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看共同富裕的学理基础

2023-01-20侯凤英王雪钰

关键词:共同富裕异化资本主义

侯凤英,王雪钰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劳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考察对象,劳动的解放为人类解放提供前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逐渐认清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将劳动解放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探讨劳动的解放不是不切实际的理论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追问。

马克思强调对异化劳动的消解,实现劳动解放,究其根本就是为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47。生产力作为客观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不仅科学阐释了物质生活的丰富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还为共同富裕的发展提供学理基础,即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其一,扬弃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者之间的解放,为共同富裕提供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其二,强调分配正义,实现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解放,为共同富裕提供现实路径;其三,注重劳动过程的生态价值,这也是共同富裕的现实追求;其四,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劳动者自身角度实现解放,为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从以上四个维度为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持,进而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必要条件。

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

劳动作为人创造物质世界的一种中介,能够充分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意识,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迫使劳动者成为他人的奴隶。

(一)私有制的存在压抑了劳动者主体性的发挥

黑格尔曾在《精神现象学》中充分肯定了劳动实践的意义[2]131,“奴隶……在陶冶事物的劳动中则自为存在成为他自己固有的了,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3]131通过劳动人的自我意识得以觉醒,黑格尔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被当作奴隶,他在主人面前内心充满恐惧,并不能产生自我意识,而只有在劳动中,劳动者才能意识到自己是自为的存在。然而尽管黑格尔认识到人的异化,但是他将劳动单纯看作抽象的精神活动,掩盖了异化产生的真实原因,将现实生产过程中对人的奴隶抽象化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现实处境,指明了异化劳动的“非人性”。首先,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产生了人类世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的劳动不是动物式的本能过程,而是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劳动所要产生的结果已经在人的头脑中有所预见,劳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外化。其次,劳动应当是通过实现对物质资料的占有进行生产,然而在现实中,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被当作“牲畜”一般,沦为资本压榨的机器,丧失了“人性”。

这种劳动中产生的异化如此明显,以至于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国民经济学家们,纵使不断掩饰也阻止不了工人阶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处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私有制所带来的弊端发展到顶峰,学者们不得不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进行研究。国民经济学家们致力于从“虚构的事实中”解释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把需要加以推论的东西当作事实,将私有制的运作过程设定为一般规律,以这个规律去解释私有财产的本质。如此,“资本”、“工资”等内容就被看作是合理的了,掩盖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真实存在关系。亚当斯密从财富价值的角度看劳动,把劳动当作谋生的方式,工人只是劳动的“牲畜”,把工资看作国民经济学所指的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将私有财产看作既定的、永恒的国民经济学前提,把私有财产这个事实当作前提和基础[4]40,赤裸裸地为私有财产进行辩护,并没有看到现实中的人——劳动者,掩盖了这种由于私有制导致的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因而斯密不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手稿》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就是马克思针对国民经济学思想批判的成果。国民经济学家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为资本主义勾勒一幅“富国裕民”的美好图景,从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逻辑进行批判,他指明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摆脱资本控制的主要路径,对此,马克思指出,应当从私有财产,这个被国民经济学家认定的事实出发[5]59,去寻找异化与资本之间的真实关系,从而消解这种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的劳动异化,实现劳动解放,因为在私有制统治的情况下劳动“不是幸福,而是不幸”。不同的是,一些经济学家以及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基于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考察,试图从“劳动”本身入手寻求社会的解脱以及劳动者的解放。如圣西门,将社会分为两个等级:劳动者与游手好闲者,将是否劳动看作衡量社会的尺度。他把特权阶级以及农场主、商人都看作劳动者,将人生活方式的不同看作为劳动方式的区别,无法解释同为劳动者,为何还存在巨大的不公与贫富差距,类似的,一些庸俗社会主义者[6]149,将社会贫富差距看作是分配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他们仍然没有注重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考察,没有认识到分配只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表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资本主义的维护。马克思在《手稿》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扬弃财产权”的共产主义理想,要克服资本主义异化的弊病,就要积极扬弃私有财产[7]40,最终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占有实现资本积累,当劳动者除了维持自身生存外不再进行生产劳动时,私有财产就失去了繁衍的力量,私有财产的自我否定使其必然遭到扬弃,共产主义应运而生,“这种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了所有制形式上的根本变革,过渡到以每个人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为基础的社会。

