此之外,温州还有大量与中医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一指禅推拿、徐庆裕堂中药炮制技艺、泰顺草药疗法、苏同德堂中医药文化、夏氏中草药熏蒸疗法、畲族医药等,这些都是东方学院医康养专业群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培养具有温州地域特色的大康养人才的重要依托。
五、结语
康养产业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产业,不断增长的康养需求不但是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民众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生活需求的基本内容。特别是随着康养理念的不断提升和康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进入康养产业寻求精神的放松和身体的恢复,全社会对于康养人才的需求也必将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东方学院所培养的这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地域书法文化为特色,以地域手工文化为实践特征,以地域中医药文化为多元化选择的复合型的大康养人才在这场极大提升国民生命质量和改善国民生命状态的产业运动中必将大显身手。
东方学院通过将温州地域文化,特别是温州地域文化中的姜立纲书法文化、手工工艺文化和地域中医药文化与医康养专业群的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与其他院校康养人才培养不同的道路。目前,这条道路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从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社会各界的反响来看,效果还不错。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东方学院对于温州地域文化的植入和地域文化与康养人才培养的深度耦合目前还并不十分深入,康养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的打造成型还尚需时日,可以相信,经过医康养专业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东方学院医康养专业群的建设必定会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东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