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
2023-01-20□侯帅
□侯 帅
从2020年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一直挥之不去,呈现出常态化现象,不仅对我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教育教学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疫情的常态化使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及时解决了不能到校学习的困境。作为“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产物,在线开放课程凭借其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强大的平台功能,颠覆了课堂讲授原有的教学方式,使教育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为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巨大功效。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开发和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未体现课程思政。教育部于2020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明确了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2]”。同时要求全面开展和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在中国大学、MOOC中国、爱课程、学堂在线和慕课网等国内知名在线课程平台,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庞大,但很少课程中的教学视频包含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即使个别课程包含思想政治内容,但教学的方式方法无法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仍然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呈现,无法真正达到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无法落实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
(二)教师建课积极性不高。与科研工作相比,建设在线开放课程耗时耗力,工作量大,取得成效慢,出成绩难。与传统授课相比,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工作量要多上好几倍,而且课程质量越高,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就越多,几乎是成倍增长。制作完成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只是课程建设任务的一部分,后续的教学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无论是在线开放课程的立项建设或者教学服务,都需要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来实现。但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不仅有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任务、线下课程讲授任务,还有科研项目任务,不仅线下教学不能停,而且在线课程建设又无形中增加了授课教师团队之间、教师与管理部门、教师与平台机构相互沟通与协调配合的工作量,再加上在线课程建设的许多工作量无法简单计量,建课的各种实际困难无法解决,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教师工作量激增而工作绩效增长较少,而许多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相关激励政策不够,激励机制缺乏,无形之中造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这些原因导致了高校教师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不高。许多高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清楚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授课的真正区别,认为在线开放课程就是把教室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用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课程认知错位,导致在线开放课程定位不明,所以这些高校教师在建设课程时,仍然完全采用原有教材的框架结构,没有结合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对内容框架结构进行重组优化,没有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加工,没有导入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进行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录制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仍然采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部分教师不习惯面对镜头讲课,镜头感不足,讲授课程内容时出现表情僵硬、紧张和不自然现象,肢体语言使用也稍显欠缺,甚至个别教师准备不足,照“屏”宣科的现象比较明显,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课程质量不高。
(四)线上课后教学服务重视不够。制作完成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只是课程建设任务的一部分,仅仅是教学改革的开始,后续的教学服务工作包括课程资料收集上传、课程日常维护、网上辅导答疑、平台学生学习数据分析、讨论区生生(师生)互动、学生考试成绩分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设计调整、课程视频的更新修正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各大知名的在线课程平台,甚至在许多高校内部的网络平台,几乎都见不到任何课后教学服务。各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比较重视,从课程立项申报、立项评审到课程视频制作招标和项目验收评审,都有相应的规范和要求,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上线后,基本任由其“自由发展”,没有任何后续的教学服务工作管理机制,既无课程相关资料的上传、后续相关内容的更新,也无讨论区的师生互动、辅导答疑,更无在线开放课程的平台退出机制。
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常态化疫情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课程框架的设计和课程内容选取,需要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保证教学内容选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内容讲授的准确性。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应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围绕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结合在线开放课程的特点,进行重构重塑,要确保在线开放课程的知识点覆盖面广、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知识点前后次序符合基本的认知规律,同时避免前后相悖,为学生增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二)实用性原则。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开发,要保证具有实际需求,以学习需求确定建设任务,不能为了完成建设任务而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并非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和叠加,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理论讲解到实际操作。因此,在内容讲授方面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演示实际操作;不仅要提示重点难点,也要指出易错点。在操作实践环节要结合未来工作中的技能应用,在为学生传授操作技能的同时,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在线开放课程在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设计出能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确保在线开放课程的实用性。
(三)交互性原则。交互性原则是指,常态化疫情背景下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充分考虑线上教学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动提供学习资源,学生灵活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学习资源开展学习,并积极开展生生、师生的学习交流与互动。因此,疫情背景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注重平台和课程的交互设计,把资源的交互与技术的运用作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各高校需要积极优化其网课平台和线上教学平台的技术设计,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方式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同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要结合网课平台实际,科学设计在线开放课程的交互情景和交互环节,使在线开放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交互性、层次感和立体感。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各种教学场景或利用VR技术虚拟现实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网上交互,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好教学反馈。
三、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策略