(二)共同富裕以公有制为基础,有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体性

共同富裕之所以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全民富裕,从根本上来看,是党带领人民历经几十年的艰苦探索不断确立的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按劳分配的必然。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才能结出共同富裕的果实。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社会物质财富仍然是社会富裕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物质财富的价值体现为物品的使用价值。而私有制通过物品的交换价值,在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同时往往受到工资等因素的制约,拉大了阶级分化,难以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更加强调物品的使用价值,社会生产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和发展需要,而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剥削与压迫。“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8]167,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私有制必然会被公有制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决定了共同富裕一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富裕不仅能够“做大蛋糕”,同时也能够使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分配“分好蛋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了,夯实公有制基础,共同富裕才能如期实现。

二、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既然在劳动资料与劳动过程中都产生了异化,那么作为劳动的结果劳动产品中自然也存在异化。

(一)劳动产品中的异化阻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马克思早在《手稿》中就指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 量”[9]267同劳动 者相 对立。劳动 者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多,他所创造的异己的力量就越强大,劳动者作为劳动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得越多,理应拥有更多劳动产品。由于劳动产品分配不均以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双重影响,实际上工人所得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只能够用来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最少的一部分。除去这一部分,剩余的劳动产品则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中进行流通,原本属于劳动者的劳动产品,现如今需要劳动者通过购买商品得到,这种分配的不正义严重压抑着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剩余价值学说,进一步对这种不公正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异化进行阐释,“劳动的产品表现为他人的财产表现为独立地同活劳动相对立的存在方式”[10]445,劳动产品与劳动者之间的分离,使劳动者无法自由支配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社会财富的增值也并不会对劳动者的生活产生有利影响。资本家借以不公正的分配对劳动者进行剥削与压榨,劳动产品表现为支配活劳动的对象化劳动。

这种劳动产品中出现的异化促使马克思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进行分析,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物的积累。劳动产品一旦变为商品,就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断异化。在商品经济中,劳动者同劳动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这种关系本质上存在着对立与不公,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这种物与物之间关系,在《资本论》中通过拜物教的异化对其进行阐释[11]72,首先,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当商品通过劳动者劳动而生产出来时,“交换”则被看作这种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的唯一价值,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被人们忽略,这种颠倒导致了生产的异化。其次,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换,人们使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然而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货币与商品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为了服务商品交换而产生的货币被人们视作一切,货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商品本身被人们忽略,这就导致流通的异化。最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之后,一部分货币是为了交换,还有一部分货币是被当作资本进行买卖,资本家作为货币的占有者,通过不断的商品流通,从而实现资本的无限增值,这也就是分配的异化。异化造成了资本过剩和矛盾的积累,资本的增值引起人们的过度追逐,大量的货币不再用来交换,而被当作流通的资本,这种流通过程中的过剩必然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在资本的追逐下,稀缺产品逐渐被资本家所掌握,这种资源配备的不公导致社会差距不断被拉大,劳动者手中的货币变得越来越少,绝大部分货币转化为资本牢牢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借助手中的资本实现对劳动者的压榨与剥削。

为了寻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马克思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基础上,探求消解劳动产品中异化的现实路径,寻求劳动者的解放。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分配的问题,指出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由于刚从旧社会转变而来,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并且生产力尚未得到大发展,物质财富不够丰富,人们仍然要通过劳动谋取生活所需,为了激发人们劳动积极性,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分配方式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平正义是其基本原则。马克思的分配公平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废除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每个人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分配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其次,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统一的分配原则,在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时,必须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当生产力足够发达,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将按照按需分配的原则[12]72。如 果 以 上 两 点 能 够 很 好 地 贯彻,那么作为分配的结果自然也会实现公平。

(二)共同富裕力求在实践中公平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13]45。共同富裕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从实践路径看,共同富裕坚持的是与当前我国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而来,劳动者是其内生动力。区别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民富裕,侧重于普惠性,是建立在公平原则之上的相对富裕,不是绝对平均的同等富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通过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有机协调实现社会公平。首先,完善初次分配制度,有效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创造更多劳动机会,实施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着力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将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扩大,从而使社会财富做到公平分配,分配的格局得到优化,社会结构逐渐向扁平型演变,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其次,二次分配也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税收等国家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创造公正的竞争环境,从而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最后,通过第三次分配助推社会公平正义的充分实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带动下,高收入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贫困居民的生活和医疗水平,推动居民财富均衡化,进而实现全民富裕。

三、劳动的生态效益是共同富裕的现实追求

如果说劳动是作为人生产物质财富的中介,那么劳动过程就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材料进行加工的实践活动,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共生体,而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却出现了异化。

