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忧外患,歌唱教学需破局
——由当下歌唱文化环境转变引起的若干思考

2023-01-20江苏无锡市新吴区硕放实验小学214142倪春雷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0期
关键词:基本模式课前预习歌唱

江苏无锡市新吴区硕放实验小学(214142)倪春雷

歌唱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基本形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歌唱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现在的歌唱教学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在内容上也更加生动有趣,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歌唱教学的模式还是过于传统和保守。多年的课程改革成果以及众多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固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歌唱教学才能推陈出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那么,怎样的歌唱教学才适合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要呢?这不得不引起音乐教师的思考。

一、环境改变引担忧

前些年,有一档《音乐大师课》的少儿歌唱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好评。究其原因,除了小歌手令人叹服的嗓音和出色的音乐表现能力,还在于节目本身的形式引人关注。这两年,成人声乐竞演节目《声入人心》成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选手和评委都是音乐专业出身,结合耳目一新的比赛形式,带给大众全新的听赏体验。节目形式的革新,是大众审美与歌唱艺术融合发展的结果。纵观近些年层出不穷的歌唱竞演节目,无不脱离了当年青歌赛的模式,获得了新的发展。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使然,说明传统的歌唱比赛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歌唱节目的视听需求。

新时代的小学生,生活和成长的文化环境不一样了,对歌唱的需求和想法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不能滞后,尤其是在歌唱教学方面,必须推陈出新,符合新时代学生的歌唱需求。试问,当学生课后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五花八门的歌唱节目,再回到学校面对自己所上的音乐课,他们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受当下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还会和以前一样吗?他们会喜欢哪些风格的歌曲?他们想要怎样演唱歌曲?

前面提到的两档歌唱节目,从演绎的曲目来看,传统经典的歌曲依然是重头戏。既然曲目选择的范围大同小异,那为什么这两档歌唱节目会比传统的青歌赛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呢?形式上的突破和创新是关键。新的形式让观众在欣赏到精彩演唱的同时,自身歌唱文化方面的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只有当形式与内容深度融合,才能让新节目获得成功。小学音乐课堂也是如此,需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在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

二、厘清课标看现状

1.小学歌唱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教学目标的阐述如下:1~2年级学生的歌唱目标是能够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编创活动;3~6年级学生的歌唱目标是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歌唱教学的具体内容为:1~2年级学生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短小歌曲,参与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能够对指挥动作做出反应;能够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歌曲的情绪;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其中中国民歌1~2首)。3~6年级学生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的反应;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做简单评价;每学年能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

2.小学歌唱教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小学歌唱教学基本流程如下:新课导入→新曲聆听感受→新曲教唱→歌曲重、难点解决→完整表现歌曲→拓展实践。其中,新曲教唱环节基本采用听唱教学的方法(即听唱加视唱的方法)。

听唱教学,就是由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主要分为整体听唱、分段听唱、分句听唱。听唱教学比较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其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学生识谱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影响。视唱教学指学生自行看谱演唱,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是目前歌唱教学的主要方式。词曲衔接教学就是教完歌曲某部分旋律后,马上教唱该部分歌词,一般与听唱、视唱相结合,灵活使用。在课堂中,歌唱教学也加入了不同的演唱方式来辅助教学,主要有跟唱、接唱、论唱、分组唱等。

当然,随着国内外交流学习的日益深入,国内音乐课堂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今的音乐课堂,歌唱教学已经在原有模式中加入更多有趣的元素,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如利用奥尔夫乐器,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框架下自己创编部分歌曲旋律,然后结合相应的教唱完成全曲;利用达尔克罗兹教学中的体态律动,帮助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更好地感受和学习音乐内容。

三、正本清源再思考

音乐课程标准在目标和内容方面清晰地阐述了学生在歌唱方面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制订了歌唱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小学歌唱教学的基本模式并不是唯一的歌唱教学之路,虽然这条路发展到现在已经很成熟,但随着整个大环境的变化,教师需要走出舒适区,打破常规,跳出既定的框架。

思考1:基本模式影响了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构思吗?

目前,歌唱教学基本模式普遍适用,是因为它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一堂课的时长内,达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要求,也确保了以学期为单位的每一周、每个月的教学任务完成度。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必然会受到教学模式、教学时长等的制约,经常遇到以下问题:“如果这样设计教学,学谱的时间就不够了。”“如果这样设计教学,知识点的学习就不好安排了。”“如果这样设计教学,这堂课就不完整(基本模式的完整流程)了。”……最后,教师常常会放弃那些开放性的教学构思,向符合要求的基本模式妥协。但是,反过来想,课程标准从来没有规定过一堂课必须有哪些流程、哪些步骤。因此,教师不要被基本模式固化,应积极创新探索。

其实,基本模式这一规范性的框架,之所以在教师的观念中如此根深蒂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目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基本上,市、区两级的音乐会课,都需要教师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方法。这样一来,平时的音乐课作为参赛前的练习就会受到影响,基本模式的成熟框架会被不断固化。但抛开赛课的客观因素,对于平时的音乐课,教师其实可以大胆突破,尝试自己的新想法。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可不必在一堂课中面面俱到,对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可以安排特定的课时进行专项体验和学习,并不需要考虑基本模式。

思考2:调查过学生期待的歌唱课堂是怎样的吗?

