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分布特征研究
2023-01-18朱杏兰陈昭琳欧美金
朱杏兰,陈昭琳,王 妤,欧美金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在全球呈流行状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报道显示,全球约有2.57亿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每年约有88.7万例死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其中因肝硬化死亡病人约占52%[1]。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5%~6%,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7 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病人2 000万~3 000万例[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以抗病毒为主要的治疗措施,但临床数据显示只有10%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被确诊,其中22%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3]。
人的体质是可以被客观分类的,受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质特征[4]。由于体质类型影响疾病的倾向性,所以相关学者尝试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饮食、运动等调节体质类型,并获得不错的成效[5]。本研究通过探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医体质分布特征的差异,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的辨体论治、辨体调质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体质可调理论[6],在临床护理此类病人过程中,根据体质类型及影响因素对其进行护理,可有效调理及改善其偏颇体质,使其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发展,达到中医“治未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科及消化科住院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更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②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肾、肺、血液系统等疾病或合并恶性肿瘤病人;②合并精神疾病病人,或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记忆力严重丧失的病人;③合并慢性肝病的孕产妇(因妊娠反应、心理变化、腹部胀满等因素可能影响体质的判定)。
1.2 研究方法 采用王琦等[7]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中医体质测量,中华中医药学会将其列为中医体质的判定标准,为中医体质的判定、中医辨体调护等提供了工具和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在中医体质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8],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9-10]。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9个亚量表组成。量表每个条目分为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5个等级,采用1~5分5段计分法。其中6个条目逆向计分,其余条目均为正向计分。量表计分方法:先计算各亚量表的原始分数,根据转换公式计算转化分,转化分数=[(原始分数-条目数)/(条目数×4)]×100,根据转化分数来判定体质的类型,体制的倾向性由转化分数的高低决定。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体质为偏颇体质。
1.3 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一般调查问卷”为查阅大量文献并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形成。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病例选取,由研究者亲自进行问卷发放及回收,问卷发放前向病人讲解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做好条目解释,陪同病人完成问卷调查,以便答疑。问卷回收时及时查漏补缺,剔除不符合标准的研究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24份,回收率为95.3%,剔除无效问卷18份,最终纳入研究的有效问卷共306份,有效回收率为94.4%。306例病人中男206例(67.3%),女100例(32.7%);年龄18~83(56.77±14.35)岁;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15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154例。
2.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湿热质、阳虚质为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医体质类型以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为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病人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单位:例(%)
3 讨论
3.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本研究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中医体质以平和质和湿热质为主,平和质48例(31.6%),湿热质25例(16.4%)。《素问遗篇·刺法论》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映了当机体正气旺盛、身体强壮、免疫力正常时,则邪气难以侵犯机体,当人体感受疫邪后发病概率就会降低。平和质的人虽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但阴阳气血旺盛,脏腑功能正常,与常人无异,呈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稳定状态。《素问·缪刺论》所言:“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肋痛不得息。”湿邪浸淫肌肤,下注膀胱,则可出现身、目、小便黄染等症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主要是因为机体外感湿热或疫毒之邪所致,重者发病急骤,具有传染性,说明了湿热者容易得乙型肝炎。夏小芳等[11]调查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主要以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为主,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另外,相关研究发现珠海地区2 842例居民偏颇体质以湿热质、痰湿质为主,指出该体质的形成与珠海市特有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12]。地域问题也可能会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体质类型的形成产生影响,本研究病例大部分来自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气候炎热、潮湿,机体易受自然界湿热疫毒之邪所侵袭形成湿热体质。
3.2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林海燕等[13]对4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展开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发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主要以血瘀质和阴虚质为主。有研究认为,肝肾阴虚、阴虚血热、脾肾阳虚是肝硬化常见的3种证候,阴虚质贯穿整个肝硬化的全过程[14]。本研究结果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中医体质主要以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和血瘀质为主,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阳虚质者阳气不足、以虚寒为主,在现代西医学上也认为是免疫力下降,该类病人大多久病阳亏,或病后加上饮食不节,进食寒凉食物而损伤阳气等;阴虚质者由于机体阴液亏虚,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多见于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所谓“久病必虚”,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长期处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纤维化状态,病情迁延不愈,长期接受疾病的消耗,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营养不良、阴阳精血亏损,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故以阳虚质、阴虚质为主;再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长期受疾病干扰,肝气郁结日久,气机升降失调,加之对疾病知识缺乏,经济、工作及家庭压力也会对负性情绪有着加速作用。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发病、进展及预后,从而形成气郁质。血瘀质是由于体内血液运行不畅、瘀血内阻而形成的。血瘀质病人平素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唇色偏暗,易出现瘀点瘀斑、痛症,甚至有出血倾向、吐血等。该类病人湿阻肝脾,隧道不通,以致腹部臌大膨满,脉络显露,肋腹刺痛,符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由于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故而导致腹胀、腹痛、静脉曲张、脾大等。
3.3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 本研究结果发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平和质、湿热质占比较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气郁质、血瘀质占比较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低。相关研究发现,肝脏纤维化分级从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肝郁脾虚、瘀血阻络顺序逐渐加重[15];肝硬化病人血瘀证率比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越重,血瘀证的程度越重[16]。说明湿热质病人以炎症表现为主,而肝郁、血瘀型病人肝硬化倾向性更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主要由于肝脏未发生或肝纤维化程度较轻,此时正气旺盛,防御外邪入侵的能力仍在,病邪入侵不深,故以平和质、湿热质为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出现肝血瘀证时,其肝脏损伤日渐严重,影响肝脏功能,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多病程长,费用压力大,加之对疾病的担忧,长期处于情志不畅、病邪内阻的状态,久而形成气郁质。
体病相关理论说明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倾向性不同[17],改善体质类型可有效预防体质相关疾病的发生。在护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时应注重心理疏导,通过早期科学的体质调理干预,指导病人活动作息应顺应四时阴阳、四季变化,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同时指导病人学会自我病情观察,改善饮食习惯,增强体质,改变病理体质,以达到辅助降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肝硬化的发生率,减缓肝硬化病人病情进展程度的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可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病人的不同疾病阶段中医体质采取相应的诊疗及护理措施,为预防病人病理体质的发生以及科学调护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达到更好控制和改善病人病情、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4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①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未多中心收集病例,绝大部分为广东省开平市本地人口,样本代表性不足;样本量偏少,没有进行长期随访,家族史调查不详;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病人中医体质特征,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取样的范围才具有普适性。②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为自评量表,结果难免被病人的主观思想所影响,在日后的研究中,加入相关的他评量表,以补充自评量表的不足。
5 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本研究已经做了疾病体质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但并没有根据个体情况、体质的偏颇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体质,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根据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体质差异对该类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构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病人辨体调护支持系统,制订科学合理的辨体调护规范,有效管理偏颇体质的护理,提供不同体质、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病人的调护方案,加强对此类病人生活起居、饮食调摄、运动保健、情志调节方面的指导,以更好地改善病人偏颇体质,延缓或减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肝硬化程度,甚至达到预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转变为肝硬化的目的,从而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及提高就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