(一)人与自然的异化影响生态效益的发挥

劳动过程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劳动者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于外部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现实的自然界为前提。自然界作为劳动资料的提供者,不仅为劳动者提供生产资料也为劳动者提供着必要的生活资料,劳动者从事劳动的过程就是为了获取这两种资料的占有,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方面失去生活资料”[14]53,劳动者同整个自然界处于一种异化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仅导致了异化劳动的产生,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马克思从资本的本性入手,认为正是资本的无限增值促使人与自然之间发生异化。资本的逐利本性使自然界单纯地沦为资本积累的工具,由于资本家追求的是无限的资本增值,因而对自然界的利用也是无限度,甚至是破坏性的。在资本家眼中金钱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资本总是在金钱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那么对于自然界的理解也一定是在“有用性”的基础之上[15]19。人对自然界定义为“只有当它……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9]303,人对自然片面的理解导致自然的工具化,资本为了满足贪欲,忽视自然的运行规律,放肆地对自然加以掠夺、侵占,资本的扩张本性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引发生态危机。由此自然对人的丰富关系被单纯理解为“有用性”,导致自然的不可持续性发展。

马克思指出:“有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劳动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在人与自然界中,人类应该承担起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责任。为了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必然要从异化了的劳动过程入手,通过对劳动的解放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对异化的扬弃实质就是人本质的复归,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够使人的本质得到充分发展的社会。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外部条件,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矛盾与冲突,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失去了外部条件,这种异化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因而劳动解放自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解放。同时马克思指明对异化劳动的扬弃不代表全盘否定,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辩证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和异化的存在一方面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带来一定的后果,但是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拉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实现积淀了物质基础,物质条件的丰富也为人与自然和解提供了前提。“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真正解决”[14]81。然而实际的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出现了对立与冲突。恩格斯曾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之上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只有和自然联系在一起才是才能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并且劳动也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劳动者与“人化自然”的关系。共产主义既然实现了对劳动中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扬弃,理应实现人与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生,使得在异化劳动过程中演变出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得到真正解决。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应着无色发展、黄色发展、黑色发展、绿色发展四种发展态势。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对自然存在敬畏之心,对自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人与自然长期处于和谐状态。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的发展被看作无色发展。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较为紧密,伴随着各种铁制工具的出现,促使人类主动改变自然界的原始形态,进入以黄色的土地为生产对象的黄色发展时期,但这一时期中自然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一时期,生产发展大多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黑色发展为主。资本家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社会生产,评判的标准仅仅在于是否有利于其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资本家们毫不关心的问题。资本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不断承担更大的风险,纵使这些风险可能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加大对生产的投入,不断挖掘自然资源,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激化,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低投入、低污染、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逐渐出现在人类视野中。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与社会形态有一定对应关系。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绿色发展兴起,是人类对黑色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刻反思,是在黑色发展基础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二)共同富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助于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共同富裕之所以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因为绿色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现实追求。从广义上看,是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上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关注人们对环境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共同效益。首先,共同富裕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过去的“黑色发展”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带来经济的增长,但是对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上升,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反过来抑制经济的增长,二者不断形成恶性循环。共同富裕追求绿色发展一方面能够切实转变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模式,化解资源供需矛盾,运用绿色科技提高企业生产活力。另一方面也是突破资源瓶颈的有效措施,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有效的生态资源,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推动的基础之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展现出的价值取向契合马克思主义生态人本观,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法则,昭示鲜明的人民主体地位[16]37。其次,共同富裕是促进发展平衡性与协调性的关键举措。当前,全球面临着收入不平等、发展成果不能惠及广大民众的问题,一些国家甚至出现各种政治问题,危及国家安全,由此可见,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过程,共同富裕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能够最大程度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平衡,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满足居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水平是建立在资本积累和生态观念确立的基础之上,绿色发展能够激发居民消费的内在动力,从而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驱动力

马克思深刻意识到劳动者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本源地位,因而要想探究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唯有从劳动者入手。

(一)资本化的时间抑制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同自身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并没有实现自身的发展,反而受到了剥削和摧残,如若可能,劳动者会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劳动。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劳动不是出自劳动者本人的意愿,而是为他人劳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雇佣劳动者劳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方式,这种劳动方式的本质就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极大的束缚了劳动者创造性与个性的发挥,劳动者的身心遭受极大的摧残,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压制。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逻辑是异化劳动的‘原动因'”,资本化了的时间则是资本奴隶人的工具。