不管教师是否调查过,学生的理想课堂基本上不会和目前的音乐课堂一样。学生受到外界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电视歌唱节目中的见闻会成为他们期待的目标,他们想要学唱某种歌曲,想要尝试某种形式的演唱。歌唱文化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教师想象的要大得多,很多学生对抖音等媒体上的歌曲往往非常在行,甚至会唱跳结合地进行模仿表演。

学生歌唱兴趣所受到的外界影响是教师需要担忧的,学生对课外音乐文化的鉴别能力有限,哪些歌曲适合他们模仿学唱、哪些内容不适合他们学唱,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否则会对合唱教学产生不利影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想法,借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歌唱教学,让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更加多样化,也让歌唱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歌唱技能教学相辅相成。

思考3:千古难题——集体演唱和单独演唱质量的矛盾。

这是每位音乐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也是音乐教师要努力改善的问题。每次班级集体演唱时,从整体效果来看,基本上都能达到教师的预期,可单独让学生演唱时,大部分学生的演唱很难令人满意。尤其是需要挑选学生参加独唱比赛时,教师相当头疼。很多学生对从课外听到的流行歌曲、网络歌曲滚瓜烂熟,但对课堂上教师教唱的歌曲却唱不准、唱不好,这样的情况并不能简单归因于学生缺乏兴趣。

歌唱教学的基本模式缺少声乐教学思维,无论教学时采用的是听唱法还是模唱法,无论练习实践中采用了接唱还是轮唱等形式,学生对自己的嗓音缺少思考,这是歌唱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在学生学唱各类歌曲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歌唱,认识自己的嗓音,让学生建立自主意识,意识到要做自己声音的主人,要有掌控自己嗓音的歌唱意识,在歌唱时有所思考。

四、回归本质谈畅想

1.理想的方向——无中生有

现在的音乐课堂丰富多彩,从优质课评比中经常可以看到引人入胜的导入、妙趣横生的教唱、精彩绝伦的拓展等内容。在一堂优质的音乐课上,教师尽情地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被评为优质课。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有清晰的认识,因为赛课有其特殊性,与平常的课堂是有所区别的,平常的课堂教学不需要承载那么多的任务,也不需要确立那么多的标准。教师应该从歌唱教学的本质来考虑,以学生的歌唱素养为标准,如学生是否会唱歌了、是否体验到唱歌的乐趣、是否能用自信的歌声表达自己等。

小学歌唱教学要达到“无中生有”的境界。“无”是指没有基本模式的束缚,适当忘记基本模式的存在,回归歌唱教学的本质,真正做到让学生唱会歌、会唱歌;“有”是指课程标准制订的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歌唱素养。当然,这不是在摒弃基本模式。各级赛课活动中涌现的优秀歌唱教学范本,也脱胎于基本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改变、选择与突破,用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心态进行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在回归本质的同时与时俱进。

2.理想的模式——牵一发可动全身

理想模式的新思路是增加课前预习歌曲的环节。打破基本模式就是在歌唱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预习,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对小学歌唱教学却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课前预习与歌唱课的第二课时有本质的区别: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每个月的教学计划和每个课时基本上都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在一节歌唱课中,教师会尽可能多地展示所有与教唱相关的内容,让歌唱课堂更具综合性、更加丰富,同时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因此很难把歌唱课的第二课时变成常态课来实施。但是,课前预习歌曲是可以成为常态化的,因为这是一种成本极小、后续影响极大的策略。

课前预习歌曲,就是让学生在家中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听赏歌曲,提前熟悉和掌握歌曲的旋律。小学阶段的大多数歌曲结构简单,长度适中,尤其是低、中年级的歌曲,学生课前反复听几遍就能够哼唱大部分旋律了。即便是高年级中少数旋律较为复杂的歌曲,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也可以提前掌握一些简单的乐句,这样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学的流程和构思就能有很大的转变空间。首先,旋律、节奏等内容的学唱时间会节省很多,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音色、感情方面的探索和处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自己的嗓音,了解歌曲演唱的魅力。其次,可以腾出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喜爱的歌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歌曲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形成正确的歌唱意识。由此可见,把原本占据较多时间的旋律教唱通过课前预习来分担,可以给歌唱教学留出巨大的空间。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课堂必定受到欢迎,通过课前预习歌曲,歌唱教学构思的自由度得到极大提升。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开放性,而且能容纳学生更多的期望。

回顾上述的三个思考问题,在课前预习歌曲的思路下,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课前预习可以使教师不必瞻前顾后,使学生的期望有机会得到实现,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歌曲演唱的探索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独唱质量。

猜你喜欢

基本模式课前预习歌唱
项目学习:科技活动中协同学习的基本模式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如何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歌唱十月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少儿图书品牌培育基本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