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营造广西高校“美育生态壁龛”
2023-01-20高尚学陈佳恺
高尚学,陈佳恺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一、广西地方高校“美育生态壁龛”理论的提出及其构建优势
当前,高校美育存在两难之境,即缺乏一个合理有效实施的“度”:美育实施的范围太小,达不到理想效果;美育实施的范围太大,则无法有效实施。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这里尝试立足广西本土民族艺术资源,提出“美育生态壁龛”理论。
(一)美育生态壁龛理论的提出
目前学界对于美育如何实施主要有两种观点,即狭义的美育观和大美育观。狭义的美育观主要是学校进行美育教学,通过学校范围内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美育理论知识的灌输,在许多学校的美育教学中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有学者主张通过多学科专业的融合来改进美育。例如,周庆元、胡绪阳提出以艺术教育来加强美育教学,希望通过充实教学内容进行美育教学。[1]滕守尧提出融合式教育论,将美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教学,以此构建完整的美育教学体系。[2]但这类措施未能充分解决美育教学中抽象理论知识的讲解与美育实践的有机融合。为此,有学者提出“大美育观”。大美育观是将学校的美育教学范围扩大至社会和家庭,试图通过学校、社会以及家庭三者的共同努力,解决单纯课堂美育理论知识讲授的抽象,和无法有效实施的问题,如纪燕提出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达到美育教学的目的。[3]刘元礼研究了在学校以及社区实施大美育观的前提条件。[4]张笑梅主张树立大美育观念,以此解决高校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5]36在实践中,由于大美育实施范围大、涉及面广,存在较高的难度。
结合到广西民族地区学校的美育教学,也存在上述类似问题,即缺乏一个美育合理有效实施的“度”。针对上述“二难”之境,本文借鉴生物和生态学中常用的“生态壁龛”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美育生态壁龛”理论。“生态壁龛”(ecological niche)一词在生物和生态学中经常使用,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时间和空间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贡布里希曾借用这一词语,用来类比与艺术成长最为亲密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犹如有机体与它周围最直接的自然环境关系,艺术也需要一个有利于它成长的最为直接的社会文化环境,并把这种关系概括为“艺术生态壁龛”。[6]这里可以借用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把生态和生物学中对于动物或植物的生存繁衍有所助益的最直接的生存环境,用来类比对美育的实施有所助益的最直接的各种自然、文化、社会的有利于美育实施的各种条件,即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
(二)构建广西地方高校美育生态壁龛的特色优势美育资源
广西的民族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代表性民族艺术资源有多彩的戏剧戏曲资源、灿烂的美术资源以及丰富的民歌资源等。
1.多彩的戏剧戏曲资源
广西位于祖国南疆,有12个世居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①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关于广西区划人口的介绍,具体见http://www.gxzf.gov.cn/mlgxi/gxrw/qhrk/t1003588.shtml。自古以来,这些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在整个广西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戏剧戏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戏剧戏曲多形成于清代中后期,这些以传承为主的表演艺术,长期以来,由于受民族文化、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语言、音乐、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规范,在戏剧戏曲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采,成为中国民族艺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广西主要有桂剧、彩调、壮剧、邕剧、师公戏、文场戏、牛娘戏、侗戏、毛南戏、采茶戏等。其中,有四大剧种影响较大:桂剧、彩调、壮剧、邕剧。[7]1-3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俗称“桂戏”或“桂班戏”,以桂林方言演唱。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桂剧创作,在新时期呈现鲜明的时代色彩,主要通过取材关于本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来演绎当地历史与文化。[8]155-162彩调亦称“调子”“彩灯”等,1955年以后统称为“彩调”。经过多代艺人的努力,广西彩调发展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成熟剧种,并盛行于广西桂林、柳州、河池三市和梧州、南宁、百色的部分县区。壮剧又叫壮戏,是在丰富的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流行于广西西部,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和壮师戏等。邕剧旧时曾有“本地班”“本地戏”“老戏”“广戏”等名称,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邕剧独特的艺术魅力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情趣,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这些戏剧戏曲资源都可以为广西当地高校的美育教学充分借用和利用,去营造广西当地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
2.灿烂的美术资源
广西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多彩的民族特色,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美术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桂林山水——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以及表现广西风景尤其是桂北山水风景的“漓江画派”。广西的自然风景就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主题。在20世纪60年代,阳太阳先生提出“漓江画派”构想,希望在广西建立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画派,经过几代名家的努力探索,构建起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漓江画派”。早期的“漓江画派”是以描绘广西自然景色的山水画为主,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漓江画派”已经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等多个画种。“漓江画派”的代表画家阳太阳、黄独峰、涂克和黄格胜等人,创作了大批在中国画坛上广受赞誉的漓江山水作品。
广西除了山水迷人,还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壮族、瑶族、侗族等独特的民族美术、民族习俗和民族特色建筑,为广西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孕育了许多优秀的画家画作。“漓江画派”植根于上述广西优秀的自然资源和民族资源,充实的历史基础和悠远的文脉传承,使“漓江画派”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漓江画派”是广西地区的艺术流派所表现的审美理念,来自广西地方民族文化,保持着广西地方的纯真性,在构建广西地方高校“美育生态壁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受广西水土滋养成长的“漓江画派”和广西学子在心理上具有相通性,所以“漓江画派”的审美精神,对于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学建设具有心理上的适应性,把“漓江画派”融入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学,也具有天然的适应性。
