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复苏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与预见性护理的干预效果
2023-01-17李燕凤何楚雁
张 丽,李燕凤,何楚雁
(高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 高州 525200)
苏醒期躁动是手术麻醉苏醒期常见的一种异常应激反应,多表现为定向障碍、肢体行为异常、异常兴奋等,容易对机体循环系统造成影响,引发血压升高、心率异常等现象,甚至患者出现无意识拔管、伤口渗血、坠床等一系列不良事件[1]。麻醉复苏室是为手术患者麻醉后顺利恢复,保证患者安全重要场所,通过分析复苏室患者躁动发生原因,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2]。本研究选取100例麻醉复苏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麻醉复苏期躁动发生原因以及预见性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高州市人民医院100例麻醉复苏室患者,根据护理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50岁,平均(35.42±5.48)岁;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1~52岁,平均(36.69±5.2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①全麻手术患者;②无认知缺陷、精神障碍问题;③事先知情研究内容、风险,具有良好配合性。剔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②妊娠及哺乳特殊阶段女性;③凝血机制不正常者;④病历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或治疗中途或随访失联者。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进入麻醉复苏室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涉及严密监测患者体征,妥善固定各导管,维持管路通畅性等。观察组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实施措施如下:①开展护理评估:对患者认知、心理、年龄、实际病情、文化程度、疾病史等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既往护理经验对患者躁动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明确护理问题,包括心理、疼痛应激刺激、尿管刺激、气管不适等,查找文献,结合最新、权威性科研成果,归纳文献护理依据,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并改进护理方案。②疼痛干预:每3秒1次呼唤患者名字,并给予一定的安慰、暗示、鼓励话语,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意识。在患者苏醒后给予定向指令,如患者可配合应给予其一定鼓励及安抚,缓解其疼痛恐惧感,同时利用注意力分散等方式或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减轻疼痛感;对于无法配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以镇静、制动,必要时可重复用药,直至患者清醒。③导管护理:患者躁动期易引起导管脱落,为避免造成尿路刺激需妥善固定尿管,给予适当依托使尿管与患者身体同步,可减轻尿管刺激;加强患者术前宣教,消除负面情绪,以降低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生理应激反应。④呼吸护理: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性,严密监测血氧,对于机械通气者注意保证通气畅通性。⑤颅内压护理:针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密切观察其瞳孔及意识变化,并监测患者血压及心率,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予以处理。⑥安全防护:术后减少人员探视,尤其晚间维持患者良好睡眠状态,促进机体恢复。⑦加强监测:患者由于麻醉药、肌松药等在机体内残余,引起通气不足、呼吸抑制,呼吸困难。需加强患者体征监测,观察呼吸节律、口唇颜色、肢体末梢血运等情况,确保充分供氧,维持呼吸通畅,避免盲目应用镇痛及拮抗药物。⑧降低外界不良刺激:术后麻醉药物在机体内代谢不完全,肌肉松弛,因外界刺激容易发生皮损,对此需准备约束带及软垫,必要时固定患者身体,确保约束带松紧度适宜,避免加重患者烦躁心理。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静息期(安静10 min后)、苏醒期的心率、血压进行监测,每30分钟1次。患者复苏期采纳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AS)[3]评估患者躁动程度,1~4分表示躁动轻微~剧烈,平静睡眠判定1分;清醒、平静判定2分;易怒易激动判定3分;剧烈躁动、大声哭闹、无法控制判定4分。观察两组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意识拔管、导管脱落、伤口渗血、坠床等。满意度: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Cronbach系数为0.865,信度为0.961),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涉及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技能、安全防护方面,共计100分,>90分判定为满意,<75分判定为不满意,介于两者之间为相对满意[4]。满意度=(满意例数+相对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的比较:静息期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两组心率、血压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的比较
2.2两组患者躁动发生率及躁动评分比较:观察组躁动发生率[6.00%(3/50)]及躁动评分[(1.91±0.92)分]低于对照组[22.00%(11/50),(2.96±0.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P<0.01;t=5.863,P<0.01)。
2.3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00%(2/50),导管脱落1例,伤口渗血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8/50),无意识拔管3例,导管脱落2例,伤口渗血2例,坠床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5)。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48/50),满意26例,一般满意22例,不满意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41/50),满意20例,一般满意21例,不满意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5)。
3 讨论
躁动是全麻苏醒期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识障碍,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情况,同时患者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出现无意识肢体动作[5]。手术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患者机体组织,加之术中大量失血,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应对以上情况格外关注及加强管理,预防及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自伤、坠床等情况[6]。对既往病例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麻醉复苏室患者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①年龄:通常老年人由于对外界刺激敏感度降低,发生躁动的概率更大,同时婴幼儿对外界刺激敏感度低,发生率相对高。②疼痛:手术切口疼痛,导尿管、胃管、引流管等各种操作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引发躁动不安、焦虑、恐惧等情绪。③尿管刺激:尿管刺激导致患者无法排尿,引起全身不适或尿道疼痛,出现躁动不安。④气管不适:气管插管等操作造成患者咽部刺激,拔管后患者咽部疼痛无法忍受,躁动不安。⑤其他不适:呼吸功能障碍、颅内压升高、口渴、腹部不适、体位不当等,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制定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规避危险因素,预防及控制躁动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麻醉复苏期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维持患者复苏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及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免发生不良事件,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7]。分析原因如下,预见性护理程序是在现代护理理念下发展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具有强针对性、明确目的性的特点,将患者作为护理核心,针对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实施的一系列优化的护理方案,能够最大程度降低风险的发生,以预防及控制不良情况,实现提高患者预后的作用。实施预见性护理,给予患者有效心理干预,稳定其情绪,维持心态稳定,从而降低不良应激刺激,控制围术期体征稳定,同时通过分散注意力、情绪安抚鼓励、深呼吸、皮肤抚摸等方式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降低不良应激刺激,控制躁动发生率[8]。妥善固定导尿管避免尿路刺激,协助患者翻身使尿管与患者同步,提高患者生理舒适度,避免烦躁。加强术前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告知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增强患者耐受度,严格把控拔管指征,及时解除、减轻不适感或适当给予镇定剂,降低躁动发生风险[9-10]。