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F-L-I-PTM模型的线上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3-01-19戎雪云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内容课堂教师

鲁 洲 王 银 戎雪云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提 要 线上翻转课堂成为疫情时期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F-L-I-PTM 是翻转课堂领域的基础模型,亦能成为线上中文翻转课堂的设计和实践的指导原则。本文从该模型的环境、文化、内容、教师四大要素出发,阐述线上中文翻转课程的实践案例。该模型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打造灵活的学习空间,并以之作为翻转课堂的物理基础,强调从意义和形式两个角度开展差异化教学,而且学习内容也要体现差异化特征,希望教师通过反思、合作实现专业化发展并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理论模型指导下的线上中文翻转课堂有助于深化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形成合力增强线上中文教学的效果。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线上语言教学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翻转课堂是研究热点之一。据Turan、Akdag-Cimen(2020)的研究统计,针对英语作为外语的翻转课堂实证研究不但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而且多数结果显示这一做法对于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翻转课堂不仅是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时间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混合式学习”方法(何克抗,2014)。它能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有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往翻转课堂一般是在线上完成自主学习环节,然后转到线下课堂。在线教学仅指基于网络的教学,对于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各家做法不同。我们认为,在线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为学生搭建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的多元支架,促进深度学习。翻转课堂领域较有影响力的模型是翻转学习网络(Flipped Learning Network)研究团队2014年提出的F-L-I-PTM模型。F-L-I-PTM模型是从环境、文化、内容、教师四个角度对有效翻转教学提出的若干原则的集合,它具有宏观性、通用性、跨学科性的特征,可以作为线上中文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的指导原则,并与具体层面的教学模式相衔接。

二、F-L-I-PTM 模型及相关要素

翻转学习网络研究团队对“翻转学习”这一概念提出过明确的定义,他们(Network,2014)认为这是一种将基于集体空间的教学转向基于个体学习空间的过程,教师在动态、互动的学习环境中指导学生应用学科概念并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并非所有的翻转课堂都能达到翻转学习的效果。要确保效果就需要参照F-L-I-PTM模型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F-L-I-PTM模型是翻转课堂四个要素的英文首字母组成的一套体系,这四个要素分别是灵活的环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学习型文化(Learning culture)、针对性的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专业的教师(Professional educator)。

灵活的环境是指为了支持团体或个体学习,根据课程内容而设置的学习空间。这一空间可以让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学习和评测。它涵盖三个关键指标,分别是:①创建促进学生交流和反思的空间,并有时间进度的安排;②不断观察和监督学生学习进度并做出适当的调整;③为学生提供内容学习和衡量掌握程度的不同方法。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师者的传道授业能力,忽视学习者对知识的构建。翻转学习提倡学习型文化,它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目的聚焦于为学生深度探讨主题创造丰富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并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翻转学习将知识学习的难度进行了区分,低难度的学习放在非课堂时间进行,高难度的学习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互动来实现。在语言学习中,零散的语言点往往被认为是低难度的学习内容,而结合情境的语言点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要实现的语义表达和语用功能的掌握则是较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课堂内外学习内容如何分布和平衡就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学习型文化这一要素包含两个指标:①在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境下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②教师提供支架,通过差异化和反馈让学生掌握相应学习内容。这两个指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界定——教师是学习支架的设计者。

这一模型的第三个要素是有针对性的内容。教师要安排课堂学习和学生自学的内容,并且在课堂时间内结合学生水平和语言教学特点有效地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教师需要兼顾知识和技能、课内和课外,还需要设计与内容结合的策略,而且这些策略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能促进他们积极学习。这一要素有三个主要指标:①教师要优先制定核心概念以便学生能自主学习;②教师要为学生制作(组织)相关的学习内容,比如教学视频;③教师要准备差异化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一要素的关键是“点面”结合——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差异化多层次(面)的内容设计。

专业化的教师是这一模型的关键,因为教师是实现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前面三个要素的展开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比起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认为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不断观察学生并适时给予反馈和评估,还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通过教师共同体接受批评、改进教学。这一要素的三个指标分别是:①教师根据需要提供针对个人、小组和全班的反馈;②教师在课上通过观察、数据搜集等方式开展形成性评价以指导今后的教学;③与其他教师合作以及开展反思探讨,并勇于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线上中文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Turan、Akdag-Cimen(2020)认为,翻转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有效主要体现在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频率、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兴趣等。基于此,我们认为线上中文课可以汲取翻转课堂的优点,优化学习流程,改善学习体验。F-L-I-PTM模型以及它的要素可以作为设计和开展线上中文翻转课堂的标杆。本文以基于该模型的线上中文翻转课堂为例,分析其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及深化。