3.丰富的民歌资源
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歌谣文化。其中,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刘三姐歌谣、那坡“黑衣壮”民歌、平果嘹歌、侗族大歌、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京族独弦琴艺术、瑶族蝴蝶歌等,各个民族的歌谣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些歌谣文化,对于研究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非常适用于广西当地高校的美育教学。
广西民歌用地方本土语言歌唱,具有地方特色,广西当地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借用自身拥有的民歌优势资源,去营造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例如,在美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不断了解、学习与发展当地民歌文化,利用民歌资源进行专门的美育教材编写,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美育课堂。因此,广西民歌介入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学,不仅传承了当地的民歌文化,而且促进了当地高校美育教学的有效实施。
当然,可供广西当地高校充分借用和利用的民族地方特色美育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以上提到广西拥有的丰富民歌美育资源、灿烂美术美育资源和多彩戏剧美育资源,广西还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学美育资源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广西的这些地方特色民族美育资源,都是营造广西当地高校“美育生态壁龛”的重要资源。广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这些资源与广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美育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条件和范围,这种不同的条件和范围,也就是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其中,与当地高校关系最为密切的资源,就是广西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可供充分借用和利用的特色民族优势资源。从而,为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的美育实施,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度”。根据这个“度”,可细化和总结出广西民族地区高校美育实施的具体方案和策略,进而为国内其他地方高校美育教学提供借鉴。
二、营造广西当地高校“美育生态壁龛”的具体美育实施策略
由以上论述可知,广西拥有多彩的戏剧戏曲、灿烂的美术和丰富的民歌等优势特色资源,广西地方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和借用当地这些民族优势特色资源,去营造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
(一)充分利用广西戏剧戏曲资源营造当地高校“美育生态壁龛”
广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戏剧戏曲艺术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利用本地民族戏剧戏曲资源进行教材编写,出版具有当地特色的美育教材,组建审美教研基地和营造审美教育环境等,具体如下:
1.开设地方美育课程,完善美育教学体系
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点环节,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和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并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和校本美育课程。[9]
第一,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选择民族戏剧戏曲作品,如挑选一些内容和形式均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广西民族戏剧戏曲作品,促使学生由对美育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第二,注重挖掘民族戏剧戏曲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在民族戏剧赏析教学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借助民族戏剧戏曲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审美特征。通过聆听、感受、表演等方式,从民族戏剧戏曲的表现方法与形式等角度,带领学生从不同类型戏剧戏曲作品中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内涵,理解其艺术感染力。[10]第三,在教学中通过播放丰富的民族戏剧戏曲,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场景,通过情景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激发学习兴趣。良好的心境能够促进学生审美思维与审美想象的发展,获得情感体验与共鸣,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美并发现美,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播放相关的地方戏剧戏曲影片与画面,将他们带入意境,从而让其体会民族戏剧的精髓与乐趣,陶冶情操。[11]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美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是艺术生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校而言,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集中展示。作为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场所,校园的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审美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深刻影响着高校美育的导向和质量。[12]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美育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的教学,还需要加强校园美育环境的建设,让学生能在课堂之余接受美育教学。所以,校园花草树木的栽植、建筑的构造,都要体现当地的民族艺术特色。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将民族戏剧艺术与当地的特色建筑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营造校园“美育生态壁龛”。这样,学生在校园漫步、嬉戏、运动时,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美,受到美的熏陶。第二,审美教育与校园艺术活动相结合。美育教学除了课堂的美育理论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艺术活动,加强美育教学的实践,使美育教学更加深入,如让学生直接参与,或者自行举办一些具有当地民族特色艺术活动(民族戏剧比赛、民族舞蹈比赛活动等)。可见,校园内的美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更好地营造当地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
3.强化社区美育环境,营造小区美育公共空间
社区美育的侧重点在于内化社区群众对地方乡土的亲切感、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诉求,将其融入美育教学实践,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自豪感。在社区美育营造过程中,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社区学习社会和学习共同体,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在建构居民生活场所的同时,更具有建构生命共同体的历史意义。[13]
