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以十大热门城市为例
2023-01-20王家结党慧敏
王家结,党慧敏
(烟台科技学院 教务处,山东 烟台 265600)
1 人才引进政策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人是解决和处理所有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对于人力资本的科学战略运用,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发挥不同人才的专业性作用,促进经济利润稳定增长,确保良好的社会效应。以我国十大热门城市为例,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传统工农产业,为解决各行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构建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避免出现人才任用短缺局面。无论是企业传统思维管理,还是政府部门缺乏对新形势的精准分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才的引进,再加上外来人员文化水平有着显著性差异,会降低城市发展速率及转型升级,无法跟紧时代潮流及经济形势。因此,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动力,更是创新的源泉,当地政府及企业应重视人才作用,充分发挥人才特殊技能作用,包括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宣传型人才等,以产业聚焦吸引人才,保持独到和长远眼光,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在新时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大环境下,应着重解决人才引进及后期的就业问题,创设人才多元化发展方向,不仅为广大高等教育就业大军提供就业机会,稳定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有助于创新环境、管理机制,促进沟通交流及培训学习。从政府角度来说,还能缩减高成本,避免信息不对称,科学优化各项管理工作,营建人才引进的良好氛围。比如,政府部门在对企业的管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企业,有效推广和宣传人才引进的成功案例,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各地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繁荣发展[2]。
2 我国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现状
自2017年后,我国各地区先后出台各项人才引进政策,高达100多项,以大城市为主,各中、小城市也紧跟步伐,以广泛吸纳社会人才力量为目标,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降低落户门槛,如本科、专科生初来城市即可落户,还享受安置、购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人才引进政策频发的形势下,促进我国区域性人才流动,使得城市聚集的人才数量大幅度上升。我国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采取保守引才和持续引才的方式,二线城市(西安、杭州、武汉、南京)出现反超一线城市(上海、广州)的现象,与一线城市人才引进特点(高、精、尖)比较,二线城市在接受和吸纳人才规模和范围上更加广泛,如门槛降低、学历降低等,这是二线城市人口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促进人才聚集目标实现。《深圳十三五规划纲要》文件中,相关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深圳常驻人口高达225万,户籍人口缺口现象严重,表明为吸引人才流入,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一线城市人才引进政策间接培育效果好,二线城市则直接性更强,部分二线城市重视人才聚集效应,采取资金补贴形式,以此激励和培育专业型人才。经过实地考察和编写问卷调查,一线城市在人才引进上综合效应更强,二线城市的政策效果有待加强,究其原因,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如人口红利衰减、宏观环境指导、城市发展需求等[3]。
2.1 人口红利衰减
《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呈现明显拐点,4年后16~64岁的人口降低到1.2亿左右,这种情况下,引发了各地区的“人才争夺战”,这与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有着密切联系。由于老龄人口的上涨,而适龄劳动人口无法缓解人才紧张现状,城市为谋求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人,尤其是高素质、高能力的年轻人,从而激发城市无限的发展潜力。
2.2 宏观环境指导
2018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中,经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发展战略后,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11.7%、11%和57.5%,取得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变革时期,对于城市人才引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环境指导。
2.3 城市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人口规模,带动产业发展及服务消费升级,如金融、餐饮、房地产等,促使城市地区的经济转型。期间大量年轻人才的涌现,既能优化城市人口结构、延缓老龄化局面,又能增强城市的新鲜活力,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建设[4]。
3 我国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问题及不足
3.1 自身需求认知不足
城市在实施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若是对自身需求认知不足,会降低当地产业优势,既难以明确发展前景,又缺乏人才需求调研机制,尤其是在人才引进制度的实施和推行上未能采取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方针。虽然有极具吸引力的优惠事宜,但针对性不强、不契合实情,加剧人才引进盲目性,使得人才引入与实际产业岗位严重不符。这种“水土不服”的不良现象,既造成人才过度,又出现资金浪费问题。此外,城市人才引进环节,经过对“十大热门城市”的分析,受到人才稀缺、人才培养缓慢等因素影响,甚至还会出现恶性竞争,不利于维护各地区和谐关系。
3.2 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从“十大热门城市”人才引进数据分析,各项竞争从本质上来说是综合实力的较量。随着各地区频频出台人才引进机制,造成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期间引发大量公共资源浪费。虽然短时间内城市发展状况良好,但从长远来看,会阻碍和制约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城市发展陷入僵局[5]。
3.3 公共服务供给滞后
