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交往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2023-01-20张志远
■文/张志远
同伴冲突对于幼儿而言有着重要的心理发展价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作为检验幼儿人际交往水平的重要指标。游戏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幼儿更快地认识周围的世界,通过语言交流、行为帮助等加快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但是,在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因为材料的不足、游戏环境的不适、对游戏规则的不理解等,幼儿之间可能引发相互攻击、损坏物品、争抢玩具、语言伤害等各种冲突事件,导致游戏不能正常开展。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幼儿同伴交往中冲突的解决办法提出个人的思考,以供参考。
一、幼儿冲突的类型分析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有很多种,根据引发幼儿冲突的线索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因物引发的冲突
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同伴之间可能因为所需要玩具、物体的数量或者在空间位置上的不均衡而存在争议。他们往往把目光放在物体或者空间的本身,双方都为了达成相应的目的而产生冲突,这种类型的冲突在幼儿园非常常见,往往是因为游戏材料的不足或者活动空间狭隘所导致,常发生在低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
(二)因人发生的冲突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包括直接动手或者语言上的攻击。这种冲突充满敌意,往往在中大班幼儿身上表现明显。教师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不然情况会非常严重。幼儿这种攻击性行为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幼儿的故意挑衅,无缘无故地攻击别的幼儿,往往被攻击的一方较弱。第二种是不能准确地分辨对方行为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比如说,幼儿想跟别的幼儿交朋友,为了达成目的引起对方的注意,就会推一下或者打一下,可那个幼儿并不知情,从而引发了冲突。
(三)因事产生的冲突
由于幼儿的行为不正确或者行为的不规范从而引起另一个幼儿的不满,或者双方在讨论问题 时意见不统一而发生的对立现象。
二、幼儿冲突的基本特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同伴在幼儿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相互之间的交流、交往是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组织的常规活动之一,由于活动是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幼儿在活动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幼儿之间频繁发生冲突,并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
在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认知和技能水平有限,以及教师对幼儿提供的材料或环境没有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在桌面游戏、集体课程、区域游戏、户外活动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因人、事、物等因素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比如,某中班的两个幼儿因为争抢某一份材料而争得面红耳赤,仅在美工区的活动中他们争抢玩具的次数就不低于五次,而这种情况每天都会在幼儿园里发生。
(二)冲突持续的时间短
由于幼儿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过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所以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可能会因为其他事物或者其他伙伴而打断,常常会被其他更有意思的事物吸引,从而主动退出争执,化解了同伴之间的矛盾。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后面的游戏中,冲突双方因为要合作玩游戏,又和好如初。因此幼儿之间的冲突持续时间不长。
(三)冲突行为的多样化
由于幼儿社会认知水平低、社会交往技能不足,我们时常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过程中看到幼儿之间发生玩具争抢、言语挑衅、身体攻击、告状求助、威胁命令、干涉控制等冲突行为,所以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是以多种形式发生的。
三、幼儿冲突的深度分析
(一)幼儿认知水平的影响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不够完善,常常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任何东西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在社会认知上不会换位思考,在任何事情上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如幼儿在争抢某一玩具时,他不会考虑其他幼儿的感受,也不会想其他幼儿能否接受,就一把抢过别人正在玩的玩具。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减弱,渐渐懂得分享合作,所以幼儿到了大班时因争抢玩具所发生的争执会逐渐减少。
(二)幼儿缺乏社会交往经验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家长对幼儿过度保护,此外,有的幼儿因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人考虑到幼儿的安全,会让幼儿自己在家里玩。这些幼儿缺少与同伴相处交往的机会,渐渐地会变得孤僻、胆小,不愿与别人交流。此外,城市中的幼儿缺少与同伴交往的土壤,可能同一小区同一单元的幼儿都没有相处的机会。所以,在发生冲突时幼儿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因为没有社会交往经验。而在农村的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很长,他们经常一起玩耍,当发生冲突时能够尝试使用各种解决方法,从而化解冲突。
(三)教师的介入问题
由于幼儿处理冲突的能力较弱,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迫切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但据笔者观察,许多教师的介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时机不当,在不该介入的时候介入。比如,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他们为了争抢一个玩具,其中一名幼儿已经采取了措施,且效果不错,这时教师贸然介入,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难以锻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能会让幼儿产生依赖的心理,什么事情都想去找教师解决。二是教师介入方法欠妥,有些教师的介入只是单纯地制止冲突的产生,大多会以命令或强势的语气吓住幼儿,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得不到根本解决。