一方面,要鼓励艺术家走进社区。对艺术家或艺术从业者而言,深入社区感悟真切的生活,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意义。社会生活不仅影响艺术家本人的情感、思想、理想,还能促进其艺术技能的提升,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生活体察,艺术家会逐渐形成自己创造性的风格,开辟独特的艺术道路。另一方面,要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艺术创作。让社区退休的艺术家或艺术教育工作者担任社区美育教师,既丰富退休生活,又能得到物质补助,充分发挥余热。在实际的美育活动中,居民才是最主要的角色,当他们不再是建议者、被教育者和被服务者,而是能主动地参与创作与改造时,才会更有社区归属感和荣誉感,社区美育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艺术家进驻社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美育活动,并形成生命共同体,对生活在该社区的学生也具有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二)充分利用广西美术资源营造当地高校“美育生态壁龛”
广西不仅拥有丰富的戏剧戏曲资源,而且还拥有灿烂的美术资源,广西的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美术资源,进行审美教育。
1.顶层美育设计
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学该如何避免形式化、教条化,真正让学生切实提高审美能力?笔者认为要从整体出发,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规范美育教学,同时利用好地方美术资源,自下而上构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美育生态壁龛”。
第一,明确与美育教学最相关的美育范围,构建地方高校“美育生态壁龛”。既要避免美育教学局限于狭隘的美育理论教学,也要避免美育实施范围过大,导致美育教学难以实施。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特殊作用,高效利用当地民族特色优势文化艺术资源,去营造地方高校“美育生态壁龛”。
第二,在美育教学实践总体教学规划中,将广西地方美术资源融入总体的课程体系中,发挥广西特色美术资源的审美教育功能,建设具有广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美育教学课程。充分挖掘广西地方美术资源蕴含的美育价值,厚植民族精神,建立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第三,加大高校对于美育教学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的投入,提高教师、学生对于美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明确广西地方高校美育教学是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世界性的教学课程。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优势美术资源“漓江画派”,融入广西地方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当地高校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第四,加强地方美育专门人才建设。招募“漓江画派”中具有丰富教学研究经验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作为美育教学建设工作的核心,深化“漓江画派”等广西地方美术资源,融入当地高校美育教学课程,融入当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增强美育教学氛围,真正做到美育融入生活,构建适应广西地方高校合理高效的美育工作方案。
2.美育三课堂融合
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加强美育社会实践教学,“三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是三者相融合的教学模式。[14]
(1)美育第一课堂:课堂中的美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美育教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在美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第一课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审美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体系,从而为第二、第三课堂的美育活动打好基础。对于“漓江画派”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美术资源,学生有着天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美育教学的积极性上独具优势。
首先,将“漓江画派”美术资源融入美育课堂教学,编写“漓江画派”为主题的美育教材。将经典审美教育理论与地方性艺术作品结合,打造具有广西地域性特色的美育课程。“漓江画派”是广西地区艺术家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是扎根广西地方的优秀艺术成果。在此之上编写的美育教材能引领学生建立具有乡土情怀的特色审美观,增强地方归属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其次,制作“漓江画派”主题美育教学视频及电子教材。电子教材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更便于美育教学教材的分享和传播。一方面促进了广西与各地美育教学工作之间的互相交流,从而吸收其他美育教学建设者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和完善广西美育教材;另一方面电子教材和网络课程不受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不但可以适用于广西地方美育教学,同时各地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有关“漓江画派”等美术资源的学习,有助于建立以“漓江画派”为中心的网络美育教学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品牌。
(2)美育第二课堂:课外的美育教学
美育第二课堂是从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延伸出的课堂外的美育教学活动,也是从以理论为中心的第一课堂,到以实际实践为中心的第三课堂过渡的桥梁。第二课堂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参与审美活动的条件,构造浓厚的审美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美、亲近美,参与审美活动。
首先,定期举办“漓江画派”等主题讲座,邀请“漓江画派”艺术名家进行分享演讲。艺术名家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实际的创作经验,言传身教,增加生动性和感染力,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审美理论。“漓江画派”艺术家具有丰厚的艺术底蕴,学生可从讲座中学习深奥的艺术理论,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品格。
其次,建设“漓江画派”博物馆。展示“漓江画派”代表作品,通过画作感受“漓江画派”艺术风貌,体会具有广西特色的艺术精神。“漓江画派”的主要作品大都是以广西地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学生或多或少曾经亲身见识或经历过,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漓江画派”艺术表达的思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审美观。
(3)美育第三课堂:社会中的美育实践
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这是对第一、第二课堂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14]
