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多动症的药物治疗
2023-01-18上海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瑜
●上海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王瑜
人们俗称的“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及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多动症的治疗方法包括家庭干预、教育支持和药物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可以较快地减轻患儿的症状,是目前治疗多动症的重要方法。
药物治疗的益处
目前医学界一致认为,多动症应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增加注意力的持久性、改善书写和运动的协调性、提高学习效率、改善情绪控制能力、提高同伴的接受度、改善互动、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少冲动和过度兴奋、减少敌对和违抗、减少惩罚。药物治疗在改善多动症儿童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和冲动、提高学习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肯定的疗效。
药物治疗的益处是能够控制症状,使心理咨询和教育训练得以实施。绝大多数多动症的儿童需要药物治疗。对于少数症状轻、功能损害小的儿童,是否需要服药,医生会非常慎重,会根据孩子的评估情况和家长交流讨论,制定适合孩子状况的最佳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药物
目前国内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中枢兴奋剂(盐酸哌甲酯,商品名为专注达)和非中枢兴奋剂(盐酸托莫西丁,商品名为择思达)。这两种药物都是直接针对病因,让大脑中负责控制行为的化学物质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减少烦躁不安和发脾气。前者起效快,作用时间10~12 小时;后者作用时间24 小时,大约2~4 周起效。这两种药物临床应用疗效均较好,安全性高,可以改善多动症儿童的社会功能和情绪,不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适合长期服用。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多动症本来就是神经比较兴奋,为什么有的药物还是神经兴奋剂呢?
多动症的孩子虽然多动,但是病因是大脑某些区域的化学物质减少、“司令部“的兴奋性降低、管理控制能力下降所致,包括对运动、注意、逻辑推理、完成计划等行为的控制力降低,导致这些方面的异常表现。服用兴奋型药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脑“司令部”的兴奋性,保证”司令部“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从根本上减少冲动行为,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药物副作用及解决方法
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呢?如何解决?
药物副作用一般出现在刚开始用药的1~2 周,以后逐渐消退,是轻微的、持续时间较短、可以耐受的。常见的副反应包括食欲下降、失眠、头晕、敏感、坐立不安等。对于用药早期出现的副作用,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减轻和调试。
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孩子的体质有关,一般学龄前孩子的不良反应略多于大龄孩子。如果孩子的反应程度较重或有其他异常,可及时与医生沟通。
约1/4的儿童在服药初期会出现腹痛或恶心,以及伴随的食欲不振,体重有可能因此而下降。这时可以给孩子做些可口的、孩子爱吃的饭菜,同时可采用少吃多餐或者晚上加餐的方法;也可以服用一些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酶类或者中药制剂,可以减轻食欲下降的副作用。
有些儿童服药后晚上入睡时间比平常晚,特别是服药时间晚的孩子。如果出现严重的入睡困难,应告知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服药时间,或者合用一些改善睡眠的药物。有些儿童在开始用药或者增加剂量时可能会感觉困倦,通常1~2周后会自然减轻。早上服药、中午小睡一会儿可以减轻困倦反应。
也有家长担心,吃药会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大量临床试验证明,药物治疗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在药物治疗初期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可能会使体重偏轻,身高也略偏矮。但随后(进入青春期)则服药的孩子与正常孩子没有明显差异。医学研究未发现兴奋性药物与营养不良、矮小有明显关系。
长期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多动症需要长期治疗。首先,由于多动症是一种以大脑局部功能发育障碍为基础的疾病,从出生后开始,对孩子的各种不利影响会一直干扰孩子的成长过程,除非随着大脑发育这种障碍得到修复和完善。70%多动症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青春期,30%其症状会持续到成人。
第二,目前多动症的各种治疗方法还不能使大脑功能彻底恢复,只要多动症的核心症状持续存在,就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学习、生活造成损害。如果治疗时间短的话,就不可能有长期、确切的疗效。
第三,在治疗效果方面,尽管核心症状的改善可以在短期内观察到,但是家长所关心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的重建是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治疗才能逐渐体现出来。
第四,儿童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对情绪、性格和社会功能的发展有着长期影响。这些方面的改善都需要经过相对长期的治疗才能体现出来。所以,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多动症需要长期治疗,至少一年以上,才能取得相对满意的治疗效果。
孩子服药期间需注意的事项
孩子服药期间,首先要监督孩子服药,定期进行随访:多动症不像感冒发烧,一两周就能好。多动症需要按照慢性病管理模式来进行健康管理,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一样。也就是说需要坚持长期遵医嘱,尤其是药物治疗,更要有很好的依从性。如果吃吃停停,前一阶段孩子因为服药而产生的好的行为变化和行为习惯还没有得到巩固,就可能因为停药而“前功尽弃”。其次要客观定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最后要创造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和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