四、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
在幼儿园里,同伴冲突发生的频率较高,但是幼儿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点对幼儿交往来说非常不利。我们不能只看到幼儿在冲突表面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还要关注冲突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此,提高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去自我中心化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概念提出,儿童对认识世界的协调观点和相对性缺乏理解,儿童会不自觉地把自身的看法和“自我”的品质强加于他人。因此,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幼儿明确材料所有权和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
1.材料的所有权。教师要让幼儿对材料的所有权建立一个意识,此材料所有权的建立也是为了帮助幼儿树立合作意识。首先,教师要让幼儿清楚自己应对材料尽到保管责任,不能随意丢放或破坏。其次,教师要让幼儿懂得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去拿、去抢,如果很想得到哪个材料就必须经过该材料的主人同意才能使用,引导幼儿使用一些礼貌性的用语,如可以说“可以借我用下吗”“谢谢”等,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对幼儿的教育一定要考虑到家园配合。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整理物品,让幼儿尝试分类管理。家长可以清楚地告诉幼儿“这样东西属于你”“这个汽车是因为你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妈妈送给你了,这辆小汽车以后就属于你了”等,明确物品的所有权。
2.游戏规则的完善。在游戏活动中,因为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发生的冲突不在少数,所以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游戏或者集体课程中让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比如,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说明游戏的规则及注意事项,当幼儿出现不遵守游戏规则行为的时候应及时制 止,当发现幼儿做得非常好的时候,教师也要给予表扬与肯定。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二)幼儿交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知道基本的礼貌用语。教师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鼓励幼儿多与同伴进行交流。如在入园或离园的时候,教师要与幼儿互相问好,教育幼儿对待别人要有礼貌,鼓励幼儿使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训练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如此,当幼儿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就会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不是故意的,那就可以说声“对不起”,从而化解幼儿之间的冲突。
2.提高幼儿分享、等待、轮流等意识。在游戏环节,因为材料的数量或场地等因素不能容纳更多的幼儿时,就需要帮助幼儿树立轮流、分享、等待等规则意识。幼儿的年龄较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很快得到,不懂得等待,教师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为此,教师需要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信息,比如,在娃娃家主题活动中,很多幼儿都想当“妈妈”,但是“妈妈”只有一个,这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制定游戏规则:谁先到的谁先玩,后面也想玩的可以先选择其他角色等一等,或者可以选择其他区域。另外,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开设一天的分享日,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乐趣,促使幼儿分享合作意识的发展。
(三)家园配合,提升家长教育理念
要提高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首先对于溺爱幼儿的家长,教师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明白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家长对于幼儿间发生的冲突要正确对待,并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冲突;最后,教师在实施解决对策时,家长要配合教师,做到家园共育。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共读一本书”等活动形式,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
(四)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合理干预
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有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其次,教师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当幼儿之间的冲突有加剧的倾向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先安抚幼儿的情绪再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一名幼儿已经在尝试解决冲突,但是效果不佳,这说明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冲突的方式,但是另一方并不配合,如果这时教师不及时介入的话,可能会引起幼儿的自我否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教师在选择介入幼儿冲突时一定要保持中立者的角色,不偏袒任何一方,要尝试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类型的幼儿采用不同形式的介入方法。
总之,幼儿之间的冲突在幼儿园里非常常见,作为教师首先要清楚幼儿发生冲突的原因,再根据冲突类型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教师要通过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方式,同时提升家园配合的质量,促进幼儿社会能力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