(一)精心设计开发课程,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立德树人是个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思想政治课程这个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课程的育人目标、知识体系和学生线上学习的主要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重构,精心设计、加工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元素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整个课程开发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采取微(短)视频、3D和2D动画、虚拟现实等的手段和方式,将课程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提升课程教学成效。
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建设团队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目标中,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政治和职业素养作为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深入了解课程特点、思维方法,结合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中蕴含的价值理念、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来,体现并融入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要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把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教学环节,既要由易到难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又要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实践教学模块中,使学生在提升实践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通过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教学全过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塑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无论是前期建设,还是参加各级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审,以及课程后期的网上教学服务、维护更新等,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都必须有一支高水平多元化的课程建设团队,科学合理地做好师资力量分工,充分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而要调动课程建设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运行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规范从立项申报、立项评审、中期检查、验收评审、上线运行、后续服务到评奖评审等整个环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申报获立项后,高校可以结合课程实际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资助,并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纳入课时量核定,科学确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间工作量的定量转换关系。可借鉴个别高校的成功做法,将在线开放课程视频15分钟作为1课时,课程建设完成后验收评定为合格的,首次开课工作量认定按2倍计算;评定为优秀的,首次开课工作量按3倍计算;后续开课按二分之一计算工作量;验收未通过的,不予计算工作量,待验收通过后再计算工作量。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完成并验收评审通过后,可考虑按课程视频时长和评定等级分别发放一定数额的课程脚本费,评审未能通过的不予发放脚本费。此外,可考虑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果纳入教学成果奖范畴,作为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的加分项之一,凡被评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结合其在课程建设中的贡献按获奖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的加分。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提高课程建设内涵质量。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就必须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各高校既可以针对本校教师的特点,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案,并按照培训方案定期自行采用专家讲授、演示操作、教学观摩等形式开展教育能力培训工作,也可以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通过组织各种培训方式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程建设团队的建课能力。
培训可以由高校向校内全体教师征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面的培训主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开展菜单式培训,也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所谓“走出去”,就是选派课程建设团队的教师到教育部培训基地或者国内外相关知名高校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信息化教学理念、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在线开放课程设计开发制作、信息化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谓“请进来”,就是邀请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方面的专家、教授进校园做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教育理论、课程重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技能、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讲座。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使教师在熟悉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在线开放课程的内涵,知晓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课堂授课的差异,能够快速适应在线开放课程的授课方式,掌握在线开放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把通过培训学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不断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的建课素养和建课能力,从而提高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内涵,加快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步伐。
(四)完善课程评审管理机制,确保线上教学服务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服务是线上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线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在线开放课程“重课程建设,轻教学服务”的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在线开放课程管理机制和验收(精品)评审办法,将课程线上教学服务纳入在线开放课程验收(精品)评审指标体系和高校课堂质量监控体系进行管理。
将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服务纳入验收(精品)评审指标体系是指将教学资料(包括教案、教学课件、辅导材料)上传作为在线开放课程验收评审的指标之一,未上传相关教学资源不予验收通过;将线上教学服务作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无线上教学服务的不得申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并将包括上传教学资料、辅导答疑、研讨互动、作业评定、学习分析、考核评价作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重要的评审指标。将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服务纳入高校课堂质量监控体系是指高校针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内涵特点,制定出涵盖课程申报、立项评审、建设实施、中期检查、验收评审、教学服务、评奖评审等全过程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监控分系统,纳入高校教学质量监测范畴,对其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工作量挂钩。同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淘汰退出机制,对评价质量不高或者不合格的在线开放课程分别作出预警、淘汰处理。在线开放课程验收(精品)评审和质量监控机制的建立、完善,规范了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引导高校和课程建设团队重视线上教学服务和教学应用,进一步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作为线上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线开放课程既是信息技术和教育结合的产物,也是常态化疫情背景下开展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在确保课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步伐,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和激励机制,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现代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