(一)灵活的环境

提供自主、灵活的学习空间是翻转课堂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创建这样一个空间在现代技术的条件下并不难实现,但是要在适用性和功能上满足所有要求则存在一定困难。一般的学习管理平台(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LMS)均能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有一定的存储空间、包含作业和测试系统、可以自主学习及查看成果与进度等,比如雨课堂、Canvas、Blackboard 等。教师们可以根据情况结合平台特色选用。

在这样的空间里,教师可以在课程主页放置课程大纲、自我介绍、学习要求及软件使用介绍等基础文件,然后按照课程进度(按课或单元)上传或创建课件(PPT)、外接链接(Quizlet 词卡、录课、视频、网页等)、课前测、课后作业、课后小结、单元考试等。学生则按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师生可以在后台分别看到相应的统计数据——教师可以看到每次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页面浏览次数、测试的平均分等,并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可以看到成绩及教师反馈,重新进行知识建构或改正自己的错误。LMS 平台主要承担了直播课课前和课后的辅助教学任务,学生需要在直播课前观看语言点的录课、完成相应的自测练习,在直播课后完成复习、作业、反馈等任务。

录播的内容是学生在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期间最主要的教学资料来源。它的互动性对于提升自主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选择VoiceThread(以下简称VT)平台作为语言点课件录制和储存的平台,就是因为它具备的一些互动特点。多位学者(Zhang,2011;Chen,2011;Alameen,2011)曾在语言教学实践中使用VT,并认为教学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Dugartsyrenova、Sardegna(2017)表明,VT 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流利度、语音准确度、词汇丰富度和保留量、语法准确度和句法复杂性。教师可以在VT 上分页录制语言点的讲解和练习的要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限次数地学习并根据教师的要求用不同形式及时完成操练任务。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回看之前的内容,对自己没有掌握的重难点进行复习回顾。学生在完成练习或提出疑问后,教师可以继续给予学生反馈。图1展示了句型操练的任务——让学生用“A 给B+介绍+O”回答问题。大家看到下图左侧方框中是学生的答案,教师可以让学生打字回答,也可以要求用语音或视频回答。教师的反馈也同样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两者的反馈既可以公开让全班学生看到,也可以设为私密,仅限该生和教师看到。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之间更好地交流,也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既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又能防止互相抄袭。VT 课件可以通过共享链接的形式放入LMS 平台中,供师生直接观看。但这一工具对于免费账户的站内储存空间有限制。

图1 教师与学生在VT 上交流示例

线上教学的特点(郑艳群,2001)和翻转课堂的要求都对直播课教学的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通过多元的互动让学生课堂参与效率和收益最大化。直播平台可以从技术上为促进互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像Zoom 或瞩目类的视频会议平台可以提供分组讨论、白板注释等功能,ClassIn 或雨课堂等平台可以提供投票、主客观题、弹幕、红包等交互功能。借助平台的交互功能实现师生和生生有效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是语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平台具备的这些功能是促进线上中文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技术支撑,这一空间的打造和环境的维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动力。

(二)学习型文化

1.设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

F-L-I-PTM模型关注学习内容的质量,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发挥学习主动性、增加与内容的互动,实现有效的翻转学习。我们认为“有意义”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个角度来考虑:所谓“显性”的“有意义”就是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学习内容是对自己有用的,比如学生学习“介绍家人”,就知道可以介绍“家里有多少人”“家人的工作”等;而“隐性”的“有意义”就是言语背后的文化知识、社会国情等学生之前不了解或没有意识到的、需要进行深度加工的内容,比如在不同场合介绍不同的人时,称呼和用语会发生变化等。

以我们使用的《生活汉语》教材为例,每个主题——食物、购物、家人职业、问路、生病看病——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为了让每个主题尽量对学生而言都有意义,教师从不同角度和难度梳理出若干子话题,在每个子话题中又设计了不同场景不同对象的典型事例。图2展示了以上五个主题子话题的构建体系。每个主题中第一个话题为基础话题,然后进行了横向平行话题扩展,或纵向深入延伸,既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多样性和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显性和隐性的意义。