“时间”这一特殊概念被马克思划分为两种形式:自由和劳动时间,由于私有制这个经济事实的存在,劳动者的全部“时间”隶属于资本家,致使劳动者主体性丧失,失去全面发展的机会。一方面,工人的劳动时间物化。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时间就是资本积累的生命所在。为了不在资本竞争中失败,资本家想方设法地压榨工人的时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有如此描述:“工人从早晨6点1刻就开工……这样他就每周总共能赚到300分钟时间”[17]277-278。资本家刻意混淆了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关系,不再通过劳动者是否能维持正常生活状态来决定工作的时间,而是以劳动力能够发挥的最大工作量决定工人的时间分配,这种对劳动者的无限榨取是让人不可想象的。工人过着如此“牲畜”一般的生活,成年人普遍寿命降低,儿童大多发育不良,国家生命力遭到根本的摧残,甚至从当时德法两国士兵身高的降低也能充分说明资本压榨对人生命的摧残[18]39。在资本家眼里,工人是“非人”的,工人的自主性没有任何意义。工人之间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生产的数量作为衡量劳动者的唯一标准,劳动者如果生产不出足够多的剩余价值,就会被看作“不合格的机器”,甚至失去作为“物”存在的权利。由此可见,资本家将劳动时间看作可衡量的“物”,不再是可以自由改变的,而是作为一个规范化的定量去控制劳动者的一切活动。因此,把劳动者从时间中解放出来,成为马克思关于劳动者解放理论的价值目标。

另一方面,工人的自由时间异化。自由时间是指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劳动者利用自由时间寻求自身的全面发展[19]52。而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事实是,工人毫无对自身自由时间的支配权,自由时间对工人来说只是被迫接受资本家压榨从而生产出更多剩余价值的中介,“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这全都是废话!”[20]9,资本家像狼一样侵占着人成长所需要的时间,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沐浴阳光的时间[21]47,甚至将工人吃饭的时间算入生产过程。不仅如此,即便有时工人能够拥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但如何“消费”自由时间,工人仍旧没有自主权,资本家才是工人自由时间的“真正所有者”。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时间消费划分为资本家“纸醉金迷”的消费模式和工人“粗鄙”的消费模式。首先是贵族阶级和资本家们,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享乐上,同时为了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挥金如土,通过参加各种聚会、国外旅游、优雅的培训等行为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其次过度的压榨与剥削使工人变得舒慵愚钝,即使有难得的自由时间也是被用来做一些嫖娼、酗酒、打架等粗鲁不堪的行为。倘若有工人想要进入书店等充实自身的场所,也会毫不留情地被资本家赶出来,强制他们活动在社会底层。由此可见,资本家剥夺实质上是工人全面发展的机会。自由是发展的前提,劳动只有变成“真正自由的劳动”,劳动者的解放才能彻底完成。即使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劳动者也并没有获得解放,反而被当作机器的附属物。可见,无论生产方式怎样发生变化,资本的本质仍不会改变,时间仍为资本奴隶人提供了可能。

要想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充足的自由时间是前提。当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质与量都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时,人类就谈不上解放[22]60。而生产力发展的实质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劳动者,劳动者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分昼夜地工作,而是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可以用来享受自己喜欢的事情,人们在自由时间内的个性得以发挥。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长期生活在痛苦不堪的压榨中,丧失了主体性,过着“牲畜”般的生活。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劳动者的解放,必须把人从这种奴隶状态中解放出来,完成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自由王国”中,劳动不再受到限制,劳动时间转换为自由时间,人们享受到充分的自由,自身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时间的解放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从而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3]48。

(二)共同富裕倡导以人为本,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之所以能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追求,是因为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驱动力。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就是人民创造巨大价值的过程,人的价值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人不仅可以从意识层面认识价值,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追求价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大致分为生存与发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满足人的总体需要的发展需要才是人类最终的 价 值 追 求[24]13。习 近 平 总 书 记 指 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构想了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蓝图,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不断深化,经验不断丰富,实践有力的证明,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党始终将人民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同富裕作为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其满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得到令人信服的论证。

五、结语

劳动解放理念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的结果,注重社会和人的解放。在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人民不仅承担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也肩负着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影响下,劳动难以实现解放,因而无法承担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所以必须强调劳动解放理念的重要价值,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奠定现实基础,进而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向“真正的共同体”转变,建立“自由人联合体”[25]1,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异化资本主义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