当前“十大热门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在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上,采取降低落后门槛、创业政策帮扶等举措,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但这些政策往往是围绕人才来实施,未涉及人才家庭、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表明人文关怀需持续加强。因此,在人才引进上,很多城市过于注重显性作用(城市落户、房屋补贴等),忽视隐性作用(医疗保障、家庭服务等),这样一来,无法使人才真正留下来。此外,长期吸引力不足,采取单一性短期吸引力,既投入大量的资金,又会加剧短视、消耗性局面。因此,为促进城市稳定发展态势,应加强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深层次领域的发展。
4 改进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的策略分析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
各城市应结合自身发展实况,明确发展目标及方向,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基础,创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合理性。比如,上海、武汉、南京等,持续改进人才引进标准,逐渐向着高、精、尖目标靠拢。结合2018年出现的“人才争夺”问题,武汉吹响“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的号角[6],西安围绕“一带一路”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南京侧重扩充和丰富各类人才队伍。因此,各地区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合情合理的方针,充分分析内外环境影响,制定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期间应防止政策弱化、资源错配等情况。从本质上来说,人才引进并不是单纯的人才引进政策的竞争,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发展前景及竞争元素,持续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动力,增强人才凝聚的向心力和号召力,这需要有关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给城市提供足够的人才引进支持,对此应重视发挥城市主体作用,将人看成是主要的生产要素,调动资源有效配置。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切忌盲目无序做法,而应实地考察、深入企业实际,创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及时掌控产业动向,使人才引进贴合实际,挖掘技术优势及价值,使人才和科技都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政府在创建一系列人才引进扶持政策的同时,获取企业人才需求多元化反馈,确保人才的对口性和专业性,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人才引进道路,这是提升引进人才存续质量的有效途径。
4.2 注重改善城市环境
从长远角度考虑,为持续留住或吸纳社会人才,应为大量人才创造和谐健康的城市居住环境。不仅要采取人才的引进、留住、培育等举措,包括就业补助、进修培训等,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间接培育,如创业创新、生活环境等。有关部门应重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精准定位城市人才需求,构建区域范围内的人才共享机制,优化优质后续公共服务,根据地方发展现实情况,充分聚焦高层次人才空间,采取微观、宏观结合的方式,既要制定一系列人口政策、财政政策,又要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环境,确保人才引进政策有良好的实施效果,期间禁忌人才差别对待,打破各种不公平现象。此外,有关部门还应立足本地实际发展情况,形成区域性人才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人才共享机制,着力优化城市环境,构建区域人才共享机制,提高人才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实现人才节省目的。关于人才共享机制的制定,依托于先进信息技术,达到平台互通格局,加强资源共享和人才激励共识效应,逐渐创造集约高效、互惠共赢的区域性人才发展良好格局。
4.3 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
对于人才引进后的供给方,政府部门应实施人性化管理,给予相应的支持力度,促进人才培育目标的实现[7]。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基本匮乏供给面政策,使人力资源无法融入企业资源中,使人才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具有滞后性,无法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及企业应发挥联动效应,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及人才的工作热情,推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切实提升市场活力。各地区在人才引进上既要采取因地制宜的举措,又要精准定位实际人才需求,形成前沿视野,强化与高等院校、企业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充分彰显本区域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也就是说,在城市人才引进和经济发展中高效协调两者关系,集成优势性先进产业发展,立足实际状况,做好顶层设计,科学整合人才引进的规模和类型,增强人才与各产业的契合度。因此,应优化健康和谐的人才产业环境,为人才提供优质后续公共服务,促进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之间循环体系的形成,为企业注入综合性的发展动力。
4.4 制订城市人才对接计划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文件中,表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转移是主流趋势,各城市为促进稳定发展,应积极应对新形势的机遇和挑战,根据产业转移的路线、特点、内容等,制订城市人才对接计划。也就是说,对于人才引进工作,有关部门应注重推力与拉力的双重作用,强化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合作,实现谋求共赢的良好格局。因此,各城市应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推进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制定科学适宜的管理服务措施,一线城市应持续研发人才引进机制,二线城市应不断调整,既要学习一线城市的人才对接内容,又要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人才的关怀力度,以此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稳步发展。此外,各城市还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2018全球人才流动和资产配置趋势》中,我国有着大量的留学生,应紧跟时代潮流,打造国际人才交流,拓展海内外人才引进渠道[8]。
5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重要变革时期,各城市为稳步发展,应注重人才体制改革与创新,根据实际人才用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策略,持续改进人才引进政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