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课后服务路径
——以简易趣味化实验为例
2023-01-19福建省石狮市第三中学王双荫
福建省石狮市第三中学 王双荫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物理学科执行这个政策,需要教师吃透相关政策精神。对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来说,课后作业减负除了要合理设置作业量,提高作业内容的典型训练价值外,还要优化课后作业形式设计,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手段,创造更多直观学习契机,设置更多简易趣味化实验活动,借助实验激活学生课外训练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科学习思维潜能,增强学生物理知识理解掌握的深刻性,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切合兴趣取向,调度生本实验热情
教师设计物理课后简易趣味化实验时,首先要突出实验的简易化和趣味化两个特质,简化实验操作步骤,降低实验操作难度,同时要适应初中生学习心理特点,切合学生兴趣取向,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具体观察、操作、分析、归结中建立学习认知。初中生思想活跃,有丰富想象力,对新事物充满探索冲动,对现象新奇的物理实验有着很高的探索兴趣。教师从初中生这些认知特点出发,设计更多新奇有趣的简易趣味实验,利用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能够建立更多学习启发点,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物理实验的操作和学习中。
【实验1】神奇的“章鱼”
实验材料:动物毛皮、塑料水管、剪刀、玻璃绳、PVC板。
实验步骤:①截取4~5段长度为6cm左右的玻璃绳,将其一端并拢在一起打结,另一端用剪刀多次裁剪,做成“章鱼”的形状。②把“章鱼”平铺在PVC板上,用毛皮同方向反复摩擦。③拎起玻璃绳打结的一端,用手靠近“章鱼”散落的“腿”,观察实验现象。④用动物毛皮摩擦塑料水管一端,轻轻抛起玻璃绳到塑料水管上方,观察实验现象。
图1“章鱼”悬浮实验现象
实验剖析: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主要涉及到摩擦起电、同性电荷相斥和受力平衡等物理知识内容。实验步骤②中,学生可观察到另一只手靠近碰触玻璃绳后,玻璃绳吸附在手上的实验现象,其原因为动物毛皮重复摩擦玻璃绳后使玻璃绳带上静电。步骤④实验现象为“章鱼”形状的玻璃绳静止悬浮在空中,原因为动物毛皮摩擦后,塑料水管和玻璃绳都带有负电荷,由于二者之间存在斥力,可以对电荷做出判断。对玻璃绳受力情况进行简单分析可以看出,玻璃绳受方向向下的自身重力和方向向上的电荷间斥力,从这个现象中可以获得一些学习启示,从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结,因为达到受力平衡条件,玻璃绳“章鱼”便悬浮在空中。
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电荷的存在,学生理解掌握电荷知识时存在不小难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使用玻璃棒、橡胶棒和纸屑等轻小物体进行实验演示,虽然成功率很高,但实验选材体积较小,学生在教室内难以细致观察到实验现象细节。教师课后设置“神奇的‘章鱼’”简易趣味化实验,整个实验的操作步骤简单易懂,操作难度较低,学生按照实验说明都能顺利完成操作学习任务,得到直观的实验现象。“章鱼”悬空的实验现象无疑比纸屑粘在玻璃棒上明显很多,可以优化物理实验演示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直观学习体验,帮助学生顺利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对应的物理知识内容,而且悬空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认知相冲突,很容易就能调度学生的实验探索兴趣,提高了学生课后实验学习的参与度。
二、对接生活元素,增强生本实验感知
物理知识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生活元素在课后简易趣味化实验中的对接渗透,既能拉近物理实验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实验学习参与效度,还能激活学生的生活认知思维,培养实验概念、物理公式等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围绕物理学科阶段性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发掘整合知识关联度较强的生活物品、生活现象、生活问题等教学资源,有目的性地将其融入到简易趣味化实验中,增强学生的实验感知,诱导学生形成更多的实验学习思考。
【实验2】多变的水
实验材料:水、塑料杯、冰箱、燃气灶、锅具。
实验步骤:①用塑料杯盛少量的水,观察记录液态水的物理特点。②将塑料杯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记录水结冰后的物理特点。③用燃气灶和锅具加热冰块,观察冰块融化过程。待水沸腾一段时间后,部分水汽化为水蒸气,分析水蒸气的物理特点。④投放实验思考问题:实验中涉及到哪些物态变化?实验中各类物态变化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剖析:物态变化知识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采用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低效化学习模式,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乱用的学习问题。教师对接生活元素,用水作为课后简易趣味化实验的主要材料,组织学生用冰箱和燃气厨具进行实验,探索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并逐一记录水在不同状态下有无一定形状、有无一定体积等知识要点,将碎片化的物理知识整合到实验探索学习环节当中。实验最后教师设置实验分析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物态变化所需条件,不仅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清物质的三种状态特点,还能引导学生结合冰箱冷冻、燃气加热等实验操作内容,理解物态的放热、吸热现象。
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在家庭条件下,借助冰箱冷冻、燃气加热等方式可以较为便利地达到相应温度。教师以此切入简易趣味化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水凝固成冰、冰融化为水、水化为汽,了解放热、吸热的实验现象,相比于死记硬背这些知识,这种可视性的实验教学方式,显然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将物态变化过程与物质的吸放热过程自然联系到一起,延展学生物理知识探索学习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物理知识学习效果。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质,生活气息浓厚的课后实验设置,也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增强学生物理学科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三、构建活动团队,强化生本实验能力
