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2023-01-20耿璐
耿 璐
(徐州市第36中学附属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小学阶段是学生重要的成长时期,不仅价值观念尚未成形,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情调查,根据学生心理实际进行干预,并通过多种疏导手段践行心理辅导策略,确保学生身心处于健康状态。
一、开展心理疏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心理教育应与小学生的实际接轨。在工作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了解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进而采取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此同时,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迥异,教师要依据其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及时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心理疏导具体可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集体疏导和个体疏导,教师要根据心理问题的普遍程度,选择合适的心理疏导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先辨别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再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某次考试后,因为考试难度较大,导致全班成绩普遍下滑,而学生面临考试失利则会产生失落感。虽然每位学生对考试失利这一情况的心理感知程度不同,但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都是考试成绩。基于此,教师需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活动,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考试后心理调节主题班会”。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做一些合作小游戏,让学生振奋心情,再引入与考试相关的话题,邀请学生叙述考试后的心理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引导,缓解学生情绪。依据此情况,教师需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向学生解释考试的意义,帮助学生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指引学生找到努力的新方向,并以失败为借鉴,为下次考试做足准备,避免再次出现考试失利的情况。此外,教师也可以挑选几位状态不佳的学生进行私下交流,询问学生的烦恼,为其提出建议。
二、加强家校合作,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仅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师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与学生家长达成有效沟通,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不仅没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而且也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在学生出现明显心理问题时,教师和家长之间才会取得联系,但这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增加与家长的沟通频率,传授家长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方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此外,教师应丰富家校合作的形式,提升家校合作的实际效用。例如,教师先在某次家长会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讲,让家长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主动参与心理健康的家校合作工作;会后教师再建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群组,让所有家长都加入群组,以便于家校直接进行交流沟通。与此同时,教师要与家长简单介绍学生在校园内的近况,并偶尔上传一些照片和视频。当有学生出现行为变化时,教师需立刻告知家长,让家长保持高度关注。伴随新冠疫情的常态化,学生居家学习的时间增加,家长也应与教师交换信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居家情况,与教师沟通教学方法,教师则给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建议。
三、实施分层管理,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占据其生活的重要部分,且生活中的很多心理压力也与学习相关。教师应从日常教学入手,从根源上遏制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同时,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其综合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不能让学生因为学习中的差距而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此外,教师应对学生实施分层管理,并随着教学的推进进行动态分层调整,以便于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等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而知识掌握能力较好的学生则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学习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也遵循分层原则,并根据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调整与其交往和互动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内心敏感的学生要注意言行,以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对性格较为坚强的学生,则可以适当给予压力,让其形成较强的“心理弹性”,如此,可使学生的心理压力维持在正常阈值中。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特征的前提下,对学生实施分层管理,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保持理性思考,适时做出心理干预和辅导,不断优化升级辅导策略,探索更为有效的实施途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