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告状行为及其应对措施

2023-01-20杨瑞婷

幸福家庭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同伴动机教师应

■文/杨瑞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告状是指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矛盾、纠纷的一种人际行为。告状行为是幼儿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性行为,是指幼儿因为不同导向的动机,即自身利益被侵犯或发现同伴有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而对教师发起的指向性的言语行为。在幼儿园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幼儿告状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本文中,笔者探究了幼儿出现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与特点,并提出了教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一、幼儿告状行为分析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使用不同的告状方式,就算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在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的告状方式。同时,在告状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告状者与被告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告状者在告状时会根据不同情境和不同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而被告者也会依据告状者所陈述事件的严重性采用不同的方式回应。

1.告状者的表现。笔者通过观察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告状行为发现,幼儿在不同情境中所使用的告状方法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我是最棒的” ——自我炫耀。每名幼儿都渴望被教师表扬,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有的幼儿在注意到同伴的行为不符合班级的某些规定时,为了让教师关注并认可自己,就会向教师告状,如“老师,我看到他在挑食,我都已经全部吃完了,我是最棒的”。

第二种,“他这样做不对” ——检举他人。有的幼儿会为了维护班级的纪律或替同伴打抱不平而产生告状行为。他们告状不是因为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而是替别人告状或者反映他人的不恰当行为。

2.被告者的表现。在幼儿向教师告状后,被告的幼儿通常都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来回应教师或告状的幼儿。被告幼儿的表现也会因为情境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三种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常出现的被告者的表现。

第一种,“我没有,我只是在帮她”——极力辩解。对同伴的告状内容表示强烈反对,并向教师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据理力争。

第二种,“下次我也要告你的状”——威胁同伴。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幼儿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不合规矩的,并发现同伴已经向教师告状时,为了防止同伴再次向教师告状便威胁 对方。

第三种,“好吧……”——委屈妥协。幼儿表现出委屈妥协通常是因为害怕教师,迫于教师的威严不得已才改变之前的做法,而不是出于心甘情愿, 其实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幼儿每次出现告状行为,都是想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或者愿望,因此,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是整个事件的核心。在与幼儿进行基本交流后笔者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动机。以自我为导向是指幼儿在向教师告状时仅关注和在意自身单方面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一般都是为了寻求教师的帮助或想要通过教师改变同伴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愿望或需求。

第一种,“他抢走了我的玩具”——保护自身利益。有些相对来说处于劣势的幼儿在受到同伴欺负,想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安慰时就会告状。例如,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教师分发玩具让幼儿自己玩耍,成成看到雨涵的玩具好看又有新意,就直接拿过来自己玩,雨涵在索要无果后就向教师告状:“老师,他抢走了我的玩具。”希望教师帮她要回玩具,让自身利益得到满足。

第二种,“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的”——表现自己。每一名幼儿都想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在看到同伴有不恰当的行为时,有的幼儿就会为了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向教师告状。例如,在吃完午餐后,果果看到子怡没有擦桌子就跑去喝水,而自己已经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便跑去对教师说:“老师,你看子怡没有擦桌子就跑去喝水了,而我已经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了。” 果果的举动纯粹是想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肯定。

2.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动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常会有很多的规则来限制和规范幼儿的行为举止。在规则实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会认为这些规则是毋庸置疑和不可更改的。因此,当他们发现有同伴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时,就会为了维护班级秩序出现告状的行为。

第一种,“他被西西推倒了”——同情别人。在看到自己的朋友被人欺负时,幼儿的同情心就会被激发,会为了帮助同伴向教师告状。例如,在一次课间活动中,西西一把推倒了可乐,成成看到以后马上跑过去向教师告状:“老师你看,可乐被西西推倒了。”

第二种,“他一点也不好” ——嫉妒他人。在看到其他幼儿比自己表现得好时,部分幼儿会产生嫉妒心理,并向教师告状。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一直在羽羽跟前指导她画画,柠檬看见后对教师说:“老师,你看羽羽画得一点也不好,你不要一直在她这里了。”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分析

笔者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和动机,分析了幼儿的心理特点。具体来说,幼儿告状时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幼儿对行为准则的敏感性。幼儿已经有了判断是非对错的意识,能记住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如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出门做操要站队等,且大部分幼儿会无条件地相信这些规则的权威性,对这些规则极为敏感,发现同伴没有按照自己认为对的行为准则去做,就很可能出现告状行为。这表明,幼儿认为对一件事情的行为准则适用于每个人,不应该出现例外的情况。

其次,幼儿判断推理表面化的发展特点。幼儿对事物的判断主要是从外在或表面出发,他们会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例如,幼儿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会出现打闹的现象,有些幼儿在看到此类现象发生时,分不清到底是简单的游戏行为还是双方发生了冲突,但会为了维护同伴的利益或出于对同伴的同情而向教师告状。

最后,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在进入幼儿园后,教师是幼儿心中唯一的权威代表,他们知道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防止自身利益受损。因此,有些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出于自我防御的本能,如在访谈过程中,有幼儿说:“受到了欺负就要告诉老师,不然他下一次还会欺负我的。”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其表现

依据以上的分析与探究,笔者认为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活动类型中的表现各有不同。

(一)不同年龄段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学前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出现告状行为时的表现也不一样。小班幼儿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非常强,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拿到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因此产生很多矛盾或冲突。所以,小班幼儿告状的内容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主。中班幼儿已经在活动中学会与同伴交往,争抢玩具类的告状行为开始减少,但此时他们已经有了忌妒心理。因此,他们告状的目的多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或表现自己以获得教师的认可。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且观察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大班幼儿告状的内容基本是看同伴的行为是否符合班级的行为准则。

(二)不同活动类型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在不同的活动类型中,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自由活动中,幼儿告状的内容以维护规则和讲述与同伴的冲突为主;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告状的内容则以表现自己或嫉妒他人为主,且自由活动时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频率较高。例如,在某次游戏活动中,教师让一组幼儿先开始游戏,让另一组幼儿原地待命,而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不会在一定的时间内一直处于等待状态,这时幼儿最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也最容易发生一些不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于是,告状行为就会出现。

三、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应对措施

幼儿对事情对错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做出不适宜的回应,就会影响幼儿品质和性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告状行为,采取适宜、恰当的应对方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 的品格。

(一)针对不同的动机采用不同的方式

幼儿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行为大多是向教师求助,而部分教师对幼儿的此类行为较为排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正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因此,对于幼儿的这种“求助”型告状,教师应先了解事情的原委,并对相关的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此外,部分幼儿做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行为是为了表现自己,提升自己在教师心里的地位。面对此类幼儿,教师应该肯定幼儿的优秀表现,并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

在面对幼儿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面对幼儿因嫉妒他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和睦相处,让他们感受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向同伴学习,并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在面对幼儿因同情别人、检举他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教师应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表扬那些敢于制止别人不恰当行为的幼儿,并鼓励其他幼儿积极维护班级规则。

(二)耐心倾听,允许幼儿适当争辩

在处理幼儿告状事件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的讲述,允许幼儿适当争辩,引导幼儿通过自主协商解决问题,逐渐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降低幼儿告状的频率。同时,幼儿也可以在讲述和争辩的过程中增强分辨对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进而减少告状行为。

(三)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部分幼儿的交往能力较差,容易在游戏过程中与同伴出现矛盾或冲突,从而出现告状行为。因此,教师应在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交往、合作与谦让,帮助幼儿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让幼儿知道告状是不好的行为,并鼓励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自主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告状行为发生的频次。

猜你喜欢

同伴动机教师应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寻找失散的同伴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