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演化分析
2023-01-19苗心平任雨晴
苗心平 任雨晴
摘要: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绿色、协调、生态宜居”的要求,文章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构建起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综合评价指数法探究了山东省17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及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期内增长幅度达148%;山东省四区域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胶东、鲁中、鲁南、鲁北,增长率呈现“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
关键词:城镇化质量;熵值法;综合发展水平;山东省
一、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东西长721.03公里,南北长437.28公里。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15.96万平方公里。至2018年底,山东省城镇人口数614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18%,处于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的中上游水平。在统筹国内外双循环驱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战略背景下,山东省城镇化的建设受到更多关注。
二、指标的选取、数据的说明和研究方法
(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协同、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路线,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方针。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增长、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根据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理论和城镇化生态宜居建设理论,讨论城镇化在发展时应充分关注人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和环境几方面问题。
在遵从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可靠性、完整性原则上,并结合研究区实际发展演变情况,最终构建起了人口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环境污染 6 个子系统层18个评价指标层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表 1)。文中指标已标注正负向。
本文所研究2006~2018年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种调查普数据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对于其中仍然缺失的数据数值,采用插值补全法进行补充。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相比于人为主观赋权法,熵值法更能避免因人为主观赋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缺点,使赋权更加科学合理,更准确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为指标含义和属性不同,会出现正、负两种不同属性的指标,因此首先对各数据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各数据纲量和含义的不同,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接下来再进行熵值法计算权重,计算公式如下:
三、实证研究分析
(一)省级层面城镇化发展演变特征
在上式的基础上,用指标权重乘以指标标准化后的值,可以得到山东省2006~2018年的城镇化发展质量,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6~2018年期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指数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指数最高点在2018年,城镇化发展指数为0.052,发展水平最低点在2006年,城镇化指数为0.021,研究末期相较于初期增长幅度为148%,在研究期间内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值为0.034,2012年之后各年份城镇化发展水平均高于平均值。2006~2011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发展速度较慢,且在2008年和2011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为2008年经济危机对山东省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冲击较大,国内外市场贸易热度下降,2011年主要影响因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大,且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下降,拉低了2011年的总体城镇化发展水平。
根据山东省的区域划分,将山东省划分为胶东(青岛、烟台、威海)、鲁北(聊城、滨州、德州、东营)、鲁中(济南、莱芜、泰安、潍坊、淄博)和鲁南(枣庄、济宁、菏泽、日照)四个区域,本文利用2006~2018年17地市的综合发展指数,从山东省四大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来看,胶东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最高、鲁中、鲁南地区次之、鲁北发展质量最低,这与山东省整体发展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个增长核心有关。
从发展时序上来看,四区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在研究时序里,胶东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由0.031上升至0.081,增长幅度达163.98%,鲁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由0.015上升至0.038,增长幅度达147.84%;鲁中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由0.024上升至0.056,增长幅度达128.84%;鲁南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得分由0.018上升至0.042,增长幅度达138.10%。
其中胶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幅度最高,胶东三市本身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就优于西部地市,凭借着较强的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部人口和省内西部地区的人口,加上近年来倡导的青烟威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以青岛市为核心的胶东地区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创新的步伐,推动了胶东地区整体的城市化发展;鲁北地区城镇化增长幅度次之,鲁北地区在四地区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最低位,是山东省内城镇化发展的洼地,本身基础薄弱,在全省整体发展趋势下,鲁北地区城镇化迅速发展;鲁南地区增长幅度位于四区域的第三位,鲁南、鲁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接近,在省内本身都处于经济洼地和发展洼地,内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区域内经济增长缓慢,内部人口流失较多,对外吸引力较差,但随着近年对鲁南地区的规划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青烟威地区对鲁南对口帮扶支援幅度增大,鲁南地区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化工产业,推动了区域内城镇化的发展;鲁中地区增长幅度最小,在四区域中鲁中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仅次于胶东地区,但鲁中地区产业结构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经济稳定性强,经济活力相对较弱,对资金和人口的吸引力比较低,在新旧动能转换期间,鲁中地区经济增长新旧未完全完成交替,对城镇化推动作用较弱。
(二)城镇化子系统的时间演变研究
从图2山东省城镇化子系统发展质量水平的发展趋势来看,除去环境城镇化和污染城一直处于低位,且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外,其余四个系统都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也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整体向好的趋势。在发展初期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指数较高,表明在研究时序内,发展初期的人口因素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支持,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城镇化发展速度最为快速,由研究初期的影响城镇化最弱的系统发展为较高水平,这表明,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系统的内在支持,经济城镇化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环境污染在经过2006~2009年的高值之后,降为六个子系统中的最低值,其原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粗放发展,对环境影響较大,2009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改善。环境城镇化基本呈现在低位上下波动的状态,这可能由于山东省在全国基建热潮的形势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也蓬勃发展,导致城镇环境滞后于城镇建设,这也与建设城镇化系统快速上升的趋势相符合。
四、结语
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包括人口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环境城镇化、环境污染在内的六种城镇化指标,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到山东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了时空演变的研究,具体结论如下:
第一,2006~2018年,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由最初2006年的0.021,增长至2018年的0.052,增长幅度达148%;城镇化子系统中社会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系统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环境城镇化波动式发展,较为稳定,增长幅度小;环境污染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二,从区域层面看,山东省四区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胶东、鲁中、鲁南、鲁北,但从四区域的时间序列上来看,城镇化的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胶东、鲁北、鲁南、鲁中。
参考文献:
[1]李莉,茹伊丽,林仲豪.广东省中心镇新型城镇化质量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J].生态经济,2022,38(07):121-131.
[2]马慧强,廉倩文,韩增林,弓志刚,李哲.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J].经济地理,2020,40(05):19-28.
[3]邹德慈,王凯,谭静,马克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我国村镇发展规划策略[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02):1-5.
[4]黄杰,钟朋舒.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6):21-27.
[5]姜鑫.河南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3):38-39.
[6]尹上岗,杨山,李在军.长三角地区生态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06):1494-1506.
[7]欧心泉.推动长江经济带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2(03):84-91.
[8]尤嘉,王兆峰.华中地区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小城镇建设,2022,40(05):48-56.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