图2 五个主题话题的子话题构建体系

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家庭模式,教师设计了一个父亲是教师的典型三口之家的家庭模式,如下图3。接下来给学生提供了多种不同职业和家庭模式的组合:母亲是家庭主妇的四口之家,父亲是老板、与爷爷奶奶同住的六口之家,已退休独居的空巢老人之家,自己是大宝家中还有二宝的二胎家庭。教师结合本课重点语言点,设计不同情境的家庭情况,不但训练了学生说和听的能力,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丰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对中国不同的家庭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同的难度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而言会有不同的挑战。

图3 三口之家示例

2.区分难度的支架式操练设计

线上中文翻转课堂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较高的要求,设计符合学生水平、能力和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阶段——学生课前的线上预习、师生线上互动直播课、课后平台自主学习复习——都要考虑到差异性,做好区分难度的支架,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录播课中的操练内容是相对容易但紧扣知识点的机械性操练。以家庭职业一课的对话教学阶段为例,首先明确教学核心目标是学生能介绍家庭成员和职业,然后,教师围绕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带拼音的对话、无拼音的对话、对话选词填空、根据对话回答问题、根据关键词复述对话、复述句子和听后回答问题、小测。这七项任务的难度是逐级升高的,其中前五项为学生必做项,后两项则是为有充足时间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此外,教师还需补充跨文化知识——如何在不同场合介绍自己的家人。

在直播课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复习一下录播课的主要内容——针对课文对话的复练。学生先看关键词复述对话,然后综合运用自学的知识点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模拟在不同场合介绍自己的家人,比如第一组在学校向教师介绍家人、第二组在公司向同事介绍家人,第三组向女朋友介绍家人。教师需要提示不同组在不同场合介绍时需要注意的用词用语以及说话语气等。这种练习形式超越了仅基于基础对话的框架,让学生注意到对话与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特征。课内的综合模拟应用越灵活,在真实生活场景的应用才能越顺利,学生可以摆脱只会复述基于一种场景的对话的困境。

3.应用适合线上互动的活动形式

除了活动本身对学生有意义以及难度有区分以外,活动形式的互动性也是学习型文化这一要素所具有的特征。互动性强、参与感高的课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黏合剂,通过灵活的手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家庭与职业主题教学为例,我们采用抢答认汉字的游戏形式来进行词语复习。活动前,我们让学生们尽量都打开摄像头,教师在共享屏幕的同时共享电脑声音,使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营造令人激动的活动氛围。活动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平台自带表情中的举手功能,模拟现场举手抢答的效果,增强学生个体的参与感。Quizlet 也经常被用于线上词汇复习和活动。在语法句子复习环节,我们让学生对介绍职业的最基本的三个句子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排列,通过平台的多人同时注释或投票功能提高学生参与感。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共享内容上通过注释写下自己的排序或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达到与教师及时互动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并掌握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教师也可以使用Kahoot 等线上工具提高竞争性。在话题表达环节,我们利用平台分组功能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位学生负责一项工作(比如主持人、记录员等),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回到主会场进行汇报。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需要集思广益,对话题发表看法。学生们的想法和观点通过平台的共享白板和注释功能记录下来,同组的同学均可看到,同时对看法进行确认或提出进一步的见解。教师进组指导和评价也可以有的放矢。

(三)有针对性的内容

1.围绕核心概念设计分话题

翻转课堂的设计要重视课内外内容的连贯性。这一特点是围绕核心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以利用知识结构网络为学生呈现更有针对性的内容。一课的内容涵盖对话、课文、生词、语法以及各项技能的练习等。我们要围绕核心概念设计编排教学顺序,安排生词和语法的出现顺序。首先将大主题细分出若干个分话题(一般3—4 个),然后根据这些话题整合对话、课文、词汇、语法、练习等教材中既有的教学材料。话题与话题之间是递进关系,具有延伸性。图4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了第12 课《她网球打得很棒》的话题布局和重要语言点的分布。

图4 《她网球打得很棒》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内容话题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与话题相关的生词、语法及表达方式,便于教师进行情景设计,促进学生成段输出,使得教学内容整体更具有逻辑性与故事性,起到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作用。

2.制作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制作是教学目标和原则得以落实的具体体现。本小节主要从不同类型的内容制作出发,举例说明线上翻转课堂资源建设的探索过程。

在学习内容的制作方面,最主要的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从外观上,我们会选用与话题内容相匹配的模板,从视觉效果上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话题内容。另外,我们将每个教学课件按内容模块化,例如把当日的生词和语法都放在一个课件中,便于师生更迅速地找到想要的内容。