首先,在美育课程体系中加入理论教学之外的艺术实践课,建立美育第三课堂,如在美育教学课程中适当加入以“漓江画派”为中心的户外写生教学。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亲身体会广西地区的自然美和民族特色美,切身体会其中所传达的具有“漓江画派”特色的审美内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掌握美育知识。美育理论教学和美育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美育课程中学习的理论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其次,美育教学不应只重视对学生的输入,还应当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做个性化的输出。因此,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的展示机会,定期组织主题学术成果的汇报或艺术创作成果展,帮助学生在美育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并培养输出思想和创作的美育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学习成果面向社会的展示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从而对自身审美观进行修正、完善和发展。
(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歌资源营造当地高校“美育生态壁龛”
现行的中国美育课程多是从学科角度讲解美育理论问题,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活生生的审美问题缺乏关注,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在学习完美育课程后,仍然不能正确分析、说明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因此,如何将现实世界的审美问题有效地融入美育教学内容当中,切实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情趣,以形成美育这门学科的特色,实属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15]
1.美育抽象理论与地方民歌实践相结合
广西民歌是广西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美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好本土的地域文化优势。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结合数字媒体等高科技,播放广西民歌对歌视频和广西民歌纪录片让学生欣赏。当然民歌视频选择种类非常多,教育者应选择当地民歌传承人的纪录片,好让学生了解当地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激发当地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传承意识。对歌视频也应选择极富趣味性的对歌情景,以引起当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广西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地方高校的美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理论文本,进入地方高校所在的歌圩和文化仪式等对歌场所,置身于广西民歌的场域海洋之内,去亲身感受广西民歌的魅力。例如,在学习美育理论知识之后,走出课堂,进入乡村进行田野采风,置身于广西民歌的文化场所之中,更能直观地看到当地民歌的文化习俗,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同时,学生参与到民歌的文化习俗活动之中,通过一种游戏的审美方式,了解了当地民歌的文化审美魅力,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2.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自觉审美意识
“美育生态壁龛”的营造,关键在于学生个体由内而外对于民歌的热爱。广西民歌资源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美育教学价值。例如,广西的侗族大歌、壮族嘹歌、刘三姐歌谣、瑶族蝴蝶歌、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那坡壮族民歌等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民歌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愉悦学生身心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
因此,当地高校的美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比如将会唱山歌的本土学生组成班级民歌队,以一对一的形式帮助外地学生学习,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学习模式,并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展现他们的美育学习成果。这样,学生在学习当地民歌文化和接受美育抽象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就不会是以一种抵触的心态去学习,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并形成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
3.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校园环境进行审美教育
学校是学生直接接受审美教育的场所,因此学校环境的地方化、美育化设计极为重要。例如,利用地方图像艺术展现美育:在设计建造地方高校校园美育环境时,一方面融合现代元素;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和体现地域性,且融合广西民歌艺术文化的建筑物,充分展现本土地域的民族特色,通过环境建设与人文景点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民族特色魅力,获得美的享受。因为学生每日在这种场合歌唱、对歌,并开设学生社团、举行民歌演唱大赛,不仅愉悦身心,而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舞台表演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美育效果。
地方特色专业是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的,广西民歌作为地方特色,可开设与之相关的美育特色专业选修课,让广西民歌真正融入校园美育。广西民歌作为地方特色专业在当地高校开设,将会引起本土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通过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广西民歌专业选修课,本土学生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展示自己一技之长,获得自信。例如,本土学生在课堂上、舞台上进行民歌展示,获得他人赞赏与肯定,在这种自豪感与满足感当中,他们将会不断获得审美教育和追求审美进步。
前面我们探讨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广西独特的戏剧戏曲资源、漓江画派美术资源、民歌资源去营造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那么,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广西当地独特的美育资源去营造广西地方高校的“美育生态壁龛”,还需要有志于地方高校美育教学研究的同行们继续深化研究。
三、结 语
当前,广西各高校的美育教学大都缺乏一个合理有效实施的“度”。与此同时,广西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资源又非常丰富,尤其是广西各地的民族戏剧戏曲资源、美术资源、民歌资源和民族文学资源等,但是广西各高校美育教学,目前并没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面对广西各高校美育实施的上述“二难”之境,本文从生物和生态学中借用“生态壁龛”概念,引申为“美育生态壁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与广西各地高校美育实施的亲密程度,分层次地划分出不同的条件和范围,找出与广西各高校美育教学最为密切的条件和范围,从而为当地高校美育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其他位于民族艺术资源丰富的地方高校,可以把与美育实施关系最为密切和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融入美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中,营造自身的“美育生态壁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