简易趣味化实验的实验操作简单易懂,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很多学生受限于物理实验学习经验,虽然可以顺利完成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内容,但在实验数据总结分析、物理知识抽象建构等环节容易陷入思维困境,影响课后实验教学训练实际效果。为此,教师构建课后实验活动团队,以合作互动形式展开组织,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实验操作环节,对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信息展开讨论交流,弥补学生自主实验学习的思维局限性,强化学生合作共享、深度探究的实验能力。
【实验3】纸筒望远镜
实验材料:长度10~15cm,直径为5cm的硬纸筒、长度10~12cm,直径为4cm的硬纸筒、固体胶、双面泡沫胶、直径为5cm和4cm的凸透镜各一个。
实验步骤: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配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实验操作:①将两个硬纸筒相对插入,选择泡沫胶等适合材料做辅助,制作可以伸缩的单筒望远镜模型。②口径较大一端硬纸筒用固体胶固定直径为5cm的凸透镜,另一端固定直径为4cm的凸透镜。③5cm凸透镜端为物镜,4cm凸透镜端为目镜,从目镜观察远处物体,并根据观察效果伸缩纸筒,直到清楚看清观察物体。
实验剖析:制作纸筒望远镜的简易趣味化实验是对凸透镜知识的实践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等教学内容具备很强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理解应用难度较大,加之整个实验操作的步骤较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将其设置为合作探究实验活动,科学构建学习小组,组织进入合作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发表个性观点,进行操作探索,进行集体讨论,促使学生准确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实验任务,增强学生实践应用学习体验,助推学生顺利内化相关物理知识内容。另外,该实验的实验选材只选用了凸透镜,物体观察时会出现景象倒立的问题,这也为后续的实验优化提供契机。教师可根据学科教学进度,继续推出其他类型的望远镜制作趣味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学科能力。学生对制作性实验比较有感觉,教师组织学生搜集生活材料,展开具体操作,其应用效果更为丰富,教学启动更为成功。
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学科光学部分教学的重难点所在,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抽象性决定了其较高的学习难度。教师延展物理知识教学维度,依托简易趣味化实验的形式,搭建学生实践应用学习平台,借助纸筒望远镜的制作、演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物理知识创造有利学习条件,助力学生突破阶段性学习的重难点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品质。
四、搭建展示平台,激励生本实验创编
为调动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学科认知,教师在做好课后简易趣味化实验创设投放的同时,还可以搭建自主实验展示平台,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外实验的编创当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物理实验活动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实验学习体验感和成就感。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投放展示丰富的实验演示素材,启迪学生课后实验创编思维,拓宽学生实验设计思路,为学生的实验创编提供参考。教师对学生实验创编进行必要的思维指导,采取激励式、引导式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确保实验内容的科学性。
【实验4】飞转的铁丝
实验材料:铁丝、塑料水管、工具钳。
实验步骤:①教师截取15cm左右的铁丝,演示用工具钳和塑料水管把铁丝制作成螺旋状的操作方法。②学生观察陀螺模型,自主开展模仿制作和创意设计,并思考实验问题:什么样的形状设计才能让陀螺旋转的时间更长?其中蕴含了什么已学习的物理知识?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铁丝制作出更多样式的陀螺。③搭建实验成果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实验模型,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图2 学生自主设计制作的铁丝陀螺及其旋转时照片
实验剖析:教师用铁丝作为简易趣味化实验材料,借助必要的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感知铁丝陀螺成品的一般制作方法,建立学生自主创编认知起点。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观察学习启发,有序展开实验创编,在启思性问题引导下,探索更多铁丝陀螺的设计方案。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学习思维得到充分发散,能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尝试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设计的铁丝陀螺也是多种多样。实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对相关学科知识和物理实验现象展开针对性研讨活动。如,针对陀螺刚开始旋转的实验现象,学生经过集体研讨,很快就达成学习共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也能运用摩擦力相关知识进行解释。教师肯定学生的实验学习成果,适当渗透更多物理概念知识,如,针对如何延长陀螺旋转时间的问题,教师可引入“重心”的概念内容作为理论补充,辅助学生知识理解和应用。
教师做好必要的实验操作演示后,设置开放性的课后实验创编活动,利用思维启发性较强的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完成创编任务。教师设置实验展评活动,评价学生创新制作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创编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实验展示及概念讲解深化学生物理知识认知理解,提升学生创新学习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理论知识补充,拓宽学生物理学习知识面,完善学生物理学习认知体系,为学生之后的学科知识学习和实验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围绕“双减”政策要求,优化物理学科课后服务路径,依托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简易趣味化物理实验设置课后实践活动,能够彰显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实用性特点,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情感,提升学生课后训练学习品质。简易趣味化实验对教师的资源整合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从切合兴趣取向、对接生活元素、构建活动团队、搭建展示平台等角度入手,创设更多高品质的物理简易趣味化实验项目,塑造学生崭新学习动力,推动学生物理理论知识内化和情感认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