教学课件的设计基于教师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全面了解。在内容制作上,不但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还要兼顾针对性与趣味性,充分贯彻精讲且讲完就练的原则。刘珣(2000)提出了对外汉语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因而话题展开时,内容应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强调逻辑性,串讲生词和语法。在讲解语法时力求简洁明了,从结构入手,讲清语法结构,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把语法、语境与实际的交际结合起来。另外,在进行话题教学时,尤其要注意语法教学“点到为止”。一个大的语法通常有好几条语言结构,那么此时要根据本课内容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因为在之后的话题中,还会出现该语法的其他用法。

以制作第12 课第一课时的教学课件为例,我们开始先围绕话题,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球类运动名词,再引出与这些球类运动所搭配的动词,然后再引入心理动词,接下来引入程度副词,最后用新生词做了一个小话题的总结。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慢慢地把句子说长说复杂,有助于学生的成段输出。另外,课件中的图片多选择卡通图片,这样做可增加课件的趣味性。

在练习材料的制作上,覆盖多种技能的练习是我们的原则之一,这也呼应了第一要素的第三个指标的要求。传统的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与线上教学结合则势必会增加“打”(字)的能力要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针对各种技能的训练练习,如听后判断句子正误、听后回答问题、听后选择正确答案、听后打字、朗读课文、朗读生词、打字完成句子等。以第12 课“能VS 会”的练习材料为例(见图5),我们设计了涵盖听说读打的练习,而且练习也遵循了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先从单句入手,要求学生根据简单的句子情景进行选择,并要求学生打出完整的句子。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在打字的同时,做到在心中默念句子,还可以对照教师给的例句检查自己的输入是否正确。另外,语感好的学生还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这个练习主要训练了“打”的技能。然后我们从单句过渡到小篇章,要求学生听一个小故事,根据故事判断正误,如果是错的,就需要说出正确的句子。这个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说技能,还考查了学生听前快速阅读句子、听中记录关键信息、听后对篇章进行快速理解的能力。最后,我们呈现整个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再次感受语言点在篇章中起到的作用。

图5 “能VS 会”分技能训练材料示例

制作好教学课件及练习材料后,我们需要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在录屏的过程中,多使用标注,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跟着教师进行知识点的学习。

(四)专业化的教师

线上翻转课堂的模式对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ishra 和 Koehler (2006)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这一概念,认为教师应具备技术、内容与教学法三方面的知识以及整合三种知识的能力,应了解如何借助技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如何通过技术得到反馈、如何基于技术设计有针对性的内容等。教师的专业化既要继承规范化又要突出创新性。

教师在开展线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时需要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让学生能感觉到教师在翻转前后都是进行了规划和参与其中的。网络平台像教室一样是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空间,不是堆放若干教学资源的“仓库”,也不是远程开会的“会议室”。因此,教师要提前熟悉并熟练掌握各种相关平台、网络教学工具的使用。当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以马上对其进行指导,解决问题。教师要精心维护学习管理平台,如增加教师的问候视频、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定期的个性化反馈等,让学生能感受到浓厚的教育氛围。直播时的环境(如光线、背景、音质等)和教师状态(如教师的仪表、动作和表情等)都要以适合教学活动开展为原则,这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

线上翻转课堂基于网络和平台的特点使其更易于进行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平台为师生提供的录课学习时间、作业完成情况、测试的成绩统计等个体和全体的各种数据,为教师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反馈提供了事实依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反馈是教师培训中需要新增的内容。个性化反馈可以适度弥补线上教学的“疏远感”,因此定期开展一对一的师生反馈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单独反馈中更能得到教师针对自己的阶段性评估,也可以在情感上得到支持和激励,对于保持线上学习动力、维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有所助益。

线上翻转课堂的新模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合作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合力研究新技术、共同开发使用教学资源、开展线上集体备课等方法提高效率、减少焦虑、享受成就感。我们还尝试采取两位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让教师在备课授课、资源建设、班级管理、活动组织等方面都至少有一位同事可以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这一做法虽然会产生一些成本或配合方面的问题,但在实践中还是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可。

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把控翻转课堂各个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师反思要成为制度性、长效性的工作,落实在教师培训、专业发展以及期末总结的多个层面,学校要鼓励形成反思的氛围以促进教师取长补短、拓展思维、勇于创新,最终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余论

F-L-I-PTM模型从四个要素十一个指标来界定翻转课堂的规范性,这对于指导线上中文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起着重要作用。环境、文化、内容、教师四个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值得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不同要素在实践中的应用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它们同时达到一定的标准,而是实现一种有机的平衡。对这一平衡的追求既是教师创新精神的体现,也是教育伦理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内容课堂教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主要内容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